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票据和金融凭证诈骗若干问题研究
关于票据和金融凭证诈骗若干问题研究 票据和金融凭证诈骗若干问题研究,力图在理性思考之中,对司法实务有 所启迪和裨益。一、客观方面的有关问题 1、关于对使用的理解 刑法194条规定,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和金融凭证进行诈骗活动分别构 成票据诈骗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罪。这里的使用指的是刑法意义上的使用,即以非 法占有为目的,故意用伪造、变造的或作废的等票据和伪造、变造的金融凭证冒 充真实的票据,进行诈骗活动。使用必须是遵循票据和金融凭证的商务用途去使 用,即支配、交付、转让等而非一般意义的使用,如倒卖,展示和收藏等。即根 据票证的不同功能分别用来兑付现金,骗取资金、抵债、设押、消费和接受服务 等等。使用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性利益,直接侵犯公私财产所有关系。不同的金融 票证,其使用方式也不相同。票据和存单等的使用以交付为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至于其复印件或传真件,不发生任何权利的转移而无丝毫可使用性。而对于银行 信汇凭证和电汇凭证等,付款人经开户银行汇款后,取得受理银行签章的回单联 收执,收款人并不能同时取得信汇或电汇凭证的回单。付款人为证明已付款项, 将该回单传真给收款人,应视为对金融凭证的使用。此外,本罪的使用既包括明 知是虚假无效的票据或伪造、变造的金融凭证而单纯使用的行为,也包括伪造、 变造后又使用的行为。对于后者,实际上是两个行为,刑法将这两个行为均规定 为犯罪,如果行为人仅仅伪造、变造票据和金融凭证,而没有使用骗财的,则构 成了刑法177条规定的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但司法实践中,这两种犯罪往往 又是联系在一起的,表现为行为人先伪造、变造,后使用该票证进行诈骗活动, 这个使用行为只是伪造行为的继续,二者存在牵连关系。对牵连犯,应当从一重 处,即以票据诈骗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罪论处,而不实行数罪并罚。所以,并不是 说伪造、变造不受刑事处罚,只不过是重罪吸取了轻罪。有人担心,伪造、变造 金融票证后,用来实施诈骗行为,如其数额未达到较大,不构成金融诈骗,从而 出现无法定罪处罚的真空状态,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其还完全可以以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论处。
2、在票据的背书栏伪造、变造记载内容的定性 行为人使用票据进行诈骗,并不要求必须使用伪造的、变造的假票据。刑法194条第一款规定,以冒用的、作废的票据、 空头支票、无资金保证或出票时进行虚假记载的汇票、本票等骗取财物的 行为,亦可构成票据诈骗罪。但在真实有效票据的背书栏(包括粘单)伪造、变造 记载内容及背书人签章,如资金转让、承兑、保证、委托收款等内容的行为,是 否仍属伪造、变造票据的行为 我们认为,在票据的背书栏内进行伪造、变造的 行为属伪造、变造金融凭证的行为。因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出票是创设票据的 原始行为,是基本票据行为,绝对记载事项必须齐全,如金额、收款人、出票日 期等,否则为无效票据,不得进入流通。故刑法上的伪造票据专指假冒出票人名 义签发票据,至于其他像背书、承兑、保证等附属票据行为中的伪造,则不属伪 造票据,只是对出票人后手票据当事人签名的伪造。另外,该行为亦不属出票人 在出票时进行虚假记载的情形,故此类行为超出了刑法194条第一款列举的五种 票据诈骗的罪状范围,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但由于票据也是一种银行结算凭证, 则只能以伪造金融凭证处理,且对附属票据行为中的记载事项的伪造、变造并不 触及票据的原始效力,只对部分票据当事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和承担票据债务产 生影响,至于票据本身仍然是有效的票据,故其主要侵犯的客体已经不再是国家 对票据的管理制度,而是国家对银行结算凭证的管理制度,故该类诈骗行为不属 票据诈骗,应以金融凭证诈骗定罪处罚。
3、冒用他人的金融凭证的定性 冒用他人的票据骗取财物的是票据诈骗,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取得并持有该 票据,均不影响该罪的构成。但冒用他人金融凭证或存单骗取财物则与此不同, 并不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刑法194条第二款规定,金融凭证诈骗的构成必须满 足三个条件:第一、行为人使用的银行结算凭证必须是伪造、变造的;第二、行 为人实施的对象必须是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借记卡等其他银行 结算凭证;第三、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伪造、变造的银行结算凭证的行为。故 冒用他人的金融凭证,因该凭证不是伪造、变造的,而是真实有效的,不属于刑 法明文规定的行为,不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前述分析是在不考虑该凭证来源的 前提下讨论的,如果结合行为人取得该凭证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来分析的话,则可 能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
