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人生观教育及三生教育对比
中职人生观教育及三生教育对比 中职人生观教育及三生教育对比范文 “三生教育”包含着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 个方面的内涵。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生命 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提高学生生 活质量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以学生为本 来实现教育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生命回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开展“三生教育”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的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对象是 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 分高中后的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 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 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 者的主阵地。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 科技与教育的较量。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 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宣传媒介的大量普及,使得中 职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而学生 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方面正日趋成熟,心理却十分的脆弱和 敏感,思想上独立性增强,对精神生活充满幻想,物质生活 要求转变等特征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思维方式。[1]但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和自身思想不成熟的影响, 在心理、思想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当 前存在的社会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从当前中职学校所开设课 程的情况来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如教学上要求学生奉公守法,但是社会、官场的腐败风气及 “关系网”,等等,这已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校风建设,使学 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满。第二,心理上的失落感和自卑 感相互交织。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中考的“失 败者”和上大学“无望者”,一些学生把中职学校作为无路 可走的下下策;
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的不理想,更加 剧他们“前途渺茫”的失落感和“中职无用”的自卑感。第 三,对社会发展的片面理解。面对当今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 一些中职学生认为中职生在就业上没有一点优势,社会所需 要的是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高学历者。第四, 目前的中职学生多是出身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小受父辈 的溺爱、父母的关爱及庇护下成长,形成了价值观念的错位、 性格上的缺陷。上述种种情况表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还没 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三 观”)的目标尚不明确,使得他们进一步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应该切 实加强中职学生的“三生教育”,在人生观教育中积极融入 “三生教育”的内容。
二、“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与人生观教育关系(一)“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 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 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 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 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的目标过程。[2]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 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 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 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 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 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 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是由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它的内涵极其丰 富,既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又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具体体现;
既是对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修补或缺陷的补充,又是整合学 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应有的自觉行为。
同时,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 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3]教育事业上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上,而通过教育力量来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 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讲 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为其人的教育,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精神的提升, 心灵的脱俗净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关系 1、人生观的科 学内涵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在生活实践 中,人们必然会对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 义,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以及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等此类的人生问题产生看法。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 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的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人既然生 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生观的核心是解决“自我”的问题。因此,在人与自我的 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 同看法必然也就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同理 解。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 是各种条件影响的结果。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以及所受的教育和周围事物的影响等,都 与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个人的经济地位更 为重要。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观包括:①享乐主 义人生观。②厌世主义人生观。③禁欲主义人生观。④幸福 主义人生观。⑤乐观主义人生观。⑥共产主义人生观。[4] 2、二者关系 “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 教学实践,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生命 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基础、相辅相成。
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 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生命、生 存、生活三个角度去理解“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生 命是指一个人的真实存在,是强调一个人的生,即是指一个 人要活着的意思,它是与死不同的存在,是一个人客观存在 的前提和根本,所以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
生存是指一 个人作为生存者“活着的存在”,包含一个人活下来所需要 的知识、技能和意志等,以及人活在自然界中所需要的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条件等,生存问题是一个人要活着的 基础和关键;
生活是指一个人在有了生命和生存的前提下, 如何追求一个好的、和谐的活着状态的问题,包括一个人的 人际交往情况、生活的能力、生活习惯及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等内容,这些实质上是一个人活着的质量问题,有了生命的 前提、生存的基础,人就该考虑活着的目标和方向,思考如何好好的生活等问题。[5]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命是前提、生存是基础, 生活是目标,而生命、生存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三生教 育”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人生在具体时空中的表现就是生 活,生活总体构成一个人的人生。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如: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有意 义以及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一系列的问 题,从人生观角度来说,也就是人生观要根本需要解决的问 题。因此,人生观在生活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 “三生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除了我们提出的一些“三生 教育”的方式方法外,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还需要人生观 的正确指导,因为“三生”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离不开人生 观而单独解决的。[6]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一个重 要手段,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我们顺利有效地开 展“三生教育”。
三、如何实施“三生教育” 实施“三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和整合 学校、家庭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还要把教育的过程 和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及行为实践统一起来。
(一)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 观 (二)全面分析教材特点,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交流 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中思考、感悟和体验中职学校“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以人本思想理念为主 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人本性、时代性。内 容分为生命、生存、生活和学生成长记录四部分,共16个主 题,13份记录表所构成。每个主题以故事情境导入,内容切 合实际,具有现实、具体、生动的特点。基础知识内容简洁、 易懂;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且易操作;
收获与分享部分,有 主题知识的提示总结,并且与学生成长记录结合起来进行评 价。教材编写突出了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多元性、灵活 性及资源整合性,特别是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发展与评价较 为突出,这极大的增加了教学的兴趣性。因此,教学时,教 师除基本知识的讲解外,还可以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深 度的引导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再开发和挖掘,以便提高教学 质量。通过课堂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正确 认识“三生教育”的知识。[8]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思 考,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去认识 生命、善待生命,也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并提高学生的 生存能力。
(三)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 综合教育体系 教育承担着塑造人的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 职责,而人的一生中的教育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 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学校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 系统实施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会更好融入群体与社会之中,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动力的教育, 它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及系统性的特性。家庭教育是人生中 接受时间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 校教育的专业、系统,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 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 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最为广泛,并且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9] 因此,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形成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整合三者教育资源,除了统一 外,还要有各自的侧重,形成互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促进教育整体化,有效推进教育, 切实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力保证。[10]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家 庭的有力配合、社会力量的有效保障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的教育及“三生教育”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