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模式作用与引领目标影响论文(共6篇)
价值观教育模式作用与引领目标影响论文(共6篇) 第1篇:仪式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刍议 在当前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 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中国人民重新站在了历史的潮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 的新一届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面向未来, 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道路 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将指引着今后很长时期中国人民的精 神文明建设,也为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点亮了灯塔。虽只有简要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从国家、社会和人民 三个层次进行了精准概括,有方向、有目标,也有新期待和新要求。国家有了价 值观导向,就需要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去积极培育和践行,在实践中丰富其内涵。
特别在当前这一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发芽,以致将来再转 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实践活动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也指出,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 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一论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为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由此可以明确,利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 各种仪式来落实总书记的“四化”要求,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来讲有如下几点:
第一,仪式本身的属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礼仪不分家,礼者,人之所履,生活之理,代表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是仪式的精神和内核。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的主流 价值观,就是“礼”之所喻;
仪式是礼的展现和表达,代表形式。没有礼,仪式会 变成走过场、空架子,而没有必要的仪式,礼只会停留在观念层次,不能扎根于 每一个人的生活,社会就会失去秩序。
仪式,特别是正规的、重要的仪式,相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种 崇高感。日常生活如果比做散文,仪式就是生活中的诗。人们普遍比较重视仪式,为之设计了不同内容的仪节,事前要精心策划组织,事中要庄重对待,投入全部 身心,事后还要回忆和交流,这就比较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常态 化和长效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和弘扬。从时间上来说,日常 化意味着持续性或不间断性,意味着它不是临时的宣传任务,不能一劳永逸,而 是要常抓不懈,建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而好的仪式,如传统 节日的仪式,在时间上具有固定性和重复性,比较适应常态化和长效化的要求, 能够在群众中自觉性地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仪式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如春晚等优质节 目,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传播力。一个仪式得到了人们的赞赏,人们必加以复制 和传播,并不断丰富其内容,甚至能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这 本身具有的形象性和创新性,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生动活 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象化效果。
第二,仪式是人的生命活动内在的要求,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到重要作用。
礼仪作为文明的符号,标志着人类的生活彻底脱离了野蛮和原始,体 现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人类的绝对优势并不在于他具有语言能力,或 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能力,而在于人类讲求道德、崇尚礼仪、制定规章法律并严 格遵守。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又是精神性的存在,仪式在人类的生活中、内心里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仪式不仅传达出了人们内心深處的情感,也表达了人们对 生命本身的敬畏与尊重。通过亲身参加比较正规的、隆重的仪式,人们就会产生 一种有归属、被尊重的感觉,可以长久记忆,甚至终生不忘。所以,仪式是人类 内在本质的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一个人人生中所经历过的仪式在 某种意义上,能够代表这个人的教养层次和道德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 常化、生活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和人们渴望参与的 内在要求不谋而合,从而在仪式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生活, 经过升华后又向人民生活回归的过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人为本,从群众的基本诉求出发, 从具体仪式的实践中提炼、总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导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第三,中外历史验证了仪式在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作用。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仪式在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成功起到了巨 大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统一、和谐、仁爱的民族精神,周公据以制礼作乐, 经过孔子的阐释和补充,成就了一整套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以孝亲为出发点的 封建宗法制礼仪规范,不仅教化了华夏民族,也影响了周边各族人民;
不仅教化 了周代人民,也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历代王朝,时至今日,仍不难在中国人民 的生活中看到古代经典礼仪的影子。简单的礼仪譬如:叩首礼,“踞坐至地,拜, 叩首”;