(1)因捡拾、保管而持有 金融凭证是一种权利凭证,代表一定的财产性权益,既不同于财产本身, 又不同于货币,具有特殊性。本身并无价值,通过捡拾或保管取得该类凭证并不属于盗窃,这种对凭证的占有也并不意味着已取得他人的财物,只是进一步获取 财产利益的手段,还需通过各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受害人的财物, 如窃取个人储蓄资料,套取或猜配密码等等方法,从而使受骗者或金融机构基于 错误的认识而自主处分财物,即自愿将财物交付行为人,整个过程都是在受害人 的积极配合下完成的,符合普通诈骗的特征,应以诈骗罪而不是侵占罪论处。这 是因为,侵占罪的特征是变合法持有为非法占有,但行为人对该金融凭证的合法 持有并不据此可以推定对凭证项下的财产利益的合法持有,即行为人还未能触及 所有权的内容,不存在侵占的对象,而遗失物原本不是侵占的对象,故不构成侵 占罪。
(2)通过犯罪行为获取他人凭证 行为人持有的金融凭证是通过抢劫取得的,则构成抢劫罪是无疑的;如通 过盗窃获取,则亦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这是因为,行为人虽然取得对凭证的占 有,但并未完成对该凭证代表的财产利益的实际占有,只是可能会占有,是一种 可能性,尚需进一步积极的努力。但其是否实际占有,占有多少,并不影响盗窃 罪名的成立,仅仅是划分既遂和未遂的依据。一般来说,金融凭证大多都是记名 的可挂失的凭证,如存单、借记卡等,极少数凭证的性质作用比较特殊,可以直 接用其取财获利。对于后者,不需任何证明手续或条件限制,只要持有即可取得 对财物的实际控制,从而排除受骗者对该财物的占有,最终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 的,无需施展任何骗术,因为是真实有效的凭证,金融机构等作为财产所有者或 管理者,照章办理,不存在产生错误认识后自愿交付财物的情形,因此这个过程 是盗窃的后续行为,原本就是盗窃行为完整的评价过程,对其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是完全正确的。对于记名的,可挂失的金融凭证,仅仅非法占有该凭证,还未实 际控制并占有该凭证代表的财产利益,多数金融凭证使用时需要证明手续或必须 满足设定的限制条件,或必须帐上有足够余额,且金融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程序后才予以办理,这样,行为人要想得逞必然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或隐瞒真 相,或虚构事实,来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使其产生错误认识,将钱款交付行为 人。如此,行为人的后续行为又具有了诈骗的特征。由于财产类犯罪中,对财物 的取得行为才是赖以定性的基本构成行为,故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但行为人的 前后两个行为构成牵连关系,如从一重罪处罚,则应仍以盗窃罪论处;同理,如 通过诈骗行为取得凭证,无论是否再施展骗术,并用以取得与票面等额的财产利 益,均为诈骗的客观表现形式,除非又对该凭证进行变造,否则,只构成诈骗罪。
以上讨论的情形,仅仅是各类犯罪行为的典型表现,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利用各种凭证取财获利的情形十分复杂,必须要根据获取凭证的手段和凭证的性 质作用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因委托代理而持有 代理权被撤销后,而以被代理人名义或超越代理权限使用他人的金融凭证, 骗取财物的,也是一种冒用。对于冒用票据的行为,刑法明文规定为票据诈骗行 为。对于冒用金融凭证的行为,刑法未规定为金融凭证诈骗行为。故如果构成犯 罪,也只能以普通诈骗处理。这是因为,冒用他人票据进行诈骗,由于票据本身 是真实合法有效的票据,加之票据本身具有要式性、无因性、有价性、物权性和 文义性的特点,只要持有即可推定其为享有票据权利的人,持有票据等同于持有 现金,而金融机构只进行形式审查,容易被犯罪分子钻空子,一旦得手就会造成 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直接对票据流通的安全,票据的信用和金融机构的信誉造成 严重的破坏,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因而刑法对此类行为进行严惩,规定为票据诈 骗罪是完全必要的。而对于金融凭证来说,冒用真实有效的凭证,诈骗财物,只 要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行为人一般是难以得逞的。故刑法未 将冒用他人或使用作废的金融凭证之行为规定在金融凭证诈骗罪的罪状中。
4、将伪造、变造的票据和金融凭证质押后骗取财物的行为定性 行为人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和金融凭证无论是用于兑付现金或抵顶债务, 还是进行消费或接受服务,一般均为直接实现该金融票证上所虚拟的财产利益。
这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易于定性,不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但一些人往往据此认 为,金融票证诈骗,只表现为骗取他人的现金或财物,直接实现票证上虚拟的财 产利益,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既包括直接向他人 兑付现金或财物,也包括骗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抵顶他人债务;其非法利益 的取得既表现为直接获取,也包括间接地通过质押等其他金融活动来骗取财物。
