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师范教育培养思想
乡镇师范教育培养思想 从20世纪末起,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相应地,对担负培养大学新生任务的高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而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使农村教育成为我国整个教 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近年来我 国发展师范教育的新举措之一,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农 村教育的发展。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著 名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实践工作,而且形成 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针对农村教育硕士计划自 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主要从三方面借鉴陶行知的师 范教育思想。一、农村教育硕士的发展与问题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即通 过推荐免试入学和免费攻读学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大 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学校任教。教育 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农 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育硕 士培养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扩大了实施地区,从国家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展到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 校;新增了培养单位,增加了4所师范大学开展专项推荐免试 工作;调整了培养方式,由“1+1+3”变为“3+1+1”的模式 [1]。具体培养方式为:前三年,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 格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农村师资教育硕 士生到培养学校注册研究生学籍,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回到任教学校, 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继续课程学习, 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硕士学 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 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 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 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 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 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 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 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 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 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 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 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 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国家 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 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 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 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 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 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 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 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 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 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 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 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 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 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 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 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 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 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 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 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
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 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 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 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 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 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 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 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 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 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 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 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启示 (一)实现签约学校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目前,我国农村教 育硕士培养中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师范生必须先在农村实 际锻炼3年,之后再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可见,农村教育硕 士实际上是由签约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的,且签约学校 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 签约学校实质上与陶行知一再强调的中心学校(承担师范生 实习任务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 都是师范生实践锻炼提高的主要场所。陶行知非常重视中心 学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 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 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6]。
他强调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认为师范学校和中心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但在我国农村教育硕 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签约学校的建设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 地方。签约学校不仅是师范生最初开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 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的基地。师范生有效融入农村学校之中, 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也才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 题,使3年后的理论学习更有意义。只有高等院校与签约学 校的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师范生以及签约校三方 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 强高校和签约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 如下举措。第一,高校应邀请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研究生 传授教学实践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也 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7]。陶 行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在师范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他 形成了“生活教育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内 容上,他主张要面向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大自然。在教学 方式上,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 样学就怎样教”,“不然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这些 都值得高校借鉴与学习。第二,签约学校要及时吸收当前教 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通过经常性地聘请高校教师来讲学或 座谈,签约学校可以不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 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进步。特别是 对于农村教育硕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高校 更要注重从理论上给予引导和解答。(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终身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 陶行知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陶行知 “生活教育论”的一种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论”强 调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 包括生活的各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是学前教育、 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则是家庭教育、学 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他设想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级 各类教育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涵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强调师范学校的继续教育的职 责。他指出内地有许多师范学校对毕业生毫不关心是最不好 的现象,强调学校对毕业生有继续培养的责任。农村教育硕 士取得学位、结束5年的学习生活,只是其整个教育生涯的 一部分而已。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继续学习、 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只 有国家为农村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也才能更 好地调动起他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因而,农村教育硕士的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陶行知强调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为 中心,因此,农村教育硕士的继续教育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 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要以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为出发点,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对农村教育硕士的 继续教育可以不以学科而以问题为单元组织内容,这一方面 有利于受训教师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第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
陶行知为了适应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灵 活多样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艺友制”等。虽然在今 天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必直接采用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 导思想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农村教育硕士正式开始工作之 后,再对他们实施系统的教育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多样化 的教育形式成为必然。在教师培训上,长期、短期,面授、 远程,半脱产、全脱产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形式,关键是要 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三)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与城市相比,农村生 活环境一般比较艰苦,发展机会也相对较少。要使农村教育 硕士这些优秀人才能真正为农村服务,除了物质上的鼓励之 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修养,加强职业道德。陶行知非常 重视师德的培养,他曾对教师提出五点希望,即:信仰心、 责任心、共和精神、开辟精神以及试验精神[9]。联系今 天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我们尤其应该强调师德中的信仰心 和责任心。因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对教育事业充 满信心,对学生倾注爱心,他才能在相对艰苦和不利的条件 下,依然坚守岗位、乐教乐业。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具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德”在农村 教育硕士入学选拔标准中的地位。应届毕业生有志于成为农 村教育硕士,除了热爱教育事业、希望服务农村等原因之外, 还有些人是基于就业困难、经济压力等方面的考虑,这些缘由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这成为学生参与农村教育硕士计划 的主要原因,则今后他们的流动性也会增大,不利于农村师 资队伍的稳定。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学生的“德”特别是 职业道德应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德”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 可能比较难以把握,但并非完全不可行。比如,对于曾积极 参加过社会服务特别是农村支教活动的学生应予优先考虑。
第二,加强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系 统学习的时间虽然仅有一年,但不可只重视学业上的进步, 道德上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除了可以开设专门职业道德课程 以外,其他科目以及各种课外活动中都要渗透爱岗敬业的思 想。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也非脱离实 际的高谈阔论,而是要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到从教的快乐,为 师的幸福。陶行知之所以能不慕高官厚禄不怕艰难困苦,把 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就是因为他体会到“教育是一种快乐 的事业”,相信教育的力量并从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极大的 幸福。如果农村教育硕士都能从农村教育中感受到快乐,认 识到人生的价值,对教育事业充满信仰心,对学生饱含责任 心,则我国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