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课堂实_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评析

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评析

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评析 一、聊天,话亲人 师:先来聊聊,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生1: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同学,她家墙上全是她的作 品,跳绳能跳两百多个。

生2:我最敬佩我们的童老师,她获得了“安徽好人” 称号。她常年吃药,但坚持给我们上课。

生3:我非常敬佩警察叔叔,他们每天都护送我们过斑 马线。

师:想知道老师最敬佩什么样的人吗?(出示“校长爸 爸”莫振高、“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徐仙琴、中朝人民的好 儿子邱少云图片) 师: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总会有许多令我们 感动和敬佩的人。你们发现了吗?大家把这样的人称为“爸 爸”“妈妈”“好儿子”,是因为大家都在心底把他们当成 了亲人。亲人有时候是可以超越血缘关系的。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再去认识一些让我们敬佩的人,回忆让 我们感动的事。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聊聊身边最敬佩的人,再 推出教师最敬佩的人,既拉近了师生关系,也拓宽了学生的 视野,同时无痕地引导到超越血缘关系的“亲人”上,为揭 题作好了铺垫。

二、回忆,识亲人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仅仅过了一年,美 帝国主义就入侵了我们的邻国朝鲜。新中国受到严重威胁, 毛主席毅然决定抗美援朝!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中朝 两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八年后,中国 人民志愿军奉命回国,朝鲜人民含泪相送。下面我们通过一 段微视频去感受当年那依依惜别的深情。(播放视频) 师:看完微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1: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感情太深厚了。

生2:看到他们分别的情景,我忍不住要哭了。

师:是的,当年的战地记者魏巍爷爷亲眼见证了这感人 的一幕,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出示课题) 一起读。课题中的逗号,提示我们要稍作停顿。再读。

【评析】教师简介时代背景,为播放微视频营造了氛围 与情境。多媒体视频对学生形成强大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揭题教学水到渠成。“再见了,亲人” 的情感基础由微视频手段达成。课题中逗号这个知识点的教 学,也点到为止。

三、初读,忆亲人 师: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但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 多,谁敢接受老师的预习挑战? 师:(出示)第一组词语,需要借助课外资料才能理解 意思,你能说说看吗? 生:“阿妈妮”相当于妈妈;
“金达莱花”是朝鲜的国花,就是我们常说的映山红,也叫杜鹃花。“捣米谣”是朝 鲜人民在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里含有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

请同学们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战役、友谊、硝烟、噩耗。

师:哪些字比较难,需要老师教写呢? 生:噩。

师:“噩”字笔画多,笔顺容易出错。我们按照从上到 下、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一起书空。(出示“噩”的字源) “噩”最早表示从嘴巴里传达出不好的消息。“噩耗”的“耗” 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这个词中,该选哪一种呢? 生:坏的消息。

师:“噩”是不好的消息,“耗”是坏的消息。那“噩 耗”的意思是什么? 生:在文中指小金花失去妈妈的消息。

师:文中还有其他噩耗吗? 生1:大娘失去小孙孙的消息。

生2: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的消息。

师:是啊,这样的噩耗真让人触目惊心!抗美援朝期间, 朝鲜人民就是这样,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帮助志愿军,所以 他们在分别的时刻才会这样大声呼唤——再见了,亲人!文 中都选取了哪几位亲人?具体回忆了他们的哪几件事呢? 我们通过预习单来汇报。【评析】分组归类检查生字新词,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策略之一。名词的教学以读准字音、了解意思为主;
对于 像“噩耗”这样的疑难词语,不仅要教学笔画、笔顺,还要 通过分清构词方式引导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可喜的是,殷 老师通过“文中还有其他噩耗吗”设问,突破了“噩耗”一 词的段落藩篱,顾及全篇,将为救志愿军战士大娘失去小孙 孙、大嫂失去双腿两件事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形散而神 不散”的效果。

