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尸体的法律属性及其处置规则] 故意毁坏尸骨骨灰罪

论尸体的法律属性及其处置规则

论尸体的法律属性及其处置规则 摘要:尸体是自然人死后身体的变化物,是具有人格利益、包含社会伦理 道德因素、具有特定价值的特殊物,死者的近亲属作为所有权人,对尸体享有所 有权。这种所有权的性质为准所有权,与一般的所有权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的特 殊物,法律应当设置特殊的权利行使和保护的规则。

关键词:尸体;
法律属性;
特殊物;
准所有权;
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有关尸体的纠纷,最高人民法院也在《关于确定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了“非法利用、损害遗体、 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死者 的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 依法予以受理”的内容。但是,关于尸体的法律属性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究竟 应当怎样进行保护?适用何种规则处理这种纠纷,不无疑问。我们曾经在文章中 认为对于尸体的保护是对身体权的延伸保护,并不是对物的保护。但是细究起来, 延伸保护只是一种保护的方式,它只是对尸体保护现象进行了一个方面的说明, 对尸体另一方面的法律属性还是没有作出结论,而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是一个绕不 过去的“坎”,需要进行解答。2004年4月8日,“人体世界”展览在北京开幕,展品 都是塑化的人体标本,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道德的 争议,再次引起了民法学界对尸体法律属性的反思。本文试图对尸体的法律属性 进行确切的界定,同时阐释对尸体进行法律保护的具体规则。

一、对尸体法律属性学说的梳理 尸体以及尸体的变化物的法律属性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物?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综合起来,有以下不同的 观点。

(一)非物说 梅迪库斯认为,无论如何,有关物的一般规则不适用于尸体,除非尸体已 经变成“非人格化”的木乃伊或骨骼。因此,死者家属对尸体不享有所有权,而只 具有一项不同于所有权的死者照管权利(及义务)。以这一法律地位涉及死者安 葬为限。按照他的观点,木乃伊或骨骼才算是物,尸体仍具有人格因素,不能成 为物。德国在1934年5月15日制定了《火葬法》,也采取了这样立场,作了相应的规定。

我国台湾也有学者认为,对尸体丧主无所有权,唯有依习惯法为管理 及葬仪之权利及义务。因此,尸体非物,不得为继承人所继承,应以法律或习惯 以定其处置。这种观点不承认尸体为物,如果把尸体作为权利客体,作为物,则 继承人可以使用、收益并可以抛弃,是与法律和道德相违背的。

(二)可继承物说 日本一些学者认为,身体权本身就是公民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公民死亡 后,由其所有的身体变为尸体,其所有权理应由其继承人继承,进而由其继承人 所有。他人损害以及非法利用该尸体,即侵害了继承人的尸体所有权。按照《日 本民法典》第897条的规定,应由应为死者祭祀者继承尸体之所有权。依日本判 例,“遗骨为物,为所有权之目的,归继承人所有,然其所有权限于埋葬及祭祀 之权能,不许放弃”。

台湾民法通说认为尸体是物,构成遗产,属于继承人的公 同共有。然尸体究与其他之物不同,应以尸体之埋葬、管理、祭祀及供养为目的, 不得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这种观点认为尸体是物,且是继承的标的,继承人 享有所有权,只不过这种所有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这种所有权的客体即尸体 毕竟是特殊之物,而不是一般的物。

(三)非所有权客体说 有的学者认为,尸体虽然是物,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物,它不能作为所有权 客体。如果将尸体处分权确定为所有权会导致尸体商品化,因为传统的所有权观 念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已为社会大众普遍了解和接受,对于自己拥有所有权的物品 可以依法进行流通(包括买卖、抵押、租赁等)已成为一种常识,将尸体处分权 确认为所有权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导向,使人们误认为尸体和他们所拥有的其他物 品一样可以自由流通,这必将引发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尸体摘取器官用于 谋利。因此,不能将尸体处分权当成所有权,若一定要给尸体处分权定性,那么 尸体处分权只能是民法上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不完全物权,在尸体处分中最多 包含对尸体的占有、使用、处分权。这种观点与上述第二种观点一样,都认为尸 体是物,不同的是认为尸体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否则有可能导致尸体商品化。

