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重要性

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独立思考作为每个人都需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能力的最佳培养阶段 主要是在幼儿阶段,因此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有效地融入具有 趣味化、安全性的化学实验,将有利于引导幼儿发现、分析 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培 养起来。基于此,文章将从化学趣味实验所需遵循的原则出 发,进一步探究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
趣味实验;
学前教育;
原则;
重要性 一、化学趣味实验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一,安全为主。化学试剂对于幼儿来说仍带有一定危 险性的,教师选取试剂时,必须要以安全为主。同时,实验 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幼儿触碰易碎性的物品,防止幼儿陷入 危险。所以,教师所选取的实验用品还应当尽可能的找寻生 活素材,用安全性的生活用品替代化学试剂,如肥皂水、食 醋等皆是很好替代酸碱的物品。而运用这种生活性物品来为 幼儿展示趣味性化学实验,不仅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实 验环境,使幼儿体悟科学知识的趣味,更能有效降低化学实 验危险性。第二,符合幼儿认知规律。不同年龄点的孩子所 呈现出的自我认知能力都是大不相同的。幼儿的认知领域特 点主要以强烈的好奇心理,对这个世界的懵懂认知,以自我 为中心来展示行为方式。因此,展开化学趣味实验时,教师 应当把握好幼儿的这些发展特征,并综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来为幼儿创设出直观生动、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在安全性 的引导下,更好地引导幼儿来思考、探究这个未知的世界。

二、化学趣味实验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1.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 学前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旨在更好的培养幼儿 对事物的探究与认知欲望。幼儿时期对于周边事物都有着浓 烈的好奇心理,而这些事物实际上便构成了学前教育的条件。

人类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是息息相关的,而化学实验实际 上又是一种带有奇妙性质的实践过程,这对于幼儿来说无疑 是一种感官刺激,在激发和培养幼儿保持对事物探究的热忱 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日常工作中还应当适当的为幼儿 创设一些趣味十足的化学实验活动,让幼儿们能够发挥主动 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学前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可 准备一张白纸,然后在纸张上绘画出幼儿们熟悉青色草地与 大房子,并在房子旁边画上一棵无花之树,之后教师用毛笔 蘸无色酚酞,在房子窗户旁、草地上、树上画上花朵。画好 之后,教师将这幅画给学生看,幼儿只能看到上面有白色印 记,但却仍见不到花的颜色,内心好奇心理被充分调动起来。

此时,教师再用事先装好的苏打水喷到画上,一朵朵红色的 花便绽放出来了。通过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化学原理,幼儿 定会吃惊无比,继而不自觉的进入到探究这一活动的思考中, 并充分展示自己的积极态度,这将有效地实现了学前教育的 目标。2.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游戏对于学前幼儿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宛若生命般重要的存在。因此,若想提高幼 儿学习兴趣,还应当从游戏入手,而趣味十足的游戏则更有 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欲望。同时,幼儿还具有活泼好动特性, 在展开趣味化学实验时,也要注意有机融合幼儿思维发展特 点,不仅要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更要让幼儿 保持高涨的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准备“曼斯妥”薄荷糖、可 口可乐,然后打开可口可乐的瓶盖,将几颗薄荷糖放入可乐 瓶中,便可见到可乐从瓶里迅速喷涌出来,宛若喷泉一般。

此时,教师便可询问幼儿:你们知道将这种薄荷糖放入可乐 瓶中,为何会喷出这么多可乐吗?最后教师再为幼儿总结, 可口可乐作为一种碳酸饮料,若是将薄荷糖放入其中,那里 面的2CO便会被释放出来,然后就会形成大家所看到的“喷 泉”了。那么,通过这种实验让幼儿们能够知晓,不可喝太 多碳酸盐饮料,且不可将可乐与此种薄荷糖共同食用,否则 可能会引起二氧化碳中毒、胃胀,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健康问 题。3.体验生活化知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可见 到化学的踪迹。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生活质量 的提高,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便将无限宠爱甚至是 溺爱赋予孩子身上,让孩子长期在温室里成长实际上也会导 致一系列的问题产生。如许多孩子免疫力较差,经常会生病, 而孩子对于打针吃药的抗拒程度极为强烈,甚至是会大哭大 闹,家长也束手无策。而借助趣味化的化学实验,来为幼儿 讲述相关的知识,便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打针或是用碘酒消毒时,实际上都是为了保护身体健康,教育幼儿要配合 医生治病,否则自己会更加痛苦难受。而由于幼儿知识上有 缺陷,因此教师在选用药品材料做实验时,还需严格保管药 品,并对实验中积极表现的幼儿给予表扬,促使幼儿学习热 情提高。

三、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孟丽萍.浅谈趣味化学实验在学前启蒙教育中的作 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5(4):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