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_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山西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教学改革 一、丰富多彩的山西民间音乐 (一)民歌 根据上世纪70年代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对于《中国民 间歌曲集成•山西卷》的整理,各种体裁的歌曲总计1374首, 共分为山歌、号子、秧歌、套曲及小调五大类。山歌是劳动 人民在山野田间劳作或是在野外放牧行脚时为了自由地抒 发感情而即兴编唱的一类歌曲,又因地域不同而赋予其不一 样的名称,例如流行于河曲、保德、偏关、五寨一带的“山 曲”、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一带的“开花调”以 及流传在五台、定襄、忻县一带的“卷席片”。号子是从事 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动作和节奏发出的艺术化 呼喊,具有协调节奏、调动步伐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山西的 劳动号子有三大类:修水利、打地基或打木桩时唱的夯硪号 子、黄河船工们吼唱的船工号子以及打蓝时唱的作坊号子。

山西的秧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较广。按地域划分,主 要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及汾阳地秧歌等, 多数秧歌的唱腔依旧保持着民歌的特点,也有一部分秧歌也 具备了简单的故事情节,逐渐朝着戏曲的方向发展。套曲的 曲调大部分是在明清时期的俗曲或小调的基础上经过艺术 加工改编而成,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例如左权”大腔”和离 石“弹唱”。小调是人们在休息或娱乐时为了消遣助兴而演唱的一类小曲,不仅体裁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分布遍及城乡 各地,如《绣荷包》、《姑嫂挑菜》、《下柳林》等。

(二)舞蹈 山西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形成了绚丽多彩 的艺术风格,共分为秧歌、锣鼓、彩灯、车船、花鸟、拟兽、 武技、神鬼和其它杂项九大类。其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 是秧歌类,例如:地灯秧歌、踢鼓子秧歌、伞头秧歌等。锣 鼓类是以锣和鼓等打击乐器为道具用来表现某种情绪的舞 蹈,例如花敲鼓、音锣鼓等。彩灯是人们在各种民俗节日中 手持造型各异的灯具边歌边舞的表演,常见的有鲤鱼灯、天 灯、拐子灯等。车船是以日常交通工具或生活用具为参照模 型制成各种道具来进行的舞蹈表演,如独杆轿、花轿车等。

其他舞蹈类别也都各具特色。

(三)器乐 山西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对出土文物的考 证看,音乐的发展也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山西夏县文化遗迹出土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石 磬;
1985年,山西闻喜县发掘出龙山文化晚期的大石磬,距 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1931年于山西万荣荆村发掘出三个 新时器时代的陶埙;
1994年在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 地曾先后发掘出西周时期的编钟二十六件、编磬十件、晋侯 稣钟十六件、甬钟一套四件等,大量的出土实物都证明了山 西的乐器具有着悠久的活动历史。发展到现在,山西的民间器乐曲按照音乐风格分为民间器乐曲和宗教音乐两大类。民 间音乐又根据演奏形式的不同分为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和丝竹乐四类,宗教音乐分为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其中, 民间音乐中流传最广、储量最大的是鼓吹乐,主要用于百姓 们迎神赛社、婚丧礼俗、节日庙会等各种民俗礼仪活动,例 如五台八大套、阳高八大套、忻州大得胜等。山西的佛教音 乐主要是指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包括青庙汉传音乐与黄庙藏 传音乐两类。青庙音乐清远淡雅、意境幽深,黄庙音乐色彩 华丽、节奏跳跃。道教音乐分为晋北和晋南两大派别,主要 用于民间的各种红白事及驱邪避恶等道场和法场活动。

(四)曲艺 山西的曲艺音乐按照历史发展和演唱形式,大致可以分 为鼓书、弦书、琴书、道情及牌子曲五类。从发掘的文物看, 鼓书从金代就已经开始在山西省境内流传。演唱者由一个或 两个盲人组成,一人手击书鼓说唱,另一人手击简版或檀板 作伴奏,唱腔多为板腔体,例如襄垣鼓书等。弦书是说唱者 以弹拨乐器伴奏来进行说唱的形式。根据手持乐器的不同, 又分为三弦书和四弦书两种。其中,三弦书是采用三弦作为 主要伴奏乐器,多流传在晋中、晋南和晋西南一带,如武乡 三弦书、临县三弦书等。四弦书是以四胡来拉弦伴奏,主要 流传在晋南和晋东南一带,例如平陆高调、临汾书调等。琴 书类曲艺是使用扬琴为主要乐器、同时主唱者手持单铙或八 角鼓来交替击节伴奏,唱腔以“钹儿腔”的板腔体和“鼓儿腔”的单曲体为主,如:襄陵琴书、翼城琴书等。道情的演 唱遍及山西各地,最初多为说唱道情,从清代后期才逐渐演 变为戏曲道情。演唱者在太原和祁县一带为瞽书艺人,其余 各地都用明眼人。伴奏乐器以渔鼓和简板为主,多为5-8人 的拆唱组合,唱腔属于曲牌体音乐,影响较大的有晋北道情、 太原道情、河东道情等。

