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论文
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论文 随着科学教育观的泛滥,大学人文教育日渐式微:一是 科学教育不断挤占人文教育的地盘,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被 赶出大学课堂;二是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没有半点人文气息, 表征为一种单纯的为科学而科学、为理性而理性的教学。当 今社会,大学是动力站,也是让人大智大慧的场所。如若没 有了人文教育,大学的社会力量和个体力量就难以正确而有 效地释放,社会和个体畸形发展就在所难免。一、博弈:大学人文教育湮没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满足和解放了人类的某些需要, 但也诱发了某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欲望。当下的景象是, 享受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俘虏,拥有物质的现代人正被 物质所拥有,甚至患上了某种“物欲症”,失去了自己的精 神追求,忘记了自己追求财富的目的和初衷,也忘记了人最 值得选取的生活不是为了生计而劳碌,而是在闲暇中自由而 理性地沉思。正如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所诘问的那样, 假如“电视、广播、体育运动以及报刊停止活动四个星期 ……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 呢?”弗洛姆之问,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依赖之深, 也折射出人类的某些缺失。人类究竟如何才能走出科技依赖 和人文缺失的困局?答案是“不能没有人文教育”。然而, 人文教育在虚化和式微,科学教育被过分推崇。对于一些大 学而言,人文教育如同“鸡肋”,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往日的荣耀不再。对管理者而言,强调科 学教育意味着大学更好地顺应了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 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适应能力,很显然有 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学生。对于学习者而言, 选择接受科学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前途、更高的工资水 平和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何乐而不为?诚然,与科学教育相 比,人文教育好像既不能为国家、社会、企业乃至大学自身 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人类文明大步 向前。因此,在崇尚快捷与效率的当代社会,人文教育容易 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并被遮蔽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
客观地说,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用精神的缺失去否认科技的价值,不公道也不客观。但 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推动人类文明 大步迈进的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人文缺失的惨重代价。正 如“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理性的时代必须接 受感情的审判”。纯粹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灵魂空乏,盲目 的科技依赖难免诱发精神贫瘠。从长远来看,人文教育被搁 浅的后果是“大学没有风格,校长缺乏荣誉,学术失去标准”。
因此,如何在科技建构的物质世界,为人文世界保留一方空 灵宁静的精神园地,是大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追本: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功用 西方早期的哲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宇宙世界的,像泰勒 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纳克西曼德的“世界源于无定”,阿纳克西米尼的“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万 物都是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赫拉克利特的“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的都是世界本原或“无物 常住”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只关注宇宙世界,是不 是没有哲学家关注人自身?当然不是。譬如,普罗泰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就是关 于人自身的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公认的“最早将哲学从天 上召唤下来的人,使它在人的城邦中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 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关于人的认识和探究, 为人文教育拉开大幕,奠定了基础。
(一)人文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七艺”(文 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大学 诞生之初,其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或是根基于人文的。当今 之大学,人文教育往日的辉煌不在,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教育, “科学给我们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有时谈论‘合乎理 性的艺术’和‘科学的伦理学’”]。知识哪怕是科学知识 的力量,最终也是来源于人的力量,如果人不能很好地释放 和驾驭这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只会给人类徒增烦恼甚或 危险。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帮助人找到自我,认 识自我,让人更像人。“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子 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 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受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之后,人从潜在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生长为一 个“社会实体”。教育不仅让人成为人,而且让人更像人, 变得更强健、更智慧和更高尚。也就是说,因为教育,人才 认识了自我,才凤凰涅��而成就人性;因为教育,人才懂得 由己推人,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因为教育,人才灵肉合一, 摆脱外物的牵绊与束缚,走向人的自由、完善与超脱;因为 教育,人才正本清源,懂得珍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大 卫•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 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 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教育自然也绕不过人性。离 开了人性,教育就找不到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人性,人所 参与的文化、艺术、社会乃至宗教活动都将失去立足之本和 存在价值,更遑论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了。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特殊使命,大学 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 不可或缺的是“人之为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 怀,否则将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二)人文教育是人之化成的教育 1.人文教育让人类自身得以化成。《易经》云:“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先化成人自身,然后化成天下。
而这一切则依凭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 知识的拼盘教育,而是一种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相互关联、 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人文精神来认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文化、科学与道德、 存在与思维相互交通、相互映射、相互吻合的教育。因为人 文教育不是将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强调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 景、人文渊源和价值理性,通过“人文化成”的内在影响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人文教育是根本性的,“大学教 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 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抑或称之为哲学体系”。缺乏思想 或理智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的或单向度的人, 是真善美割裂的人。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 美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教人以“怎么样”的自觉态度和“应 如何”的道德责任感对待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教人正确理 解和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2.人文教育让人从本我走向超我。