不管直接或间接,都无本质差别,最终都是侵犯公私财产所有关系。同时,由于 行为人一经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不论直接骗取财物还是用于质押等骗取 金融机构的贷款,则均会不可避免地侵犯了国家对票据和金融凭证的管理制度。
因此,以伪造、变造的票据、金融凭证作质押骗取他人财物的, 符合票据诈骗 和金融凭证诈骗的构成特征。
关于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或金融凭证作质押骗取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行 为,还有人认为,使用行为仅仅是骗贷的手段行为,而行为人的最终目的是骗取 贷款,且各类金融票证很多都具有资信证明的效力,考虑到目的行为是骗贷,以贷款诈骗罪论处更能反映该行为的实质①。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有违 立法的本意,现由如下:
(1)从立法本意看,刑法194条设立票据诈骗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罪时,对该 罪的规定是广义的,只要是使用虚假不实的票据、存单等进行诈骗,数额较大,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途径,也不论直接或间接,也不论骗取的资金是何种性质, 是贷款还是现金、财物,都不影响该罪的成立。其目的是保护金融机构的信誉, 严惩此类犯罪。而对贷款诈骗罪的规定则有一定的限制,主要针对使用刑法193 条所规定的证明文件,如存款证明,经济合同、保函等,不包括金融凭证;
(2)从司法实践看,使用伪造的票据或金融凭证骗贷与使用虚假的证明文 件骗贷有所不同。前者可信程度更高,更易取得贷款方的信任,其行为的社会危 害性相对更大。因此根据刑法罪行相适应的原则,对其应予以重处。这种将伪造、 变造的金融票证用于质押骗取贷款行为与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直接骗取款 项并无实质差别,因此,应以票据和金融凭证诈骗罪论处;
(3)从刑法理论上看,使用伪造、变造金融票证骗取贷款,同时触犯贷款 诈骗罪的罪名和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的罪名,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刑 法分则条文,而这两个条文的部分内容交叉属法条竞合。对法条竞合的处理,刑 法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应择一重处。贷款诈骗罪的法定最 高刑为无期徒刑,票据诈骗罪和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死刑是重罪,故 应以票据诈骗罪或金融凭证诈骗罪论处;
(4)如有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因一时资金短缺,使用虚假的票证骗取贷款, 事后的确准备归还,只是因客观原因 未能归还或因意志以外原因造成不能归还 的,即便不构成贷款诈骗,也仍然构成票据诈骗或金融凭证诈骗。因为行为人骗 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时明知是虚假的票据、存单等金融票证而使用,已侵犯了国家 对金融票证的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数额较大且已即遂。但因其主观恶性 较轻,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5、倒卖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行为定性 倒卖伪造、变造的票据和金融凭证是指明知是虚假的票据和金融凭证而为 了牟利予以贩卖的行为,而该假票证亦并非行为人自己伪造或变造。应当说,这 种行为并不属于刑法194条规定的使用行为。刑法中的使用,是指行为人持票兑 付、贴现、与他人交易取得对价、抵债设押、消费甚至接受服务等或进行其他金融活动,不法获取一定的财产利益。因此,倒卖假票证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的构成 特征。但行为人明知是假票而购买或明知是假票而出售,是不是犯罪行为呢也不 是,至少目前不是犯罪行为。比如,现在社会上制造假证的人很多,办证广告随 处可见,无孔不入,成为街头市容市貌的一大公害,我们不能因为购买假身份证、 假文凭或提出定作要求而同伪造者一样以伪造居民身份证罪或伪造事业单位印 章罪论处,同理,不能因购买假票据、假金融凭证或提出伪造要求,而以伪造金 融票证论处。再如,街头上卖假发票的人也很多,我们不能因买到假发票的人实 施虚报支出,侵吞国家财产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行为而同其一样以贪污或职务侵 占论。即使对买假者明知是可能用于非法活动,也只是一种放任的心理态度,在 主观上无沟通,亦无共同的意志因素,即使有共同的认识也是一种意识的偶合。
故卖假者不对买假者的新的犯罪故意的产生负责,他只对自己的出售行为负责。
