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文 章 来 源 自 教育网 关键词: 土地发展权 土地发展增益 征地补偿 土地管理法 内容提要: 征地纠纷的本质是各方对土地发展增益的争夺,土地发展增益在 法律上表现为土地发展权。土地发展增益主要源于外力,是全体社会大众努力的 结果,具体地块的发展增益与国家发展战略、城市规划、非农用地供应政策、城 市化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地发展权并非土地所有权的派生权利,它因国家管 制权的行使而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我国的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 性,能防止少数人独享土地发展增益。其不合理之处在于,未能明确保障失地农民 分享土地发展增益,且缺乏制度装置来让大田农民分享土地发展增益。我国应当 坚持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并通过完善具体制度来保障土地发展增益全民共享。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化发展必然 需要占用城郊农村土地,由此带来了土地征收问题。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 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必须同时完成国有化,土地征收是 其惟一合法途径。然而,土地征收引发了大量地方政府与城郊农民之间的纠纷,[1]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部分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难以维持体面生活。他们未能得到法定补偿, 或得到的法定补偿不足以维持长远生计,从而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 份、创业无钱”的群体,进而引发纠纷。
第二,部分失地农民得到了足够补偿却仍不满意。不可否认,一些失地农民得 到了法定补偿(甚至更高补偿),数额可能是大田农民家庭种田、打工“辛苦几十年 都挣不到的”。目前,在农业种植区,土地的正常交易(30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价格只有每亩两三千元。而在城郊农村,土地一旦被政府征收,失地农民获得的补 偿至少可以达到每亩五万元。如果涉及到房屋拆迁,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会高出 更多,城中村拆迁改造更是如此。[2]部分失地农民因征地而变富有,[3]可以顺利转 化为市民,此类现象甚至让不少城市中产阶级心生羡慕。尽管如此,这些失地农民 中仍有人希望得到更多补偿,其中,部分人认为法定补偿标准并不合理,部分人则试图通过与政府博弈来获取额外利益。
由此看来,征地纠纷既可能是失地农民依法维权,也可能是他们追求法外利益。
无论何种情形,都会涉及法律上的征地补偿标准,而征地补偿标准不过是土地增值 收益分配的具体规则,因此,征地纠纷的本质是各方对土地增值收益的争夺。众所 周知,农村土地被征收后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其市场价格立即数十、数百倍上涨, 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开辟了各方争夺的空间。那么,土地增值收益到底应当如何 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益分配在法律上往往表现为权利配置。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 在法律规则上落实为征地补偿标准,在法律理论上则关涉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土 地发展权,即发展土地的权利,也就是土地用途改变或利用度提高的权利。这种权 利到底应当属于谁在国家、土地所有权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应当如何进行合 理的初始配置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 偿”,具体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该条同时规定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计算规则。虽然在特定情况下安置补 助费可以有所增加,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 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该条还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实践中,农村土地上的居住用房被当作地上附着物, 以统拆统建、划地自建等形式重建,或根据建筑重置成本进行货币补偿。这种征 地补偿标准,基本上没有考虑市场条件,如土地的区位、征收后的用途等,它主要根 据土地被征收前的用途(农业用途)确定价值,相关安置、补偿的法定根据是其成本 价,国家实际上得到了土地发展增益。可以说,法律虽未言明土地发展权,却近乎采 取了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或者说土地发展增益国有模式。
国有模式在实践中导致一些失地农民不满,并造成法定征地补偿标准在有些 地区落空——这些地区的政府给予失地农民超标准补偿。国有模式在理论上也遭 到诟病,有学者将土地发展权视为土地所有权的派生权利,主张失地农民应当得到 土地发展增益,认为国家应当按照土地被征收后的用途和市场价来补偿失地农民 (农村集体)。[4]这种主张可称为土地发展权派生论。