(四)准财产权说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法院判例认为:尸体是财产权的标的,尸体可以被认为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准财产的性质。在Larson v. Chase一案的判决中,法官阐述了 一个人拥有一具尸体的权利,这是他在最广义上的财产权和财产权的最普通意义。在Bogert v. City of Indianapolis一案中,判决阐述,提出建议死者的尸体属于其活 着的亲属,作为财产继承。一般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传统习俗置之度外。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法院的做法实际是表达美国人的实际意图和描述法庭关于这 个问题的趋势。美国通过法院的判例认为,遗体的埋葬义务是作为的法律义务。

但是除了义务之外也有权利,这已获得明确的和广泛的认知,死者的遗体处置应 属于亲属(在没有遗嘱处分的情况下),在如此的范围上是属于活着的丈夫或妻 子所有的。这个权利是源于对死者的情感和感情,基于宗教信仰上是未来生命的 形式。因此,这已是较早地由教会法庭认知的问题。但是,因为有它起始的感情 与宗教的情感,它不久被当作一个严格的法律权利,然而亲属不具有完全财产意 义上的拥有死者的尸体,而是有尸体保护的财产权和尸体被侵犯时有权获得赔偿 金的权利。因此涉及的权利是尸体被损害将要获得赔偿。那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被 认可的在财产上的直接财产权,然而,尸体的埋葬是人类情感利益的标的远远大 于实际财产的事情。有普遍人类意义的情感的义务是由某人管理尸体,一个义务 (也可以说是权利)是保护它不受侵犯,因此可以认为是准财产权。

(五)延伸保护的人格利益说 我们在研究自然人尸体的法律保护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尸体作 为丧失生命的人体物质形态,其本质在民法上表现为身体权客体在权利主体死亡 后的延续法益,简称为身体的延续利益。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保护身体权的延 续利益。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规定对遗体、遗骨的法律保护,是将其放在人格权保护的条文中规定的,采纳 的就是这种观点。但是,这种延伸保护的理论和司法解释说明的都是如何保护的 理论基础,而对尸体以及遗体、遗骨的法律属性并没有作出回答。因此,从更深 刻的理论层面观察,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延伸保护的人格利益的主张对 于研究尸体的法律属性来说,还不理想。

二、尸体的本质法律属性及法律特征 (一)尸体的本质法律属性 把上述关于尸体法律属性的不同观点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两种立场, “物”性说与“非物”性说。

承认尸体的“物”性,是客观地观察、实事求是地界定尸体的法律属性,尽 管尸体包含着人格利益,也尽管尸体包含着自然人对自己的身体的尊重和人格的尊重,人们不愿意用“物”的范畴来界定它。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表现为物的形 式。在自然人作为主体存在于市民社会的时候,按照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和逻辑, 人与物是对立物,构成市民社会的两大物质表现形式。尽管人的本身也是自然界 的物质存在方式之一,但他是市民社会的主体,而不是像物那样只能作为市民社 会的权利客体。它的基本逻辑和观念,就在于人的身体是人格的载体,而不是物 的表现形式。那么,在人的生命消失之后,身体已经不再是自然人的人格载体, 因为人格已经脱离了身体,因此,尸体中即使是存在人格利益,但是 也已经由身体物化为尸体,完全没有作为人格载体的身体那么重要。因此, 将尸体界定为物的属性,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并不违背人类的尊严和对自身表 现形式的尊重。

否定尸体的“物”性,主张“非物”性,并非看不到尸体的物质属性,而是人 不愿意看到把曾经是自己的人格载体的身体在主体资格消灭之后变成了尸体,就 让它离开了人的范畴而进入了物的范畴,成为物。同时,将尸体的法律属性界定 为“物”,那么就要设立所有权,那么更进一步的顾虑是,民法将人的尸体作为所 有权的客体,大概就会给梁山好汉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者流做人肉馒头提 供了最好的法律根据!梅迪库斯所说的有关物的一般规则不适用于尸体的主张, 其忧虑无不在此。就是我们提出的延伸保护的人格利益的主张,事实上也是这个 因素在起主导作用,那就是人不能所有自己,同时,也就不能所有自己身体物化 的表现形式――尸体。

我们的意见是,物权的法律属性是“物与非物结合说”。我们认为,任何事 物的定性都不应当只具有“是”与“不是”的两种极端表现,尸体事实上也不是只能 表现为“物”与“非物”的两种极端选择,而没有第三条路径。有两种法律现象可供 参考:第一,包含人格利益因素的特定纪念物品受到侵害,可以适用人格权法律 保护方法即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保护,说明物中可以包含人格利益,特定纪念物品 就是特殊物,保护方法与一般的物有所不同;
第二,脱离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尽管 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并且具有生命活性,但也不认为它们是身体的本身,而应认 为是物的属性,说明人的组成部分一旦脱离人体,也认为它不再是人格的载体。