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等等,复杂一些的譬如婚丧嫁娶、传 统节日等有一系列完善的礼节,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仍然沿用,可以套用古人的话 说“仪之用,大矣哉”!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家和宗教家,两千年间,不断修改基督 教教义,并结合时代发展,创造出符合资产阶级的各种宗教仪式。一个人从出生, 直到死后,都按其规定参与具体繁琐的仪式。这种仪式所带来的精神传导,从根 本上融入了每一个教众的核心思想中,以至于能够基本上统一了欧美资产阶级的 价值观,并强力腐蚀本国无产阶级的斗志,甚至不断向其他地区渗透和侵蚀,以 便达到其利益目的,可以说仪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和广泛的范围中,起到了枪 炮都不能及的作用。
当今世界,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依然存在,有时还侵蚀我 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欧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打着“普世价值”的旗 号,挟军事、财富的力量,在全球扩张,我们如果不占领精神的制高点,产出世 界人民乐于接受的文化精品,就难以与其针锋相对、战而胜之。这就要求各级各 类社会机构、全体国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广泛借鉴,推陈出新,力争在各 种文化交流活动中,都能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新方式、新气象、新仪节。
因上所述,仪式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党中央也同样非常重视这一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有重要体现,其中明确提出“发挥重要节日传播社 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2]“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 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 史上的中东事件、重要任务纪念日等,举办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 活动。”[3] 在当前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三多”发展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面临市场经济、利益至上思想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潮 流面前,积极培育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小处、落到细节、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凝聚力量、 增进共识、振奋精神,进一步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创造新高度。
作者:董金璐 第2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社会主义价值逐渐退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很多外界不良因素或是观念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 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很多大学生思想心态并没有完全独立成熟,加上目前形式多 样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并不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活中各 种困难,对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认识不全面,没有深刻意识到其重要性,很多大学 生对毕业后就业问题表现十分担忧,很多安于现状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与过分担心 就业的大学生,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逐渐退化,对将来发展造成 严重影响。
2.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 目前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在目前经济发展 形势下,很多大学生价值观念更现实,逐渐趋向利益化,正确的思想观念较含糊。
当代很多大学生在利益产生冲撞时更在乎自身利益,缺少“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的精神,完全忽略了自我情感信条,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 生对于西方文化推崇,更喜欢西方快餐式的生活节奏,更偏向于西方文化的思想 开放,缺乏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极大程度的忽视了我国传统历史。
3.缺少正确的思想道德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心中充满正义,具有正确的思想 道德观念,对于不善良的事物也会讨厌,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却做不到心中所谓的正义感,经常表现出不知所措,没有严格按照心中所想那样去做,在考试中仍 然会不禁为了成绩做出一些不可取的行为。在生活中注重穿衣打扮,盲目追求时 尚品牌,不具有理性的消费观念,自我中心意识严重,不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念。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模式研究 1.坚持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三全”模式准则 (1)理论与实践结合准则。高校在培养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时要严 格遵守“三全”模式基本准则,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准则。理论与具体实践 相互结合的准则,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基础, 只有将具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才能提升大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主观能 动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促进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发 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传统与创新结合准则。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对于大学生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调整教育理念与方法,丰 富教育内容,新颖并且符合时代发展形势的教育内容,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对价值 观教育的兴趣,有效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者双方思想共识,在教育内容中及时将社 会热点问题的反应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案例加入到教材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 生活建立紧密联系,促进大学生正确核心价值观意识提升。