本我按“快乐原则” 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 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 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为个体所觉察。而超我则 与此相反,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 行为规范。从“本我”走向“超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人 逐步获得道德生命、意义生命的过程。人因道德生命和意义 生命的获得,才算是真正从一个自然实体成长为一个社会实 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但是,从本我走向超我不是一 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依凭于教育,依凭于人文化成。3.人文教育让人诗意而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人文教育 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与过富有成 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人文教育以服务于人 的生活和生命为使命,它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让“人诗意地 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让“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
因为有了人文教育,“物质世界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们发出 微笑”(马克思)。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诗意地存在,人自 由地存在。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才能有“少年听雨歌楼上, 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的沧桑体验,才能有“人 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复计东西”的深刻感悟,才能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 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由心灵。
三、溯源: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初状态 科技可丈量出物质文明的长度和深度,但不能评测出精 神世界的广博和深远。在现代科技的度量衡面前,人文似乎 已变得一文不值。换言之,“我们在利用技术提高我们的生 活质量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允许它抽空我们文化的精髓和智 慧。我们对现代科技的迷恋使我们用量化的计算取代质的评 判、用技术手段取代真正的人类目的,并最终使我们的世界 成为一个除了技术意义之外,别无所有的世界”。值得庆幸 的是,当国家、社会、乃至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社会团体把对 科技的迷恋和依赖推上顶峰,科技王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迅速开疆拓土之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觉醒,重新反思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意识到: 人文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 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对人文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 文教育是大学的原初模样,即中世纪大学设文学、法学、医 学和神学四科,而文学科是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的基础, 是必学之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科学知识最 有价值”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后,科学教育逐渐占据了上风, 而人文教育则日益暗弱。纵观今日之大学,科学主义勃兴, 人文精神萎靡;科学教育身披金甲圣衣,背后光芒万丈,而 人8大道泛兮: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耦合文教育则粗 布麻衣,少人乃至无人问津了。尽管一些大学依然坚守着人 文教育的最后防线,但却被扣上老旧、保守以及不合时宜的 帽子。不难窥见,人文教育“它本崇高,却被贬抑了;它本 分量极重,却被视之极轻;它本悠久,却被忽略了;它本古老 地存在着,却被现实地遗忘了”。人文教育的这种式微,不 仅是大学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一种隐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 的觉醒,大学更需要人文教育的回归,人文教育也必须回到 大学的怀抱。一个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懂得仰望星空的民族是 可怕的,一所只为理性而忘却了人的大学是可悲的。令人欣 慰的是,卓越的大学懂得珍视人文教育,善于创新人文教育。
比如,耶鲁大学从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 始终相信并坚持那些经过证明了的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 可行的价值观,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并将人文学科视为学术研究的正统。20世纪80年代,在 自然科学盛行、人文科学遭到非难和贬低的潮流面前,耶鲁 大学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成立了“惠特尼人文科学中心”, 吸引了各方的人文科学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使人文科学的 教学与科研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成就了耶鲁大学厚重的 人文品格和学术声望。又如,哈佛大学的人文学科不仅是人 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哈佛大学 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 方方面面。独特的人文教育塑成了千万学子心目中熠熠生辉 的哈佛大学,也成就了千万大学森林里参天挺立的哈佛大学。
再如,斯坦福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研修西方文化、文学和 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 会过程和机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其 中多半是人文课程。
四、旨归: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圆融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内在耦合、 协调统一的。一方面,人文教育是一种价值内化的生命主义 教育,而科学教育是一种崇尚理性的实用主义教育,没有人 文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定位,科学教育极易陷入工具主义 与技术主义的歧路,培养出来的人充其量是“匠人”,难以 称其为“大师”;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着重培养人的非智力 因素,而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完善人格,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为科学而献身的内 在动力以及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倡导 和捍卫人文教育,不是为了挤占科学教育的生存空间,更不 是要削弱或否定科学教育的地位作用。科学教育离不开人文 教育,尤其是对科学精神最深邃的把握,从根本上离不开人 文精神的引领。教育是一种理解和对话,而非灌输和强制, 大学教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着力讲授的不是科学知 识本身,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 动机、过程、途径和方法传给学生,学生会其意,师其法, 而又不拘囿于陈规俗套,不受制于边框条文,这既是一种科 学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教 育的一体两面,而非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教育。科学教育主 要求真,人文教育主要求善和求美,两者相互生发、相互圆 融、相互观照、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大学教育真、善、美的 赞歌,共同支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 致大学步履蹒跚,甚或畸形发展。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 人,不是培养仅仅具备经济能力、行政能力抑或社会交往能 力的工具性人才,而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和历史眼光、批判精 神和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然而最令其满意的不是子路的勇毅与胆 识,不是子贡的口才与谋略,也不是冉有“可以南面为王” 的才华与气度,而是颜回“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的高贵情操和人文气节。试想,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心追求实用化、技能化、功利化,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人文素养, 不顾公共利益,职业道德败坏,只要于己有利便无所不用其 极,岂不是后患无穷?一言以蔽之,科学是发动机,人文是 方向盘,两者不可或缺。大学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科学力 量必不可少,但不能没有人文力量的引领。可以断言,在理 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功利主义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将人 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在耦合起来,将理性与人性完美圆融起 来,大学行进的步伐将走得更加稳健、踏实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