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对体育教育的贡献及实施
人文精神对体育教育的贡献及实施 人文精神对体育教育的贡献及实施范文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 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 思想态度。[1]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 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地方。除了术业有专攻, 学生也还需要接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以克服过度专业化 所带来的精神缺失。然而,当下大学教育的精神传承出现了 断裂和变异,遇见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模仿主义使大学的知 识体系趋于板结;实利主义使大学的精神面貌日益贫乏;科 学主义使大学的人文传统长期受压;庸俗主义使大学的师道 尊严残存无几;滥情主义使大学的学生心理脆弱偏激,人文 精神的缺失之现状令人叹惋,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回归越来越 为大学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 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 的地方。体育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的全面展 现,它体现为体育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回归 到尊重人、服务于人的生活这个本位上来。[2] 现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越来越重视人才人文素质的培 养与提高,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在注重体育教学能 力的同时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必将是未来高 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课题将从高校学生体育教学 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证,阐述人文精神对当代体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实 践途径,促进人文精神在高校学生中快速发展,对当前我国 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一我国“人文”体育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自1996年才将体育学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在此之前 体育从未提及“人文”这个词汇。1997年我国设置了体育人 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自此体育中才正式将“人 文”的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经在我国 存在了十多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 依旧比较匮乏,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机械的给 学生灌输体育技能知识,而随着体育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 拓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想教你的东 西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中,学生将完全被局限在某个专业 领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 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 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 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 国的体育教育必将进入“人文”“人道”“人本”的新阶段。
“人文”精神体现在体育教育中的目标就是要寻求人文精神 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 融会贯通中,集聚智慧,获得心智的提升,使他们不仅要具 备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维及跨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应该 具有爱心、责任心、崇高的道德水准,与人和谐共处、共赢的健全的人格。
二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我国高校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一般为“一 言堂”方式进行教授,师生关系基本为“教师权威制”或“师 道尊严制”,[3]教师存在着很强的本位主义思想,教师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严重抹杀了 学生的个性。[4]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强 调学生对体育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和 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教师以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材内容、 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要求学生,忽 视或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体育运动个 性要求。[5]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动作的准 确性及规范性要求过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 情。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情绪低落,对于教 授内容疲于应付等现象。同时由于师生缺乏平等、和谐的关 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对话,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被严重压 制,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在这种环境下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尤其是器 械运动)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高校体育教育如果要克服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弊端,消解因体育人文精 神的缺失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必须建立“以人为本,以 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目标,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多重性、可塑性,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展个性、塑造个性。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对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展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三“人文精神”科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的 前提条件。
俗话说:“打铁首先自身硬”,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 目标的实现教师起直接决定作用。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直接影 响到是否能将“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实施。热 爱、尊重、信任、关心学生的教师,是“人文”体育教育在 高校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素质评判不应该仅仅考 核教师的业务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更应该注重教师 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 队伍自身素质是“人文体育教育”能否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前 提条件。
2.教师自身转变观念,明确“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 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目标。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 的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是指教师 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 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 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保证,[6]而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关系。“人文体育教育”将重点改变以往“教 师权威制”下教师与学生的不对等教学关系,建立“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沟 通,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同学间互动,也营造了学生 团体协作的氛围,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7] 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自居,努力营造 “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大胆提 出意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 成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实事求是、相互尊重的体育人文精 神。[8] 4.改变体育统一的标准,充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充分承 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基础、 情绪状态等具体情况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 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主动性。对素质、技术较差的学生,一定要避免指责、 讥笑、讽刺、挖苦,要尽量耐心引导、鼓励,避免损害学生 的自尊心、减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逆反心理,让学生 主动积极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充分体现人文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核心。
四结语 大学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精神殿堂。“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 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伦事功,从人类整体甚至 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在适应 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人文精神的 本真命题。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育要把体育人文精神科学、 客观地融入体育教育体系中。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 是能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 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以“人文体 育教育”将是未来高校体育的必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