(3)自我与指引发展准则。现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更注重主 观思想意识与自我行为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要充分掌握到大学生自 身的特点,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关具体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主体感受,从他们自身的实际需要考虑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们对价值观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过程中,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改变传统 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价值观学习过程中,自我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三全模式”的具体有效措施 (1)利用媒体创建良好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当前媒体对社会舆论的 影响力越来越大,极大程度影响人们主观思想意识,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产 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加强各种形式的媒体教育宣传,在电视广播等主要媒体以及新型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正确的、宣传效果强、感染力大的媒介进行正 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增加一些寻常百姓真人事迹的报道,同时要加强 对影视传媒播放类型的监管,运用多种社交软件加强与大学生思想交流互动,充 分发挥媒体的主要作用。
(2)宣传校园文化营造优秀校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主 观具体行为,与校园整体氛围渲染是分不开的,健康积极乐观的校园环境,对大 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大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对在校教师的专 业水平进行定期培训,增强高校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教师也应该自己不断提升 完善,充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要性,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与学 校自身发展特点,并且考虑当代大学生自身特性,制定创新适合大学生发展需求 的教育方案,对教育过程中各个工作细节以及学生心理情况都要及時掌握,并且 与学生家长、学校管理部门建立紧密联系,构建完整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有 效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发生很大转 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偏离,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大高校应重视的教育内容,应积极努力构建价值观“三全” 模式,并采取具体有效方法实现新模式的构建,全面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和谐发展社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常海峰 第3篇:浅析粉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一、粉丝文化的积极影响 说到粉丝文化,我们就能与自己崇拜的偶像联系起来。偶像的各种表 现,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都对粉丝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偶像身上的积极因素对 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方面 的影响。
(一)追星带来价值取向的正向发展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处理包括冲突、矛盾等关系上的基本价值态度、价值主张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它是哲学中价值 观方面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粉丝文化更为普遍的存在于日常生活 中。尤其是与传媒、网络接触密切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发生 变化,价值取向的正向发展对于大学生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给大学 生正向的价值引导。例如:大学生在观看电影《天那边》时,被影片中支教女教 师的事迹感动,把女教师致力于乡村教育、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自己应该学习的 榜样。激励自己珍惜当前的学习生活,树立远大目标,争取取得优秀的成绩,正 是这种积极的影响,使那些有些迷茫的大学生找到人生追求,完善了自己的价值 取向,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偶像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自己的偶像,偶像对大学生有着至 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偶像身上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价值目标确立有着非常重要 的导向作用。王宝强在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扮演了许三多,他是一个不太变 通的“兵”,他从农村走进了部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面对困难他始终坚持 “不放弃、不抛弃”的品格,最后成为了一个最出色的兵。许三多的这种“不放弃、 不抛弃”的精神不仅让这部电视剧火起来,也让许三多的精神火了起来。他激励 着大学生学习许三多的精神。可见偶像身上的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有 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身上的坚强的意志、善良的品行、爱国主义情怀等等都 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并深深烙在他们的心中使其受益匪浅。
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以许三多精神激励自己,不管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多大 困难,都要不断坚持,发扬许三多的精神。
二、粉丝文化的消极影响 粉丝文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暴露出其消极的一面。当大学生 过度的沉浸在追星的浪潮中,甚至达到一种疯狂状况时,他们思想的主体性会逐 渐淡化,生活没有了中心,没有目标,不断地付出时间和金钱,无所事事的虚度 光阴,甚至于形成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其具体的消极影响。
(一)过度崇拜导致大学生元为 粉丝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形态。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化的教育性和宣传性。为了让量身制作的“明星”被更 多的人追捧,也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开始采取各种方式取悦观众。一会儿是宫廷剧中的唯美爱情,一会是韩剧中的帅哥靓妹,慢慢的内容越来越空洞,不再 把作品的精神和审美价值作为理想目标,大学生在接受这种文化影响时,如果仅 仅停留在追求“偶像”的感性阶段,精神价值不断的消解,就会使大学生价值观的 主体性淡化。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要付出感情、时间和金钱。