另外,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对单纯的贩卖伪造、变造的金融票证的 行为不得以犯罪处理,暂可予以行政处罚。但此类行为往往引发各类金融诈 骗犯罪,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社会危害性很大,如不以犯罪处理,从源头 上予以打击,势必会造成打击乏力的状况,难以有效遏制金融票证诈骗犯罪的高 发势头。正如明知是假币而进行买卖的行为,刑法规定以出售、购买假币罪论处, 对非法买卖假票据和假金融凭证的行为,在时机成熟时,亦应增设出售、购买假 金融票证罪。
6、使用作废的无效的金融凭证行为的定性 所谓作废的金融凭证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宣布作废的,或是因其他过期、挂 失等法定的原因而无效的结算凭证。使用作废的票据进行诈骗,刑法有明文规定, 属票据诈骗行为,而使用作废的金融凭证是否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刑法没有规 定,显然对此类行为不能以金融凭证诈骗处理。但对明知是作废的、无效的金融 凭证仍然隐瞒真相,冒充真实有效的凭证骗取财物的行为,只能以普通诈骗处理。
如果行为人对作废的凭证进行加工、修改或明知是经过加工、修改过的作废的金 融凭证而予以使用,进行诈骗活动,应属使用伪造、变造的金融凭证进行诈骗的 行为,应以金融凭证诈骗罪论处。因为,无论对真票还是假票,一经变造或加工 修改并用以骗取财物,就不仅仅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因其加工行为对抗的是 国家对金融票证法定的制作权,直接向国家对金融凭证管理的权威进行挑战,同 时也必然侵犯国家的金融凭证管理制度。再者,这些作废的、无效的金融凭证本 不再允许进入流通使用,一般为多数人特别 是专业人员所知晓,有无效力也易于识别,犯罪分子难以得手,如不加工修改,其票面数额不再膨胀,一般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从主观恶性到客观 危害后果都较之于伪造、变造及加工修改后再进行诈骗轻的多。所以,行为人没 有加工修改而直接冒充有效金融凭证,甚至那怕是纯粹捏造一种根本没有的,金 融机构亦从未使用过的结算凭证进行诈骗活动,骗取公私财物则只属于一般性质 的诈骗,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还应当指出的是,盗窃作废的无效的金融凭证,甚至盗窃伪造、变造的金 融凭证,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如对该凭证是作废、伪造或变造并不明知,而误 认为真实有效的金融凭证使用,则 应以盗窃论处;如明知是伪造、变造的金融凭 证而使用的,则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7、非法补记空白支票行为的定性 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受害人往往出于信任,而将印鉴齐全的空白 支票交给行为人,由其自行补记,此时,行为 人便乘机填写大额款项,提取后逃之夭夭。对此类行为,应以盗窃论处。
因为,(1)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印鉴齐全的空白支票属有效票据,其金额、用途 等可以随时补记填写,行为人利用受害方的信任和授权补记票据部分内容的机会, 超越代理权限,在空白支票上填写虚假并且是夸大的金额,并非是非法创设票据、 伪造票据的行为,而且也不属在原真实票据的基础上进行变造,因为是自愿交付, 所以也不属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冒用真实有效的和记载事项合法的有效票据,故实 质上只是一种盗窃行为。(2)由于支票在规定期限内,只要印鉴齐全,且与银行 预留印鉴相符有效,银行审查后照章办理结算,行为人无需施展骗术,即可直接 得逞,不符合诈骗的特征。而且,行为人利用财产所有人对其疏于监督,对财产 疏于控制的空档,实质上是一种在所有人不知情状态下的秘密窃取行为,无疑构 成盗窃罪。(3)这种情形下引发的犯罪,因此而造成危害后果,受害人亦有轻信 他人之过,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侵犯的客体较之于使用伪造、变造的支票或作废 的支票等进行诈骗活动,均有很大的差别,故以盗窃处理方可罚当其罪。除非受 害人交付支票是因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而基于错误认识自愿交付,则为诈骗,否同, 只应以盗窃论处。但需要明确,此类行为与储蓄所操作员在套取的金额空白的存 单上脱机打印户名、金额等事项的情形则又有不同。前者不属伪造行为,后者才 是伪造金融票证的行为,使用这样的假存单骗取财物,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此 类行为也与盗取印鉴齐全的支票用以取财获利不同,后者,由于行为人取得的支 票,应按有效票据看待,虽然虚填金额等不属伪造,但其取得支票的非法性,就 注定了必然实施冒用他人支票的行为,这样盗窃和冒用又形成牵连关系,故后者应以票据诈骗罪重处。