生:大娘为志愿军洗衣服、送打糕,在救伤员时失去了 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了;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永远失去了双腿。

师:你说得既清楚,又有条理。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是车站告别时志愿军所想起的一幕幕往事。

【评析】作为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教师不在概括课 文主要内容上多费时间,而是通过“学习单”汇报的形式, 巧妙地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概括性、条 理性两个方面着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品读,赞亲人 生: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 怀?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 谊”呢?请大家再次默读第一自然段,深入字里行间去寻找 答案。(学生默读、批注)生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我体会到“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你把“几夜没合眼”读得特别重,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词语让我感觉大娘就像志愿军的妈妈一样。

师:从“几夜没合眼”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在油灯旁辛苦劳作的大娘,那双 饱经沧桑的手仿佛磨出了好几个茧子。

师:请你读出这份沧桑,好吗?(生读) 生:我从“几夜没合眼”看出大娘不分昼夜地为志愿军 洗补衣服,我还从插图中看出大娘的双眼都眯成一条缝了。

师:你不仅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还能结合插图来理解课 文,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两位同学给大家开了个好头。

我们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画面,就能读懂人物的内心感情。

回忆一下刚才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为四步:画句子、 品词语、想画面、读出情。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继续交流。

生2:“八年来,你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 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中两个“多么”让我体会到大 娘为志愿做的事太多太多。

师:除了洗衣服,大娘还有可能为战士们做过什么? 生:烧饭。打扫营地。照顾生病的战士。

师:尽管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 祖国的志愿军战士感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了 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所以在分别的时刻志愿军战士大声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生3:“是您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 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从 “顶着”“冒着”“穿过”三个词中仿佛看到了大娘被绊倒 了无数次,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爬起来继续前进。

生:我从这句话中的“雪中送炭”读出了当时环境的恶 劣。

生:我还能想象出送打糕的大娘不止一个,她们见到饿 了三天三夜的战士们,不停地问着他们的伤情,为他们包扎 伤口。

师:你不仅体会出了环境的危急,还体会出了大娘对战 士们的关心。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生: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我看到了大娘飞奔的身影,也听见了隆隆的炮声。

让我们齐读吧。(生读) 师:送打糕这件事发生在五次战役的时候,那是抗美援 朝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次战斗。老师这里有一段资料(出示“五 次战役”资料,指名学生朗读。配乐。) 师:这样的处境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生:雪上加霜。

师:此时的战士们急需什么? 生:粮食、水、药品、枪支弹药……师:可此时的战士们已经饿了三天三夜,最要命的是道 路被毁,粮食、弹药根本无法送达前线。在这紧急关头,老 大娘连夜向部队发出请求,带领全村妇女一路步行,给前线 的战士们送打糕。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娘? 生:勇敢的、舍己为人的大娘。

师:大娘的打糕送得太及时了—— 生: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刚才有同学说在前线穿梭的不止一位大娘,那的确 是全村的大娘啊!她们还可能会给志愿军战士送来什么? (出示句式:在我们______________时,是您冒着炮火,穿 过硝烟,送来______________,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在我们口干舌燥时,是您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 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在我们衣不抵寒时,是您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 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在我们缺医少药时,是您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 来药品,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生死关头,雪 中送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炭”,这场战役最终取得了 胜利,大娘真是功不可没!分别的时刻,所有的感激都化作 了这样一句深情的表白—— 生:(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 怀?师:还有哪些事情也体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让人 忘不了? 【评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和运用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 富有变化。上述两个“多少”和“送打糕”的教学各有侧重, 前者通过想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烧饭、补衣等更多的点滴小 事,使学生感受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后者抓住“雪 中送炭”,巧妙地补充“五次战役”课外资源,通过强化志 愿军战士的“雪上加霜”,反衬出大娘送打糕的“雪中送炭”。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我们________时,是您冒着炮火,穿 过硝烟,送来________,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句式,使学 生将想象用规范的语言固定并表达出来。