尤其是一些大学生盲目的去崇拜偶像,走着无信仰的路线,把自己的信仰沉溺于 偶像虚拟世界。每天密切关注着偶像的丝毫变化,把这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有些 大学生在崇拜偶像时,不崇拜偶像的真正实力,而是看重偶像的名誉和地位,其 实在所有明星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刻苦,他们不去崇拜偶像身上吃苦耐 勞的精神,仅仅崇拜偶像身上耀眼的光环。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无为”的大学生, 他们的眼中没有自己,没有父母、更没有朋友、只有偶像。这种盲目的崇拜使他 们碌碌无为,荒废了学业。他们本应该在大学校园中努力学习,不断奋斗,充实 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回报自己,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缺乏精神信仰, 过度的崇拜和享乐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 对大学生自己的人生还有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盲目追星形成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提高了,更加 的关注个人利益,他们认为奉献与索取应该平衡,无私的奉献应该得到相应的报 酬,非常关心自我物质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了这个社会公平意识的形成, 缺乏担当社会的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了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
大学生在盲目崇拜偶像时,除了投入了大量时间外,还投入了大量金 钱,他们疯狂地购买明星所代言的饰品和其它物品。省吃俭用就是为了一张明星 演唱会的入场券。而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的供给。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家 庭经济情况,为了能更好地追星,去盲目消费,不惜花费几千块购买偶像的演唱 会门票,去电影院观看偶像新影片,疯狂的购买有自己偶像头像的饰品挂件,甚 至不惜花掉自己的生活费。大学生也正是在这追星的意识下认为钱无所不能,可 以买到一切,迷恋着偶像的同时,也迷恋着金钱。逐渐形成拜金主义生活作风, 有些大学生以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和评价人价值的大小,逐渐把人的尊严、价 值、道德商品化了。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在盲目追星过程中也伴随着功利主义的形成,功利主义指的是为了特 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种行为。这种功利性不仅表现在追星上,而且体现在生活的 其他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攀比风盛行。功利伴随着一种现象 那就是攀比,越是攀比就会越功利,越功利就会越攀比。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攀比现象尤其严重,有些同学以自己的“高消费”为荣,例如,有些大学生为了和别 人进行攀比,疯狂的购买偶像的物品,即使家里面有很多偶像的物品,甚至欺骗 家人,向父母要钱就为了参加偶像的演唱会,可以说,这种攀比现象不利于对大 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其危害性,找出其中原因,对 症下药。其次,是人性的世俗化。
作者:张雪莉 第4篇: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价值观引领的论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切实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构 建,并且提出“三个倡导”。而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当今青 年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置于新媒体的环境中去思考,并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独特 性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特殊性,提出青年学生价值观引领的有效策 略,使得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 年初,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超过了50%,上网设备呈现出向手机等移动设 备转移并集中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络、移动传媒的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新媒体已 经不仅是获取信息,网络已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成 为社会公众学习、生活的工具。
那么新媒体“新”在何处?与传统“旧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表现出以 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大幅增强。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打破了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和延迟,信息的产生与发布的间隔 大幅缩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第二,新媒体环境中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新媒体中信息的来源与信 息内容十分广泛,造成了传播内容、传播对象的不易探查与相对虚拟,所传播的 信息也不乏不良信息。
第三,新媒体的兴起为个体参加网络平台中信息交换创造了条件。传 统媒体中,绝大部分个体仅仅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以移动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模式,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方 式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价值理念。
二、新媒体环境下有关学生价值观的定位、变化及挑战 价值观是以个体自身需求为基础所构成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宗教)信仰、理想、立场及态度、需求及利益和文化素质等等,组成一个观念 体系,由价值评判标准、价值信念、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等要素构成。
1.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价值的引领的现状和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善于捕捉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新媒 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感情和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他们在享受新 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其所产生的不良信息和文化垃圾的影响,在 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的层面上产生矛盾与碰撞,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 生价值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存在一定的虚伪性和很大的差异性 虚伪性主要表现为:普遍有着较高的人生理想,但其行为中所折射出 的道德水平却并不高。“知行分离”是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引导中存在已久的问题, 大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成功与失败”等价值评价标准从绝对、 严格、单一逐渐转向相对、包容和多元,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價值取向中强调个人中心,自卑、自弃并存 具体表现为:“我”的地位、意志、价值成为他们价值取舍的重要尺度 和评判标准。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弱、合理与否反映了其心智发展的水平,大 学生随着身体和心智的不断成熟,以及对自我生活支配强度的增加,他们开始逐 渐摆脱生活中对家人的依赖和思想上的盲目服从。