8、在空白票证上偷盖印章的行为定性 行为人不是利用职务之便,而是利用工作之便,或其他条 件在空白票证上伺机偷盖金融机构或他人的印鉴、密押、转讫章等之后, 使用该票证骗取公私财物。显然,这类行为不属职务犯罪,当然也不是单位行为, 应为个人犯罪行为。对于票据来说,由于假借他人名义非法创设票据,且出票时 进行虚假记载,尽管印鉴真实,但其不是名义出票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该票据应 为无效票据。无论行为人的该行为属于伪造票据的行为,还是冒用他人票据的行 为,使用这样的票据进行诈骗活动,均构成票据诈骗罪。对于金融凭证来说,通 过这种手段制作各种银行结算凭证,实际上是一种伪造行为,使用伪造的金融凭 证骗取公私财物,则只能构成金融凭证诈骗。因为,盗用他人印章用于特定行为 时,印章本身并无价值,对行为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填写虚假内容,并用来实现 其占有虚似的财产利益的目的。虽然签章是真实的,行为人只是用其配合完成他 的整个伪造凭证,骗取财物的计划,骗财是主行为,盗用印章是从行为,是为骗 做准备,打基础。而这种假凭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欺骗性,难以识别真伪,受 害人一旦上当受骗,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社会危害大,故应对其以金融凭证诈骗 罪予以严惩。
二、主观方面的问题 1、对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 金融诈骗犯罪共有八种具体犯罪罪名,其中集资诈骗和贷款诈骗,还有信 用卡诈骗中的恶意透支行为明确规定了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他五个罪名 没有规定。其中道理就在于,金融票证诈骗等犯罪在构成上比普通诈骗罪的情况 复杂,在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凡明确强调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定是因为行为人在进行集资诈骗、贷款诈骗或恶意透支信 用卡时,虽然总是采取各种各样的不正当手段,但并不一定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 的,该类行为完全有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贷款纠纷或善意透支信用卡。
为便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线,故需特别对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进行强调,而对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等犯罪,除非行为人是一个精神不正常 的人,否则只要采取刑法规定的方式、手段实施金融诈骗的行为,就决定了他的 行为目的只能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合法占有的情形。既然是诈骗,那么,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无需刑法作出专门的规定。
这一点,理论界和 司法实务界多有讨论,已没有什么分歧了。另外,在占有的 理解上,应该注意到,刑法意义上的占有与民法意义上的占有是不能划等号的。
民法上的占有仅指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不包括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刑法意义 上的占有包含着不法所有的意图,并且还要有遵从财物的用法进行利用和处分的 意思②,实质上是对公私财物所有权的侵犯,对合法所有者占有的排除。
2、主观故意的类型及其认定 刑法194条第一款规定的五种票据诈骗行为,前两种均有 明知的规定,即明知是伪造、变造或明知是作废的规定。这两个明知,不 能仅凭被告人的供述认定,还要从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后三种虽无明知的字样,但前面却有进行诈骗的字样,加之冒用他人票据、签发 空头支票、出票时虚假记载等行为的实施本身都离不开明知的主观心理态度,并 且还需有计划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才能造成危害后果。而不 作为是无法取得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效果。试想,如果行为人在施展骗术时报 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而却又能使他人上当受骗,自愿将财物拱手相让,是 无法想象的。因此,只有在直接故意的支配下,才能完成犯罪。此外,诈骗类犯 罪都是带有特定贪利目的的财产犯罪,行为人处心积虑,费尽心机,无非不过是 为了享受所有权的内容,实现其不法所有的意图,属目的犯,而目的犯的主观要 件是不可能由间接故意构成的。
犯罪的目的与犯罪的直接故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犯罪的直接故意 取决于犯罪目的,而犯罪的目的也表现了犯罪的直接故意的内容,是推动行为人 实施诈骗的内心起因。不法所有的目的属于行为人主观上的心理活动,主观方面 的东西往往通过其客观行为表现出来。对票据诈骗和金融凭证诈骗来说,行为人 具体实施的诈骗方式和手段本身就足以说明和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已经具有不法 所有的目的,而不是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为,但凡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 人对金融票证等均具有起码的认知水平,其对犯罪工具的性质和行为的危害后果 是明知的,对其主观要件的认定并不需像合同诈骗、贷款诈骗等那样依靠犯罪手 段、特定行为等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并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