生4:“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当 您再回去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 去了唯一的亲人。”这句话中的“唯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大娘太伟大了。

师:这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生:所有的希望。

师:这唯一的亲人曾经给大娘带来了多少欢乐!当大娘 下地干活,小孙孙会给她—— 生:擦汗,送来茶水。

师:当大娘生病时,小孙孙会给她—— 生:熬药喝,为她摸摸滚烫的额头。师:大娘在失去儿子、媳妇,痛苦万分的时候,小孙孙 会懂事地对她说—— 生:奶奶,还有我呢! 师:可是如今,为了救伤员,这唯一的欢乐也失去了 ……大娘下地干活,再也没有人会给她—— 生:送来茶水。

师:大娘生病躺在床上时,再也没有人会给她—— 生:熬药喝。

师:每当夜深人静,大娘思念儿子、媳妇的时候,再也 没有人—— 生:陪她说话,安慰她。

师:说到这儿,你还想说点什么吗? 生:小孙孙对大娘来说太重要了,但是,她宁愿失去自 己唯一的宝贝也要救她的“救世主”。

师:你是怎样理解“救世主”的呢? 生:没有志愿军战士,朝鲜人民就不能打败美帝国主义。

师: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共同的浴血 奋战,哪有普通百姓的栖身之地?两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 在了一起,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那一刻,我相信大娘已经把志愿军当成了她的亲儿 子。

生:我从“背”字中感受到大娘救志愿军很不容易。她 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一路上可能摔倒了无数次。生:我从“再回去抢救小孙孙”中的“抢救”看出大娘 心里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小孙孙,只是把他放在了志愿军的 后面。

生:前面同学的意见,其实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句话。

【评析】“救老王失去小孙孙”这件事,先紧扣“唯一” 一词,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放飞学生想象,在学生的语言 表达中强化小孙孙的“命根子”地位,再扣住“再回去抢救 小孙孙”一句,从“再”字中体会出大娘的“大爱”“私情”, 最终抵达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境界。

五、迁移,别亲人 师: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出示)这就是 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 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任何语言都不 能表达这份依恋和不舍,只有把它融入一个个符号里,一起 把它读出来吧。

生(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 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 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 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师:是的,永远不会忘记,八年的朝夕相处,经受了血 与火的考验,那份感情已经深深植入了彼此的骨肉里,在志 愿军的心里,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朝鲜人民就是他们的亲人。

师: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约130万名志愿军战士奔赴前 线,14万英烈永远留在了朝鲜土地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也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你们还知道哪些援朝英雄呢? 生: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 师:这一个个的名字立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也刻在了我 们的心中。历史需要铭记,英雄不该被忘记。在朝鲜人民的 心里,这样的情谊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就是他 们的亲人。亲人离别,格外心碎。你看,走在人群最前面的 是额头布满皱纹、双眼布满血丝、几夜没合眼的大娘。此时 此刻,此情此景,她又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 生1:孩子,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吧!为了帮我们赶走可 恶的强盗,你们已经浴血奋战了八年,回国之前,一切都要 好好的,亲爱的孩子! 师:在这千叮咛万嘱咐里,藏着大娘对志愿军多么深沉 的爱呀! 生2:孩子,不要担心我,阿妈妮会照顾好自己,倒是 你,额头上的那道疤不就是为了救我留下的吗?那次,我到 前线去给你们送吃的,不料被鬼子发现了,你冲过来与敌人 搏斗,我被救下了,可是那道疤却永远留在了你的额头上。

师:那道疤留在志愿军的额头,也留在了大娘的心上 啊! 生3:孩子,一路顺风啊!你们一定要记得常回来看看,朝鲜就是你们的家呀! 师:是的,要记得常来常往,因为朝鲜和中国本来就是 唇齿相依的兄弟。