2.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及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既为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又会对青年学 生正确、主流价值观念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社交方式和认知手 段,开阔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促进了多种思想潮流和利益诉求传播渠道的多 样化,必定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3.新媒体环境对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引领所造成的变化与挑战 新媒体实现了人们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到主动选择、发布信息者的转 变过程。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高敏感人群,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 往的体验,使得他们对网络的“情感”日趋深厚。但是,“拟态环境”作为新媒体最 为显著的媒体形态,隔断了大学生与真实社会的互动,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 界无法自拔,造成性格上孤僻、意志方面消沉等,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面对 真实的社会无所适从。
三、新媒体环境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1.弘扬中国价值观的内涵 在构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之中,学界既有主张“西化论”,也 有主张“中西合璧”,甚至有主张“回归论”。无论哪以种观点,都是希望用同一种 性质的价值观来去除异质的价值观。就目前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形势的实际情况 来看,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多元化价值观的整合。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中,到底哪一种价 值观是可以得到青年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这与他们自身精神需求和社会环境 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形成开放、包容、自 由的校园风气。高校教育者应该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心态,去面对青年学生多元 化的价值观。第二,尊重青年学生的自主选择,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和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青年学生的互动。在对学生实 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传统思政教育课程的作用,也要在新媒体的作 用下,拓展其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和更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 建起“校生合一”的舆论阵地,共同在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媒介上进行互动,而不 单纯生硬推送相关思政理念,在互动中分享和进步,在互动中进行有关政策理念 的传播与宣传,良性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想价值观念。
作者:肖文旭 第5篇: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一、社会转型的科学内涵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改变原先的样子,即社会较之以前发生了重大变 化,所以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以前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很小的常规社会发 展而言的。在常规社会发展中,社会各种矛盾是相对缓和、可调节的,但在转型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各种矛盾是严重冲突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调和的。
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经济体制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计划经济体制曾经为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做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的扬弃,它继承了计划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的积极因素,克服了政府“大小一起抓, 四面出击”的消极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人们思想观念,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使传统的一元价值观走向多元。
2.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从就业结构 看,改革开放前就业基本上就两种方式:务农和务工。改革开放后出现农民、农 民工、工人等。2013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缓解了我国 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也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民主化建设。改革开放后我 国逐步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变为“十大阶层”。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化对活跃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起 到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其中一个就是人们价值观的变 化。
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改革开放前,我国完全的公有制经济使社会全体成员在政府有计划的 调配下共享劳动成果。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放权让利”改革, 使农民和工人成为初期的受益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权力、资本为代表 的党政官员和企业主成为利益受益,甚至成为特殊受益群体。中共十七大明确提 出,在分配领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更 加注重公平。”新的利益格局必然会损害到旧的利益群体,但我们要做的是在利益格局调整中使更多人受益,不是使更多人受损。
