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中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我国中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支撑了我国社 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奇迹的创造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如果仔细研究 一下我国目前的中等教育,就会发现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人格一种人力资源,包括诚信、毅力、 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同情心。诚实守信可以使人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毅力 可以使人持之以恒,目标专一;
团队意识可以使人得到别人的合作与支持;
敬业 精神能够使人增强责任心,激发创造力;
同情心可以使人精神升华,增加人格魅 力。缺乏诚信,意志薄弱,缺少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据西方 学者研究,纯粹依靠专业技术知识成功的人士只占15%左右,而85%左右的成功 来自于奋斗者完善的人格[1]。这充分证明了完善的人格对成功的重要性。然而, 我国的中等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却陷入了“重智力资源开发,轻人格培 养”的误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拼命地传授知识,搞奥数训练,实施题海战术, 窥测高考动向,追求升学率。从学校到教师很少有人从心理学方面完善被培养者 的人格。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很少有设置“心理咨询”、“抗挫折训练”、“社交礼 仪”、“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逃生训练”、“诚信教育”等人格培养的课程。
教学计划中只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知识性课 程,课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实行唯成绩论, 一考定终身。高考录取的标准只有成绩,没有诚信、品德和健康方面的标准。学 校重视学生的学习,轻视品行教育。学校所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作弊、打架、欺 诈、缺乏诚信的现象严重,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抗挫折的能力很差,这 实在是我国中等教育的悲剧。
2.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我国的中等学校 实验性课程的课时不够,实验设备仪器落后,实验教师缺编,国家财政对实验教 学的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实验性的课程教师动手示范,学生动手做的机会少;
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发明性的实验少;
教师或教材设计的实验多,学生自己设 计的实验少。学校以为:
能力=知识=书本 人才=学历=文凭实行学历论,追求文凭本位制,制造“升学率=教育质量”的奇怪逻辑。
完全抛弃通过实验、劳动、生活等学习知识的途径,一味地通过书本学习知识, 导致大量只会读书考试的书呆子的产生。以为理论学习越多实际操作技能就越高, 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等同。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特色不明,实验仪器缺乏,实 习机床不足,经费严重匮乏,一味地开设理论课,已到了惨淡经营的地步。再加 上我国的高等学校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也相对不足,职业技术学院追求理论素养 的培养,直接导致我国理论型人才严重过剩,而高级技能人才奇缺的局面。据报 道,2002年广东社会劳动力总供给为137.4万人,总需求为102.4万人,其中对技 术工人的需求占40.8%,而技术工人的供给却只占30%。经济理论认为在技术工 人的队伍结构中,技师以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合理比例应该为8.2∶13.9 ∶46.1∶31.8,而目前广东省的比例却为3∶6.8∶31.3∶58.9。显然,广东省中高 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状况十分严重[1]。广东尚且如此,那么全国呢?落后的西部 地区呢?技术工人缺乏的程度比广东还要严重得多。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大学生 的供求比例为1.3∶1,形成了相对过剩的局面。
3.教材偏难偏深,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近年来,中等教育教材的难 度深度广度加大,将大学一年级的内容下放到高中教材,搞得中等教育的教材异 常艰深,很大程度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高中政治课教材中就 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什么GDP、GNP、NNP、NI、PI等概念出现,诸如支 出法、收入法、部门法等一些法律知识也出现在高中课本里。这些都是大学里经 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西方经济学》中才学的内容[2]。曾有教育学家对我 国与美国的中学教材进行过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中学数学、物理、化学教材 的难度都比美国同年级教材的难度大。我国初三教材的难度大约相当于美国高二 教材的难度。教材偏难偏深的恶果就是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负担加重,困难增 多,成绩下降,自信心受到打击。
二、造成我国中等教育诸多问题的成因 造成目前我国中等教育问题多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政策机制方面的因 素,也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
既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也有我国国民 经济相对落后的结果。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这么几点。
一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等原因,我国劳动力的总供给远 远大于总需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这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厂商和单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会使厂商的用工条 件不断攀升,由最初的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到后来的大专毕业、本 科毕业和硕士毕业,就业门槛逐年增高。厂商用工条件的攀升迫使人们为了就业 而追逐文凭。在这种市场状态下,为了应合形势,同时也给学生的前途创造一个 所谓的良好的条件,我国中等教育机构也就只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强化文化课 教学,以理论素养的培养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技能教育,这样的结果只 能是这些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的学生,除了伸手问家长要钱再也什么都不会干的寄 生虫。
二是政策制度缺陷。造成我国中等教育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弊端 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就业模式、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制度、分配制度和招聘办法。政 府招聘公务员,企业招聘员工,学校招聘教师,事业单位招聘职员都要求大专以 上学历,学历与学位成了就业与晋升职称的刚性门槛。高中生完全能胜任的事情 却要求本科生去干,本科生完全能干的事情却要求博士生完成。没有高校文凭的 都不算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必须要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实行英语和计算机 考试一票否决制。收入、住房、提职等待遇与学历、职称挂钩。一句话,所有这 些制度都与学历密切挂钩,也就是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根本没有出路。而高等 学校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文化课的高考成绩,学生的信用、道德、守法、体质、 礼仪、实际操作能力、特长等素质在高考录取中全都被忽略了。这种文凭本位制、 学历本位制的荒谬导致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学历和文凭,我国的中等教育在这种政 策制度下盲目追求升学率,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训,重视智力 开发而忽视人格培养就成为必然了。因为,中等学校不可能改变国家的政策制度, 不可能改造社会大环境,只能改变自己,适应国家的政策制度和社会大环境。
三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中国还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做官成为人上 人。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父母将孩 子考上大学看做是光宗耀祖,成龙成凤的标志。将学技术和练操作技能看做是没 有出息,不光荣的事情。很少有父母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孩子放弃考大学而去上职 业技校。这种心理无疑给中等学校只抓文化课学习,追求升学率,减少实践操作 技能培训的理由和胆量。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学校根本没有力量筹集到巨额的资金 进行实习工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也是我国中等学校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和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的深层原因。
五是赶超情结强烈。建国后,尽管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科技、经 济、文化和政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讲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图存 求强,赶超发达国家的心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情结。在这种情结的诱导下, 希望通过勤奋努力,一年干完别人二年甚至三年的工作,一步走完别人两三步的 路程。从深层的民族心理看,这种赶超情结是驱使中等教育的教材不断变深变难 的根本原因。
三、解决我国中等教育问题的思路 走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误区的对策主要有:
1.制度创新。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步出误区就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完善现有的相关制度。职称晋升方面,可否为那些文凭低而实际操作技能强的职 工另创一套职称,或者在现行的职称体系内给他们一个出路,放宽职称对文凭的 限制要求。分配制度方面,改变厂商在分配中对文凭的不良倾斜,重视劳动技能, 提高企业中高级技工的待遇,把资格证书、技工证书与文凭等同看待,坚持“按 操作技能与实际贡献分配”。
2.教育改革。建议学校加大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和门数,提高 实践操作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习与操作时间,建议学校和单位应进行人格 完善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诚信、意志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同情心进行培 养,塑造完善的人格。学校真正办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 完善人格、自由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主阵地。
3.降低中等教育教材的难度。中等教育的教材要降低难度,增加趣味 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设培养学 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内容,增开劳动课和游戏课程。杜绝题海战术和耗时战术 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中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合格 人才的摇篮,更是一代代孩子能否自由、幸福全面发展的场所。
作者:康亚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