【评析】拓展呈现《中国青年报》上的照片资料,有助 于创设朗读的情境;
罗列呈现抗美援朝的英烈姓名,强化了 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巧妙变换视角,从朗读志愿军战 士的内心独白转移到想象大娘的深情告白,训练了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六、升华,送亲人 师:换位对话是一种尊重,深情诵读是一种缅怀。战士 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这时的队伍已经不分行列、不分 军民,他们互相搀扶着,边走边哭,他们都在捧着一颗颗赤 诚的心向亲人告别。就让我们用朗读来再现当年的情景,男 生代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女生代表朝鲜人民向志愿军 告别。

生:(男女生轮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 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 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 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除了朝鲜人民,“你 们”还应该有谁呢? 生1: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

生2: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无限思念,最后一次道别 —— 生(齐):再见了,亲人! 师:这篇课文是怎样把这浓浓的离情别意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课文的段落结构又有哪些特点?下节课继续研究。

【评析】“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 一起。除了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更不能忘怀的是将鲜血 洒在这篇土地上的革命烈士,以及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从 这个意义上说,抗美援朝不仅谱写了一曲依依惜别的深情之 歌,更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的正义之歌。

【总评】 一、整体设计,立体切割 二、放飞想象,训练语言 面对抒情性极强的课文,如何将语言文字实践落到实 处?本课例给了我们两点有益的启发:一是搭建各种学习 “支架”,引发和放飞学生的想象。在课前谈话“聊天,话 亲人”环节,主要采用生活化策略,巧妙地解决“亲人有时 候是可以超越血缘关系的”这个难点。在结题导入“回忆, 识亲人”环节,通过播放微视频,完成了背景资料的呈现, 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动于中而言于外。特别是在 “品读,赞亲人”板块,多次恰当地补充课外教学资源,抓 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细节,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放飞学生 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语言训练扎实有序。以“送打糕” 为例,抓住“雪中送炭”一词,先引导学生感悟与表达志愿 军战士“雪上加霜”的环境之艰,再引导学生感悟与表达老 大娘送打糕“雪中送炭”的英勇之举。这样的比照表达,既 拓宽了语言训练的时空,也增强了语言表达与思维、情感表 达的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文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 主题思想。通过老大娘“这一个”典型人物,自然地引向其 他“老大娘”支援火线的情境,由此打开学生表达的欲望和 源泉,通过“在我们_____时,是您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送来_____,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样的句式,使学生将 放飞的想象用课文中规范化的结构固定并表达出来。

三、创设情境,强化朗读 朗读、默读、指名读、轮读、分角色读等,既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基本策略,对于抒情性极强的《再见了, 亲人》来说,读的训练更不能缺位。由于课文叙述的事件与 当下的学生有了明显的“代沟”,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此情此 景,创设多种情境是不二选择。比如揭题教学,常见的流程 往往是“板书课题,解释‘亲人’,关注标点,指导读题”, 不能说不可,但总给人知识传授偏多情感体验偏少的感觉。

本课教学则采用微视频创设情境,于无声处蓄感情,“再见 了,亲人”的情感基础自然达成,课题中逗号这个知识点的 教学,也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除了以图文资料、微视频创设情境,强化朗读外,本课教学还采用了类比铺陈、对比强化、音乐渲染等策略创设情 境,强化朗读。比如教学完大娘火线送打糕之后,创设情境, 提供句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全村大娘还会给志愿军战士 提供怎样的帮助?最终归结到重点语段的朗读上,既加深了 内容的理解,又强化了情感的体验,是谓类比铺陈、举一反 三。“失去小孙孙”的教学采用“对比强化”法,先极力铺 陈老大娘的天伦之乐,再极言“丧孙之痛”,在对比中强化 学生理解大娘对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为朗读铺平道路。“升华,送亲人”版块则采用“音乐渲染”, 通过男女生轮读、齐读的方法,将“依依惜别的深情”推向 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