4.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改革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思想观念代表了社会不同群体 的想法,这些群体由于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思想观念也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非常简单,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也是单 一的。改革开放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出现了多种思想,其中一些思想与主 流思想相悖。
三、社会转型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当代堅持马 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价 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 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
(2)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还处于“三 观”未成熟时期,这就需要不断地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使他 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在实践 中践行价值观,在实践中检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
(3)始终坚持榜样的示范效应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 表彰各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国家要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英雄模范的权益。
学校要多宣传在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并给予表彰。在 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言必行、行必果,给孩子做好榜样。通过榜样的典型示 范效应使青年学生经常对比,发现差距,弥补不足,以修正自己的言行,逐渐树 立起科学的价值观。
作者:张再涛 第6篇:立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 需不需要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不是一定要进行读写结合?第1自然段常被一带而过,鲜有教师领着学生去研读。该问题值得反 思。
小学阅读教学偏执于内容,其后果是惨痛的:不管学生身心特征,驾 空课文,无限上纲,空洞说教,牵强附会;
不顾小学学段特点,大肆抽绎,讲深 讲透,追求高深;
罔顾语文学科特质,越界拓展,偏离语文,漫谈感悟;
等等。
当下,不少阅读课则偏执于语言形式,忌讳课文主题内容。《地震中 的父与子》的课例,大多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读写结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无论 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文中对话、课文第12自然段等句段。这类课例 也引发了我的疑惑。我一直在清理思路。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课的核心目标和内容之一。回归文本 语境,关注其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一、对于语篇逻辑关联的挖掘,少些空泛之言,多些移情设问 第1自然段是该文的总起句,教学时不能一带而过。简言之,“30万 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表明地震伤害之广泛、惨重。“不到四分钟”说明地 震的突发性:其时间之短促,让人猝不及防。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读它,以建构语 篇的逻辑关联。
(一)“四分钟”到底是长还是短 “四分钟”是240秒。240秒到底是多长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第1自 然段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该问题可以暂时存疑。
相应地,在学生研读第12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把 第12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链接起来,对“4分钟”与“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 时”“38小时”等进行比较阅读,便可见其长短。
(二)“30万人”在课文中到底是指哪些人 如果第1自然段一带而过,这“30万人”就成了一个抽象而冰冷的数字 符号。
通读全文后,教师可以设问:“30万人”到底是多少人?涉及多少个家庭?牵系多少亲戚朋友?这里面到底包括哪些人? 按课文的顺序,这30万人当包括“地震中的父与子”,包括这位父亲受 伤的妻子——阿曼达的妈妈,包括那些哭着、喊着然后绝望离去的爸爸妈妈们, 包括他们的儿子女儿,包括消防队长和警察,包括前来开辟出口的人们,包括阿 曼达的同学们…… 教师还可以移情设问。
“你们所在的村组、乡镇、县市有多少人?你们所在的小区、街道、 区、市有多少人? “假定你们那儿突发地震,30万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你们所在 村组、乡镇、县市的人们,将是什么情形?你们所在小区、街道、市区的人们, 会成什么样子?” (三)“不同程度的伤害”中的“伤害”是什么意思,到底是指哪些伤害 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并画出与这 些问题相关的词句。
地震中,阿曼达的母亲受到伤害了吗?阿曼达受到伤害了吗?阿曼达 的父亲受到伤害了吗?阿曼达的同学受到伤害了吗?如果是,阿曼达的父亲和同 学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课文中的“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受到了什 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那些哭喊之后絕望地离开地震现场的父母们受到了什 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那些警察、消防队长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 害?那些前来参与救援的人们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 课文并没有详细罗列这“30万人”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 学生需要并且也可以从课文语境及其语篇逻辑中读出以下信息:有的人被夺去了 生命,有的人因此失去了亲人;
有的人未能逃脱死神的纠缠,有的人侥幸挣脱了 死神的羁绊;
有的人受了重伤,有的人受了轻伤;
有的人受到了死亡的惊吓,有 的人感到了死亡的恐惧…… 在此基础上,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我的儿子”“我的女儿”等话 语?角色扮演朗读是个可行的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代入进去。角色 扮演朗读可以反复几轮。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学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阿曼达,继 而把自己设想成父亲,还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消防队长、警察,甚至可以把自己设 想成阿曼达的同学及其父母……这些人物,全在文本中出现过,即是第1自然段 “30万人”的所指。
1.从那些无辜的被夺去生命的人们的角度出发 那些无辜的被夺去了生命的人们,在文本中到底指哪些人?“我的儿 子!”“我的女儿!”——那些被呼喊过名字而没有回应的男生女生们;
那些未能 有机会呼喊其孩子名字的爸爸妈妈们……他们中,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