这其实是市民社会中两种基本物质表现形式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表明市民社会的 “人”与“物”两大基本范畴并非具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固守人的尊严和道德, 否认尸体的物的属性,其出发点和归属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它不能说明尸体的本 质法律属性,是没有实事求是地反映尸体的客观事实。人类首先应当有勇气、有 胆量承认自己的丧失了生命的物质表现形式的物的属性,才能够正确解释涉及到尸体的各种法律现象的本质;
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尸体中所包含的道德的、 伦理的、心理的因素,以及它所包含的人格利益,看到它与一般物的不同。只有 这样把“物说”与“非物说”结合起来,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的死后变化物, 才能够制定完善的关于尸体的民法规则。

因此,我们在尸体的本质法律属性问题上走的是第三条路径。首先,承认 尸体为物的形式,身体已经物化为尸体,就不再属于人的范畴。尸体就是人死后 的躯体,是人死后身体的转化物,是有体、有形的物的形式。其次,尸体作为物 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因此不是一般的物。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尸体包含了 人格利益,包含了人对自己尊严的尊重,对自己的后世人格利益的尊重。同时, 尸体也包含了与亲人更多的情感因素,成为亲人祭奠与悼念的对象,包含了巨大 的精神利益。不强调这一点,而仅仅认为“否认尸体的物质性是荒谬的”本身,也 是荒谬的。可以说尸体是人格利益的延伸,包含巨大的人格利益。物的属性与人 格利益结合在一起,就是尸体的基本属性。因此,调整尸体的民法规则,仍然要 适用物的规则,但是必须按照体现人类尊严、有利于保护人格利益、采用合乎社 会伦理道德要求的方式,对尸体进行法律规范。用这样的立场确定尸体的物的法 律属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能够反映社会的观念和习惯,是较为可取的主张。

(二)尸体作为物的法律特征 尸体物化为尸体,成为无生命的物质形态,进入物的范畴。尸体作为物, 具有其独特的法律特征。

1.尸体是包含确定的人格利益的物 任何人在其生前都已形成自己的姓名、性别、独特的容貌特征、名誉、荣 誉以及个人隐私的人格利益,这些人格利益负载于身体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中。在 其死后,这种人格因素不会随着人的生命丧失而丧失,而是仍然存在,包含在尸 体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中,并且长期存在。因此,所有的尸体不仅都包含确定的人 格利益,而且其本身就具是特定的人格利益。尸体包含的这种人格利益因素,不 仅属于尸体的本人,并且会对其近亲属的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尸 体虽然是一种物的形式,但它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物,是负载人 格利益的特殊物,因而与其他物相区别。对尸体的侮辱与毁坏,既是对死者人格 的亵渎,也是对人类尊严的毁损,因此,社会以及死者的亲人都是不能容忍的。

世界各国民法都对人死后的人格利益给予保护,更重要的不是保护尸体的这种物 的本身,而是要保护尸体所包含的人格利益。在具体的保护上,尸体所包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以及隐私的人格利益,有特别的规则;
而对尸体的毁损和 侵害,单独确定为一种侵权行为类型,以保护尸体本身的人格利益。

2.尸体是具有社会伦理道德内容的物 尸体作为一种特殊物,也表现在它负载着社会的伦理和道德因素。我国古 代称自己的身体为父母的“遗体”。《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孝 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使是在今天,亲人逝世, 对亲人的遗体举行祭奠仪式,以示对亲人不幸的悲痛与缅怀,甚至还要祭奠、供 奉死者亡灵。几千年的社会伦理使人们对尸体有一种崇敬的感情,亲属对亲人的 尸体格外的尊重,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的伦理观念。在社会上,对尸体的尊重体现 了对死去的人的人格尊重,不得亵渎、猥亵尸体,亵渎、猥亵尸体,视为对本人 的侵害,也是对死者近亲属精神上的折磨与侵害。对于侵害他人尸体的人,社会 舆论为不齿。正因为尸体负载了这样的伦理因素和道德因素,而使其与其他一般 物相区别,具有特殊的属性。当对这种物设置所有权的时候,就一定要设置特别 的限制,而不能与一般物的所有权相同。