(五)戏曲 戏曲是山西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按照戏曲类型划分, 主要有梆子戏、道情戏、秧歌戏、曲子戏、落子戏和其它类 型等剧种。其中,梆子戏是全省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 按照地域不同又可以分为晋南的蒲州梆子、晋中和晋北的中 路梆子、晋北的北路梆子及晋东南的上党梆子四种,唱腔均 为板腔体。道情戏是在说唱道情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梆子戏 的唱腔板式和器乐曲牌发展而来。秧歌戏是在本土的地摊秧 歌以及民间社火表演基础上发展而成,有歌、舞、戏三个部 分。歌曲唱腔大多采用当地流传的民歌小调;
舞蹈的规模从 最初的两三人到如今的数百人不等,常见的有扭秧歌、跑旱 船、舞龙灯等,通常会以手帕、伞、棍、霸王鞭等作为道具 配合使用;
戏的内容多数用来反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俗事, 例如:晋中秧歌、左权小花戏等。曲子戏是以山西南部的眉 户戏为代表,唱腔多采用明清时期流传的俗曲,在发展过程 中又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例如夏县的弦儿戏等。落 子戏是流传在晋东南一带的主要剧种,是在当地民歌小调以及梆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武安落子”的唱腔音乐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二、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 以我校为例,根据山西大同大学《中国民族音乐》课程 的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是音乐学本科教学的核心理论课程 之一,是在学习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之后,进一步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又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可以帮 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各民族多样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 乐体裁类别,最终不仅让学生们清晰、准确地将不同类型的 民族音乐形式加以区分,有效地加深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了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 其专业素质。并且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增强学生的民 族音乐文化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这门课程周课 时为2,一学期共16周32课时,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的民间 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目前存 在的问题是课时设置少、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方法单一以及 缺少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特色教学等。从第一部分的论述可以 了解到,山西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博大 精深,如果能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很好地融入山西本地的民 间音乐,既能在教学中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彰显 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风格。在今年本课程教学开展前,笔 者曾对2016级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关于“山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95份问卷,收回有效 问卷90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 2016级学生都是山西本地人,70%的人表示喜欢山西地方音 乐,愿意接触并学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针对这70% 的学生我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主要是对于民间音乐不 同体裁的认知与理解,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是山曲和小 调、其次是吹奏乐器和弹拨类乐器、再次是曲艺音乐、最后 是戏曲。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我们教学的开展应该 遵循学生由简到难、从浅到深的循序渐进原则,这样才能有 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

三、具体实施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充实现有的音乐教材 (二)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加大实践课比例 在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课程安排中,第一学年 的第二学期开始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每周的2课时基本是以 理论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学生从理论的层次去生硬 地理解相关内容,并不能真正地亲自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因此,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尝试单独开设一门中国 民族音乐实践课,作为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辅助课程。同时, 整合学院中优秀的声乐教师和民乐教师资源,帮助学生从民 歌小调和戏曲说唱的演唱风格、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等方面, 都能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去实践、去练习,真正做到 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多元化教学 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能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出某一地区或民族人民的艺术审美与理想追 求,但也正是地域的原因局限了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例 如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由于不熟悉地方方言,而 在民歌、曲艺和戏曲的说唱中遇到了困难。然而这些民间艺 术的魅力也正是体现在方言上,能够熟练运用地方方言是掌 握民间音乐的精髓所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举办专题讲座 的形式来邀请省内各地的民间音乐专家或优秀的民间艺人,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来为同学们就说唱的方言、韵味、神 态和感情等细节作生动的讲座,不仅能起到优秀的示范作用, 也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 在地方艺人的指导下去实践练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既 加深了学生对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做到真正 地认识并了解民间音乐,也加强了人才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 实现把专家学者“请进来”、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的多 元化教学模式。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90,6. [2]中国曲艺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 版,2004,1.[3]中国戏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 版,1997,5. [4]中国舞蹈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 版,1993,5. [5]中国器乐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 版,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