有 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
有的是未婚青年,有的是已婚中年人。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进而代入角色。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小孩,如你一样,正在教室里上课。假定你在 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请你体会一下,失去了你,你的爸爸、妈妈会如何?你的 爸爸、妈妈能够面对、愿意接受、能够承受失去你、不再有你的痛苦吗?他们会 有什么反应?”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老人,如你的爷爷奶奶一样,正准备到学校来 接你们回家。假定你的爷爷、奶奶在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请你体会一下,失去 了你的爷爷、奶奶,你会如何?你将不再有爷爷、奶奶。你们将成为不再有爷爷、 奶奶疼爱的孩子。你能够面对、愿意接受、能够承受失去爷爷、奶奶的痛苦吗?” ——“我的爷爷!”“我的奶奶!”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青年人,如你们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一 样,正在忙工作、忙学习。假定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在地震中被夺去 了生命,请你体会一下,失去了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你会如何?你将 如何面对失去他们的巨大痛苦?” ——“我的哥哥!”“我的姐姐!” ——“我的叔叔!”“我的阿姨!”“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中年人如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正在上班挣 钱供你们上学。假定你的爸爸、妈妈在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你们将失去你们的 爸爸、妈妈。你们能够接受、愿意接受、能够承受失去爸爸、妈妈,不再有爸爸、 妈妈的痛苦吗?” ——“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2.从那些无辜的失去亲人的人们的角度出发 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感悟文中人们遭受的伤害。
“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人,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
有的是年轻人, 有的是中年人。
“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小孩,成了失养的孤儿。请你想象一下,孤儿是 什么样的? “那些失去了亲人的老人,成了失养的孤老。请你想象一下,孤老是 什么样的? “那些失去了朋友的人,将承受巨大的痛苦。请你想象一下,失去朋 友是什么滋味? “那些失去了配偶的人,有的人是爸爸,有的人是妈妈——其家庭将 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请你想象一下,失去配偶的人是什么样的?其家庭是什么 情形?” 二、对于文本情感目标的落实,少点语言形式,多点情绪色彩 地震,一场空前的人间灾难——我们需要含着泪来读这篇课文! 这无关什么语言形式。然而,偏执于文本的语言形式,似乎成了一种 不言自明、包医百病的教学时尚。当冰冷的语言形式被放在首位的时候,《地震 中的父与子》就不必教也无法教了。空喊口号、大讲道理、漫无边际的漫谈等都 无助于逐步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为此,师生可以并且需要把自己放入文本中, 回到课文语言的内容和内里本身。
该课的对话很重要。教这些对话,当然需要读出它们的情感色彩。而对话的情感色彩,正是对话这种语言形式的情绪所在。对话是口头语言。所谓读 出对话的情绪、情感,即读出口头语言的语境特点,是用声音表达出对话的情绪。
这一点,教学时尤其要重锤敲打。
我们写对话,是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口语交际的双方可以借助表情、 动作、情境等非语言手段表情达意。我们读对话,则是把书面语转换成口语,以 生成表情、动作、心理、情境等。这一点如做得不够,课堂上的对话就会被轻飘 飘地一读而过。学生连一点感觉都找不到,更别谈什么入境了。学生离文本的语 境很远、很远,尚未沾到语境的边,哪来机会把自己代入进去呢? 三、对于中心人物形象的教学,少用动态视频,多用背景音乐 在众多人物中,阿曼达及其父親是课文的中心人物。
作为中心人物,阿曼达的父亲到底是谁?阿曼达到底是谁?简单说, 阿曼达的父亲是遭受伤害的幸存者、救援者,是千千万万救灾英雄的代表。阿曼 达是遭受伤害的等待救援者、侥幸生还者,是地震中的普普通通受害者的代表。
他们是第1自然段“30万人”的所指。他们都是让人动容的人物! 选择人物形象进行教学,符合单元导读的意图。但是,抽象概念不是 人物形象教学的抓手。好好研读课文后,一些有意思、有新意、有用处的课路就 会呈现出来。
(一)开课环节的默哀仪式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第一个仪式可以是默哀。师生可以全 体默哀3分钟,仪式务必非常正式、非常慎重、非常庄重、非常肃穆、非常沉寂。
“默哀”,就是初步的披文入境,能帮助学生体会语言内容的仪式化语 境。哀伤,是这节课的总体氛围和情绪基调,它笼盖了这节课。哀伤的音乐当可 始终在教室里低回。这是本节课的背景音乐。很遗憾,在听过的大多数《地震中 的父与子》的课例中,我都未能感受到此情此景。
(二)背景音乐的遴选和使用 不少教师上课倾向于使用视频。这并无不可。但我们认为,背景音乐 的使用更适合课文的内容特点,有助于达成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目标。1.父亲前往和到达学校的过程,可以配上这样意境的主题音乐:天崩 地裂、房倒屋塌、瓦碎砾散、物事凌乱、人畜慌乱、绝望恐惧、无助迷茫、痛不 欲生。
2.父亲挖掘的过程,可以配上命运交响乐缓急相应的变奏部分。
3.孩子们等待救援的过程,可以配上如下意境的主题音乐:不安、失 望、焦虑、惶恐、恐惧、放弃、挣扎、绝望、无奈、求生、笃信等情绪复杂交织。
4.阿曼达和同学们的得救过程,可配上表现绝处逢生、喜出望外、充 满感恩的主题音乐。
如果没有上述元素,我无法上好《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有人士“有模有样”地质疑了该课内容的真实性。该质疑与教学创新是 两码事,引起了少数教师的困惑。基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核心素养,我们不赞成、 不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性进行不必要的质疑。
读了这篇课文,如果学生像是在谈论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即 便语言形式的训练抓得再牢,这样的课也是失败的。同理,撇开语言的内里和内 容,语言形式的训练也无法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由于某些虚玄的误 读,教学似乎进入了一个新怪圈:阅读不像阅读,习作不像习作,师生如入云里 雾里。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单元内外的整体联系,涵盖www.yulu.cc语言形式的领 悟,但要避免打乱仗,切忌动不动就读写结合。
领悟语言形式的秘妙是艰难的。急也没有用。不少人一辈子也领悟不 了几条受用的读写秘妙。这并未妨碍他们的正常语言生活。我们教学生,尤其要 适可而止。切忌高高站在云天之上,俯视学生。如果学生能那么快地领悟到那么 多语言形式的秘妙,甚至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能立马用上,语文还用得着上课 吗?许许多多的文本秘妙,不是学生需要会用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点意识就可 以了。
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顾念其学科、学段特点。某些刚性 的要求,已经大大超出普通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读写需求。作者:夏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