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高中语文 [微课资源在高中语文学科应用的意义]

微课资源在高中语文学科应用的意义

微课资源在高中语文学科应用的意义 “微课”是近几年教育界热门词语之一,从胡铁生老师开始到现在已经风靡 整个中国。其研究者可谓甚多,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却不理想,尤其是在整 合、融合教育资源等方面,多数研究者都是浅尝辄止。笔者在实践中积累些许经 验,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意义研究上下足了功夫。

课前:引入微课资源符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当下课堂改 革倡导“先学后教、限时讲授、合作学习”。其中“先学后教”的“先学”并不是学生 盲目的自学,更不是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感悟,而是针对这一篇文章,有针 对性的自主学习。这时教师就给学生一些学习建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判重 点、难点并加以适时的点拨,纸质讲义和预学案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一 些适合预习类的微课资源就派上了用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例如,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把一些需要课前了解的东西利用微课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历史典故等方面;再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时,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回顾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还可以利用微课资源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造成的原因等;再进而 把特殊句式的微课资源给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 讲解与反复演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更符合当下课堂改革“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同时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课上:引入微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语文学科有 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些要营造情景。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通过一 些常规手段,外加学生闭目的想象来营造情景的,有些同学无论教师怎么营造都 想象不出这种“情景”。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损伤了原有的意境美,学 生总是感觉语文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就开始厌学,甚至不学。在这样的 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引入微课资源到课堂中,给学生更直 观的感受,之后再让学生联合想象,这样的效果会达到最佳。例如,教师在讲《沁 园春·长沙》时,教师要利用微课资源给学生看看毛泽东“独立橘子洲”的气概以 及“橘子洲”秋季的自然风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深刻内涵;再 如教师在讲《沁园春·雪》时,南方的孩子几乎很少见到雪,更不要说是“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了,适时的微课资源引入能满足学生的感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与趣味性,不仅促进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更能让他们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课后:引入微课资源可以查漏补缺,巩固强化已学知识。微课资源不仅可以用于课前、课上,还可以用在课后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由于学生的认知 水平不同,同一个教室,同一个教师所讲的同样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完全理 解,肯定是有多有少。这个时候微课资源便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为学生查 漏补缺,把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去看,反复去琢磨,直到弄懂为止。这些微课资源 便体现了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随时随地、反复播放、没有脾气等。例如在高中语 文学科,文言文特殊句式便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把四种特殊句 子讲解的微课资源配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看,不停巩固与内化,这样用不上 一个学期,学生就可以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类型掌握好,并了然于胸;再如,诗 歌的意象,学生掌握得不好,教师可以把常见意象汇总录制微课资源,并配发学 生,让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了解一个或两个意象,充分保障了时间的有效利用, 与便捷式的知识掌握。

自主学习:引入微课资源开阔视野,促进个人素养形成。“微课”现在 在全国已经风靡,很多机构与组织都建立了微课网,例如“中国微课网”“中国微 课期刊网”“浙江微课网”“慧学南通”等,微课资源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内 容涉及多门学科,方方面面。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向, 如历史知识、地理常识、心理学、文艺学等等。例如“苏轼微课系列”学生通过这 些微课的学习,可以充分了解苏轼此人的一生经历及其诗词特点,还可以了解到 当时北宋的历史文化,以及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派系斗争等等;再如,学生可 以学习说明类的文体知识,这些知识在应试教育的当下很少作为教学内容而考察, 但是生活中,这些内容是经常使用的,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写 作知识。这些方面的微课都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而且多数是免费的。为学生学习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同时为语文学习提 供有效的支撑。

总之,微课资源在语文学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 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但是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 头脑绝对不能滥用微课资源,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拿捏好分寸。希望微课 资源成为我们语文学科教学的有力帮手,并且促进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与 成长。

作者:姜丽丽 来源: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