3.尸体是具有特殊的可利用性与有价值性的物 尸体的可利用性和有价值性的特殊性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是尸体的医学 利用价值,尸体可以制作标本,可以进行生理解剖实验等,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作 出贡献,造福于人民。第二,是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刚刚死去的人的尸 体上的器官或者组织可以移植给他人,救助病患,重新使器官或者组织在新的人 体上发挥功能,使病患重获新生。后一个价值大大扩展了尸体的利用价值,以至 于经常发生盗窃尸体、窃取尸体器官的案件。这样,尸体的有用性更为突出,更 表现了尸体的物的属性,体现了它作为物的特殊价值。

(三)尸体的物化进程 研究尸体的物的法律属性,还必须研究尸体的物化进程,因为尸体的物化 进程不同,尸体的人格利益因素也不同,其作为物的价值也不同,必须采取不同 的规则进行规制。

尸体的物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保持的是尸体的形态,后 一个阶段不再是尸体的形态。

一是尸体的初始物化。身体与尸体的基本界限,就是尸体的初始物化。从身体物化为尸体,是一个本质的转变,必须准确界定。如果身体没有变为尸体, 权利主体就享有身体权,他人无权支配,例如植物人,其几乎没有意识,但他是 人,其躯体就是身体。而身体一旦变为尸体,就成为物,就发生所有权。这就是 研究尸体物化初始阶段的意义。尸体的初始物化界限在于人的生命丧失。具体标 准,目前应当仍然使用医学的“心跳及呼吸停止说”。自然人的心跳和呼吸一经停 止,身体就变为尸体,成为物。

二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尸体。尸体刚刚物化,其生理活性尚未丧失,有的器 官及组织还能够移植于他人,为他人带来健康和幸福。在自然人死亡后的一定时 间之内,它的器官、组织还可以进行医学上的利用。在这一阶段,尸体具有最大 的价值,它不仅包含尸体的一切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医用的价值。过了这 个期间,尸体的这种价值就会完全丧失,变成一般的尸体,其存在的就是一般尸 体的价值。

三是丧失生理活性的尸体。尸体经过适当的时间,其生理活性就会丧失, 变为普通意义上的尸体。在这个阶段的尸体,尽管丧失了器官和组织移植于他人 的医用价值,但是还存在较大的利用价值。例如制作人体标本、进行医学解剖、 组织医学教学研究等。权利主体捐献自己的或者亲人的尸体于这些事业,都是造 福于人类的善举,社会予以赞许。

四是尸体的转化形式。尸体不会永远保持原状,即使是装入水晶棺,采用 长期的防腐措施的伟人,其尸体也不可能永世流传。尸体的转化物,是骨灰、骨 骼、木乃伊等。这时候,尸体已经彻底物化,成为纯粹的物的形式,但是其中仍 然存在人格利益,还不能作为一般物对待。即使是无主的骨灰、骨骼、木乃伊, 也包含人类的尊严,应当妥善安置处理,不可以违背善良风俗。

五是尸体分解为其他物质形式。在尸体分解为其他物质形式,丧失了尸体 以及骨灰、骨骼、木乃伊的形式之后,尸体的原形态就彻底的消灭,而成为一般 的物,不再具有尸体的价值了。

(四)尸体的法律物格地位 我们曾经提出,为了对物进行类型化,以便确定对不同类型的物进行不同 的法律规制,因此建立法律物格制度,把民法客体的物分为不同的物格,明确对 不同物格的物确定不同的支配规则,明确民事主体对它们的不同支配力,对它们进行不同的保护。因此设想,把物格分为三个格。第一格是生命物格,是具有生 命的物的法律物格,是民法物格中的最高格,例如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和宠物、 植物尤其是珍稀植物,具有最高的物格地位,任何人对它行使支配权时,都要受 到严格的规则限制。第二格是抽象物格,像网络、货币、有价证券等都是抽象的 物,用特别的规则进行规范。第三个格是一般物格,其他一般的物概括在这个物 格当中。设立物格制度的基本意义,就是区分不同的物的类型,确定不同物格的 物在市民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明确人对其的不同支配力,以及进行支配的具体规 则。

尸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物。在我们的分类中,最高物格虽是 生命物格,但尸体这一特殊物也应归入这一物格中,因为尸体具有人格因素,曾 经是负载生命权的物质表现形式,并且尸体在一定的时期里还保留生命特征,具 有生理活性,可以移植于人体而再生。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尸体的生命性逐渐 消失,但其强烈的人格性仍然将其与其它物严格的区分开来,使其物的规则与规 范更近似于生命物格中的物,因此,将其归为生命物格是最为合适的。