本文拟从中国实践出发,厘清土地发展增益的来源和土地发展权的法律属性, 分析土地发展权派生论和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的成败得失,并试图从西方国家的 土地发展权制度模式中受到启发,探讨中国土地发展增益之公平合理分配的制度 前景。二、土地发展增益的来源 探究土地发展权的公平合理配置,首先需要厘清土地发展增益的来源。在中 国,孙中山先生很早就从理论上论及土地发展增益的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分配原 则,这构成其“平均地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指出;“地价高涨,是由于社会 改良和工商进步。……这种进步和改良的功劳,还是由众人的力量经营而来的;所 以由这种改良和进步之后,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 有。”[5]“如果上海的人完全迁出上海,广州的人完全迁出广州,……试问上海、广 州的地价,还值不值现在这样高的价钱呢由此可见土地价值之能够增加的理由,是 由于众人的功劳,众人的力量;地主对于地价涨跌的功劳,是没有一点关系 的。”[6]“上海房产地价百年来增加了一万倍。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 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要能预见未来,我们 必须是有远见的人,而且要现在就作出决定,使地产价值的增值额,成为创造这一 价值增值额的人民的财产,而不是成为那些侥幸成为土地私有者的个别资本家的 财产。”[7] 孙中山的思想在我国台湾地区影响甚大。台湾学者林英彦即依据“平均地权” 思想指出:“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说,土地被征收,当然是补偿越多越受欢迎,但就平均 地权的理论来说,以市价补偿不见得合理”,“目前之土地市价,除了土地所有人申 报而应归其个人所有的地价以外,尚包含庞大的自然增值额,这是应当属于社会全 体的。所以,如果按照市价补偿,那无异将自然增值部分也视为个人财产来予以补 偿,其不合理之情形至为明显”。[8] 其实,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有其理论渊源。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早就 主张,“应对自然增加的地租课以特别税”,把土地自然增长的价值收归社会所有, 即凡不是由于土地改良而增加的价值一律归公。他说:“社会的进步和财富的增加, 使地主的收入无时无刻不在增长;……他们不干活儿,不冒风验,不节省,就是睡大 觉,也可以变得愈来愈富。依据社会正义的一般原则,他们究竟有什么权利获得这 种自然增加的财富如果国家从一开始就保留有权利,可以根据财政上的需要对地 租的自然增长额课税,又有什么对不起地主的呢”[9]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对这 一思想作出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土地的价值(或者经济学上的地租),如我们所 知,完全不是劳动或资本这种要素制造的,表示的仅仅是占用土地得来的好处。土 地价值不表示生产的报酬,……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占有土地者个人创造的,而 是由社会发展创造的。因此社会可以把它全部拿过来,而无论如何不会降低改良 土地的刺激,或对财富生产有丝毫的影响。”[10]英国城市学家、“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也指出:“城乡之间最显着差别可能莫过于使用土地所支 付的租金。……这种租金之间的巨大差别几乎完全是一处有大量人口,另一处没 有大量人口;由于这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的行动,它通常被称为‘自然增值’,即不应 归于地产主的增值,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集体所得的增值’”,“显然向任何特定地 区大规模迁移人口,肯定会导致所定居的土地相应地增值”,“田园城市属于托管人, 他们受全社区的委托掌管这些土地,因而逐渐上涨的全部增值就成为这座城市的 财富”。[11]上述经典理论家的论述,从理论上说明了土地增值的来源和归属,明确 了土地发展增益的社会属性。
土地增值包括自力增值和外力增值。土地权利人改善土地的物理、化学、地 质性状,改善基础设施、增加附属物,由此带来的土地增值,属于自力增值。自力增 值的成果,因土地权利人投资投劳获得,当然应当由他们享有。土地的外力增值则 是非因土地权利人直接投资投劳而获得的增值,它通常由于社会性投资产生了外 部性后果。社会性投资包括交通、通讯、环保、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商场、 银行、工厂等工商业投资的发展,医院、学校等公共事业设施的健全。土地用途 改变带来的增值,也属于外力增值。[12]土地的外力增值基本上是国家、政府、公 私单位长期投资积累的成果,是社会大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与土地权利人的努力 关系甚微。外力增值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通常微不足道,也就是说,农业用地的外 力增值空间很小。
我国城郊农村的土地增值主要是外力增值。城郊农村的土地作为耕地时,社 会性投资的作用微不足道,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极其微弱。只有当土地被征收改变 用途之后,社会性投资的作用凸显,土地才有了巨大升值空间。这种升值属于外力 增值,其投资来源于整个社会,因此增值应当归全社会所有,而不应当由原土地权 利人独占,[13]如此方符合“谁投资谁收益”原则。目前,一些地方立法界定了户外广 告发布权,并将其划定归属于政府,其理论依据即与此类似的“谁投资谁收益”原 则:户外广告效应源于城市巨大的车流、人流,正是由于政府在道路、公园、体育 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上投入了大量前期成本,才有了现代城市车水马龙 的繁荣场面,从而为广告效应和广告价值的产生提供了基础。[14]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地被征收进入城市规划区,由此产 生巨大的土地发展增益。在一般意义上,影响土地发展增益的因素非常广泛,从影 响性质上看包括投资因素、供求因素、用途因素、收益因素、土地本身因素,从 影响空间上看包括一般因素(政治状况、治安状况、人口与家庭状况、社会风尚、 经济形势、城镇建设状况、不动产投资投机状况、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利率、城市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土地出让方式、住宅政策、税收政策等)、区域因素(地 区差异、功能分区)、个别因素(土地本身、自然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制 约等),从影响时间上看包括持久性因素、可变性因素。[15]在当前实践中,具体地 块的土地发展增益主要受两大方面的影响:一是土地的位置,它主要与国家发展战 略、城市规划两大要素相关;二是非农用地的供求关系,它同时受供应量和需求量 的影响,主要与非农用地供应政策、城市化速度两大要素相关。
1、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优先发展的地区,城市发展速度快,纳入 城市规划区的农地面积就大,能够分享到发展增益的农地就越多。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优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