尸体具有最高的物格地位,就使得尸体不同于一般的物,对其保护力度也 不同于一般物,在对其保管、利用、处置与保护时就有特殊规制的要求,这样才 能够维护尸体中的人格利益因素,并且满足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维护社会的 文明秩序。

三、尸体的物权规则及权利保护 (一)尸体的所有权的产生和归属 如前所述,身体初始物化为尸体,就发生所有权。那么,谁对尸体享有所 有权?是死者本人,还是死者近亲属,抑或是国家?对此,学界有不同的认识。

按照梅迪库斯的观点,死者亲属对尸体不享有所有权,只具有一项不同于所有权 的死者照管权利(及义务),并以这一法律地位涉及死者的安葬为限。日本学者 认为,尸体由其继承人继承,其继承人享有所有权。有些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学 者认为,人死后其尸体应归属于国家或社会,所有权和处置权适当分离,个人作 为社会的一员,应承担一种公共性、社会性的义务,所以其尸体是社会资源,对 尸体的处分权应归属于社会。

我们认为:首先,既然尸体是一种物,且按照民法理论及实践,是需要民 法的规范和保护的,理应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应当设置所有权。否则,尸体无法设立所有权,就会成为无主物。

其次,确认尸体的所有权归属,有所有权就必须有所有权的主体,没有所 有人的所有权是不存在的。

再次,尸体的所有权不能归属于死者。认为尸体仍由死者所有是荒谬的, 因为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其具有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享有民事权 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自然人死亡时,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即消 灭,不可能再享有所有权,也不可能行使和实现其所有权;
尸体的所有权也不能 归属于社会或者国家,认为尸体应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对其应充分利用以促进社 会的发展,由国家所有,是不顾及社会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及现实情况,人们的 心理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意见。

最后,基于亲属与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及情感,尸体的所有权由死者的亲 属享有是最为合适的,这就是,在近亲属死亡之时,其身体物化为尸体,其近亲 属取得该尸体的所有权。至于是依何种方式取得,我们认为不是继承,也不是其 他方式,而是在身体变为尸体之时,由其近亲属原始取得,是在尸体作为物的形 态出现时,第一次由其近亲属作为所有人取得所有权。这种原始取得不是一般的 由生产、取得原物的孳息、强制、先占、添附、时效取得和善意取得等方式而取 得,而是一种特殊的原始取得、特定的原始取得,就是近亲属取得死者的尸体的 所有权。

(二)尸体的处分权主体 从所有权的角度出发,尸体的处分权应当是其所有权的权能。但是,由于 自然人生前可以处分自己的尸体,因此,尸体的处分权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形。

1.死者生前的处分权来自于身体权的支配力 尸体的基本处分权来自于死者本人,自然人对于自己死后的尸体有权作出 处分,可以通过协议或者遗嘱,处分自己死后的尸体。例如,很多人生前公开声 明,或以遗嘱、契约的形式,将自己的尸体或者器官捐献给科研、医疗、教学单 位或者他人,这是自然人行使身体权的处分权的表现。目前,绝大多数国家认为 本人生前有权对身后尸体进行处分,美国、德国、智利、比利时、法国、波兰等 国都通过器官移植立法,对本人基于自己决定权而在生前做出的处分尸体的意思 表示予以最大的尊重。美国的法院和学者在涉及死者生前处分自己的遗体的问题上,都认为应尊重死者的意愿,认可个人在其身体上有充分的财产利益,在他死 后可以形成有效的以遗嘱的方式约束处置遗体,法院通过认证遗嘱,断定是否是 在死者生前的意愿下的处分,如果是,应按其意愿来执行。

应当研究的是,自然人为什么有权处分自己的尸体。我们认为,自然人享 有身体权,对其身体享有适度的支配权。当自然人死亡之后,身体物化为尸体, 变为物的形式,且自然人已经死亡,当然不具有权利能力,也就没有支配权。但 是,尸体是身体的物化形态,自然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的支配力自然延伸于其死后 的尸体,就像自己的所有权可以支配自己的遗产一样,身体权的支配力可以延伸 到自己的身体的变化物,可以支配自己的尸体。正因为如此,自然人可以通过生 前行为确定自己尸体的处分,可以通过声明、遗嘱或者协议等方式,作出对自己 尸体的处分。他人和社会应当尊重这种处分行为,确认其效力。

应当看到,这样的处分行为,不是自然人对自己尸体的物权处分行为,因 为这时候自然人的主体资格存在,其身体也不是所有权的客体,且身体也没有变 为尸体;
而是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利益的处分行为,是属于处分身上利益的人格权 处分行为,与死者近亲属对尸体处分行为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2.死者近亲属基于尸体所有权的处分权及其效力 死者近亲属基于与其死者的特殊身份关系,取得对尸体的所有权。死者对 尸体的处分权,就是来自于对尸体的所有权。权利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对尸体进行处分。但是这种所有权的处分权不能对抗死者生 前对其死后尸体的处分决定。如果死者生前以声明、协议或者遗嘱的形式 处分了自己的尸体,其近亲属就不再享有对该尸体的处分权,不能违背本人生前 的意志而作出新的处分决定。因为死者本人对自己的尸体的处分权属于人格利益 的处分行为,是依据身体权对自己的人格利益所作的处分,因此应当优先于他的 近亲属在其死后对尸体的处分权。另外,从尊重人权、尊重死者遗愿的角度来看, 也不允许死者近亲属违背死者生前的意志而任意处置死者的尸体。

(三)尸体所有权的主体范围 尸体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是死者近亲属,其范围包括第一顺序的准所有权人 即配偶、父母和子女,第二顺序的准所有权人是其他近亲属,即祖父母外祖父母、 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第一顺序的准所有权人有权处置尸体、有权起诉,保护死者的尸体利益。如果第一顺序的保护人不在,或者存在行使保护权利的障 碍,则由第二顺序的准所有权人行使处分、保护的权利。

由于在同一顺序上的近亲属有时候是单一的,有时候是多数,因此,尸体 的所有权存在两种不同的所有权形式。一是单一所有权,就是近亲属是一个人享 有尸体的所有权的,应当适用单独所有权的规则。二是共有,在同一顺序上有两 个以上的近亲属,那么,对尸体的所有权就是共有。按照前述台湾学者的说法, 应当是共同共有(公同共有),我们赞同这种说法。

(四)对尸体所有权的限制 尸体近亲属对死者的尸体所享有的所有权并不是完全的所有权,而是受到 限制的所有权。死者近亲属取得的这种所有权,更多的是对死者的身份关系的承 继和对死者感情的保留,因此体现的是身份利益。这种所有权不能像亲属继承死 者的遗产那样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它不具有充分的所有权权能,而只具有所有权 的部分权能,不能用以收益、抛弃、长期占有尸体而不埋葬等为其内容。

这种所有权的内容是:第一,对尸体享有管理、保护和埋葬等形式的权利;

第二,对尸体享有的部分处分权,仅限于不违背善良风俗的尸体捐献与尸体的部 分器官、组织的捐献;
第三,对于捐献尸体或者器官给予补偿的收取权;
第四, 保护尸体的权利,当其所有的尸体受到侵害时,享有防止侵害、损害除去的请求 权以及损害赔偿的请求权。

值得研究的是,死者近亲属对死者的祭奠、吊唁的权利性质问题。我们认 为,祭奠权不是尸体所有权的内容,而是身份权的内容,基于近亲属与死者的身 份地位关系而发生的权利,不能认为是对尸体所有权而发生的权利。

同时,尸体所有权人负有对尸体不得抛弃,不得用于非法收益,不得进行 非法利用(不违背善良风俗的捐献除外)、不能长期占有而不做安葬的义务。河 北理工学院教师谢某与妻子的尸体同床8年,一直不予埋葬,就是尸体所有人没 有尽及时安葬的义务,有违社会风俗。

(五)对权利人行使尸体所有权争议的处置 如前所述,尸体所有权有的是单独所有权,有的是共同共有。如果是单一 的近亲属享有所有权,那么,一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就不 会发生争议,除非行使权利的行为引发公共利益的损害而发生争议。如果构成数个近亲属享有尸体的共有权,就会在行使权利时发生争执。例 如,对于尸体究竟由谁占有,由谁行使保护的权利,都会发生争议。父子之间为 保管妻子即母亲的骨灰、儿子和女儿为处置尸体等,都有发生争议的案例,需要 有处置的规则。我们认为,对于这种争议,应当遵守以下规则:
第一,协商一致原则。凡是所有权有数人的,在行使尸体所有权时,应当 进行协商,依据一致的协商意见确定。

第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享有所有权的数人意见不一致,进行协商又不 能达成一致意见,能够形成多数意见的,应当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按此 办理。

第三,最亲近关系的亲属决定原则,如果享有所有权的多人不能协商一致, 又不能形成多数意见,那么应当由与死者关系最亲近的亲属作决定。例如,在第 一顺序的近亲属发生争执的时候,配偶、父母和子女的排列是法律的排列,应当 视为体现了亲属关系的亲近程度。因此,有配偶的由配偶决定,没有配偶或者配 偶不愿意决定的,由父母决定,配偶、父母都不在或者不愿意作决定的,由子女 决定。如果子女有数人,无法决定,则应有长子或者长女决定。在没有第一顺序 的近亲属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近亲属才可以作出决定。

第四,法官裁决原则。在最终无法处理争议,或者争议无法用上述三种规 则处理,或者对决定提出异议的,可以请求法院审判,由法官决定权利应当怎样 行使。

(六)对尸体的民法保护 1.对尸体民法保护的必要性 尸体这种特殊的物蕴含着精神利益、伦理道德和社会利益,对死者的尸体 的尊重和保护是死者亲属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要求,否则,死者亲属的内心无法安 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后人对死者的态度是孝顺或忤逆的表现,也构成了社 会公众对其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对尸体的尊重和保护也是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 和伦理道德要求,因为这样可使人们更加尊敬他人,更加尊重生命,体现了人的 价值,可以发扬光大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维护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实无 论人们如何对待死者,死者都不可能感受到,也不会有任何的精神损害和财产的 利益损失。但对其近亲属来讲,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的折磨和道义上的责难。因此善待死者实为善待生者,死者的遗体所蕴含的利益的主体实际上是死者的近亲 属,即活着的人。正是因为尸体与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紧密。因此,对尸体的保 护尤为重要,更具有社会价值。

2.对尸体的民法保护方法 对于尸体的民法保护方式,与其他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一样,需要建立两套 请求权的体系。

第一套请求权体系,是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体系。尸体是物,权利人享有 所有权,既然如此,就当然存在物权请求权。因此,当尸体受到侵害或有侵害之 虞时,权利人可以依据该请求权,请求损害之除去和障碍之排除以及原状之恢复。

第二套请求权体系,是侵权请求权体系,按照侵权行为法的规定,尸体受 到侵害,权利人取得侵权请求权,可以依据侵权行为法的规定,受害人请求损害 赔偿,包括财产利益的损害赔偿、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等,同时还可以请求侵权 人承担其他侵权责任。

3.侵害尸体的行为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侵害尸体的行为主要有:(1)非法损害尸体。这种行为 以故意为要件,其侵害的目的可能有多种形式,如有的是为泄愤报复,有的是满 足某些欲望等。(2)非法利用尸体。即未经本人同意,或者死者死后未经其近 亲属同意,对尸体进行非法利用,侵害了死者人格利益及近亲属的利益的行为。

例如摘除死者脏器、骨架制作标本,摘除死者器官进行移植等,都构成对死者人 格利益的侵权行为。(3)非法陈列尸体。这种行为违背善良风俗,是对人格尊 严的侵害,也是对死者的不敬和对其近亲属精神利益的损害。(4)医院和殡仪 馆对尸体的不法处理,如错误火化他人的尸体、造成尸体丢失,等等,都是侵害 尸体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5)对死者骨灰的侵害。骨灰是尸体的变形、延 伸,具有与尸体相似的人格利益和精神寄托。侵害骨灰、墓地的行为既是对死者 人格利益的侵害,也是对死者近亲属管理权的侵害。这种侵害有外部的侵害,也 有内部的侵害,如亲属之间一方不经他方同意擅自处理死者的骨灰。

4.侵害尸体的侵权责任方式 侵害死者尸体的侵权责任方式,当然适用传统的侵权责任方式如停止侵害, 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但因为尸体这种凝结着人类感情的特殊物,对尸体的损害不仅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更多的造成了对其近亲属的情感及精神的伤害,因此, 侵害死者尸体的侵权责任主要的是精神损害赔偿的方法,即责令侵害死者尸体的 行为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对于因尸体被非法利用或者救济损害而造成的 财产上的损失,也应当予以赔偿。非法利用死者尸体的侵权行为人,也应当承担 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