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探究】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

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4-0011-06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是依据个 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尊 重学生主体性,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 育。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心理健康是人们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 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协调状态,这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 的重要方面。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曾为心理 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 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 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1989年进一步修改为“健康乃是一 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 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1],并且提出心理健康的 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和谐,意志力果断而坚定、人 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适应。

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状态,也称心理失衡。心理问 题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 发的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不具 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与异常心理具有本质区别(区别 根据是三原则与四标准),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 态,常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联,具有明显的偶发性与暂时性。

心理问题一般划分为三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1]。人是一定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总 是要不断变化的,人的适应性经常面临着挑战与冲击,这决 定了人的心理不会总是处于健康状态,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 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与及时发现,予以必要的 调整与有效的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 一定对象的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 的过程。心理干预的手段包括健康促进、心理咨询、心理治 疗、心理康复、预防性干预等。但学校进行的心理干预是有 限的,像心理治疗、心理康复等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更主要 的是需要依靠医疗心理专业人员实施。

一、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1.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重要组成与关键因素 素质是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内在、稳 定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 审美素质、认知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所谓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心理素质不仅是 人才素质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性部分。人才学等研究表明,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不是很大,正常智力是人才发展必需 的条件,但决定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 心理品质,成功人才的成功不在于智力优势,许多高智商的 人一生碌碌无为,而一些智商不被看好的人却可以成功,就 是因为成功的人具备优秀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所以心理素质 是人才素质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持心理健康是人们具有良好 心理素质的前提。我们把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问题调整看成 是开放性系统,看成内部子系统与外部综合体互相作用的过 程,通过素质教育的完善调整心理素质,通过心理素质的优 先发展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2.心理健康对人才其他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是形成认知素质与能力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非智力心理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保持心理 健康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前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最 佳成才点,能否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关键,一方面在于环境 提供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在于个体的主观努力,具有良好健 康的非智力心理品质至关重要。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指智力 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以及气质、 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这些要素参与认识过程但又对 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有了健康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 质,使人具有蓬勃向上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审美观念,使 人具有坚定不移的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自制力、独立 性等,人处于积极心理状态可以形成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 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有利 于开发人的潜能。

其次,心理健康是形成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审美素质 的基础和条件。

心理健康与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审美素质是直接 相关的,人体是一个能量场,可以产生正能量,也可以产生 负能量。只有具有健康心理能够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埃伦·兰格说:“我们心中有两个不同的能量区,一个是愤怒,一 个是正念。保持内心的澄明,学会放下,才能激活内心的正 能量”[2]。充满心理健康与活力的人才能表现出一个新的 自我,热爱学习和工作的人才能具有良好思想观念、道德情 操与审美意识。才能具有自信、谦虚、诚恳,正直、敬业、 勤奋、自律、乐群等人格特质。

再次,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条件。

古希腊阿卡德米学园世界第一所学校,创立者柏拉图按 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3]进行身心双修 教育,中国的孔子也几乎是同样的观念,无论是柏拉图开设 的七艺,还是孔子开设的六艺,都是把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 结合起来。中国传统养生观更是重视心理养生的作用,包括 道家、中医、气功都强调人的心性修养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主张调心养生、性命双修,以静制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恬淡虚无,心平气和。《黄帝内经》 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 庄子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5]”,中国传统养生观念 注重情志说: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 强调:心主神明,心平气和,通则不痛;
主张:性命双修, 重在修心。这些都说明了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现实依据 1.大背景——转型时代的多元化干扰 我们正在进入转型时代的多元化社会,各种不同的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交织一起。多元化交锋使这代人面临剧变动 荡,知识爆炸使这代人面临认知困惑。工业化过程带来人们 的思想解放与个性发展,也带来了广泛的物欲横流与拜金主 义。传统文明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最大重撞,糟粕部分不甘 心退出历史舞台,扑朔迷离中增加了青少年的选择难度,考 验着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缺乏理性精神, 使虚无主义就有了泛滥基础。转型时期使各种矛盾发生聚焦, 容易带来人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浮躁、狂热、紧张、焦虑、 敌对、嫉妒、排他、压抑、闭锁、冷漠、自卑、羞怯、惊恐、 疑惑、抑郁等。

每一个个体人格都包含着内在的对立性与多维性,自我 冲突经常不可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经常是受各种外界因素 冲击导致的个体人格冲突,多元文化的干扰每时每刻都在考 验着人们的认知、情感,以及意志性选择。新生代人们的自 我意识得到发展,具有人格尊严与独立意识,但也容易过于 简单自信与自私狭隘,还有独生子女依赖性定势影响;
他们比较具有博爱的理念,但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感 受与利益;
他们比较具有自由平等人权的理念,但传统世俗 社会下的功利追求,又使他们经常不得不附炎趋势。青少年 是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关键时期,混乱与冲突就成为诱发心理 问题的最重要根源。

2.生理性——青春期以及向成年早期过渡的心理影响 职业院校学生基本处于青春期以及向成年早期过渡,这 是个人意识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建 构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 心理发展概念,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 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 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 整合。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方法,他们从 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 清了自己。他们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与同 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 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 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建立 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 的心理任务[6]33,202。人的认知从来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关键性因素,自我意 识的冲突是同一性混乱的重要原因,这种冲突引发的同一性 混乱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冲突。青少年时期学生的神经系统兴 奋度比较高,抑制能力比较弱,意志品质的持久性与自制性 较差,喜欢争强好胜,易与他人发生纠葛,不善于进行自我 调整导致一些不良情绪发生。心理问题也经常是通向心理危 机的桥梁,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刺激时,一旦失控很容易导致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危机必须从调整心理问题开始。

同一性混乱的外在原因,则是由家庭、社会、学校所构成的 综合影响,包括早期的模仿与内投形成具有偏见性定势,视 野与历练的不足,缺乏镜像自我的反照等,使他们难以进行 自我发现的反思与修正。建构自我同一性是走向成年的必由 之路,为了帮助成长中的学生克服同一性混乱,就需要教育 者进行必要有效的心理干预。

3.特殊性——职业院校学生是心理困惑的高发群体 我们选取调查对象为本校在校的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包括中专生技校生),走访了部分已经就业的职业院校往 届毕业生和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一些学生与教师。根据发展心 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心理调查 与抽样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处于青春期的职业院校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究其原因:第一,从生源 状况看,这些学生多是被普通高校淘汰,普遍面临着就业困 惑与社会偏见的压力,普遍存在失落、自卑、焦虑的情绪, 以及生活懒散,学习的习得无助,不良情绪经常是通向心理 问题或心理失衡的直接桥梁,认知水平相对落后也是引发心 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第二,从家庭影响看,这代人基本是独 生子女,多受到家长过分溺爱,使他们唯我独大,娇惯任性, 缺乏自律能力、独立精神、责任意识,许多学生来自贫困家 庭,家长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教育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不利 影响。第三,从学校影响看,由于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师道尊严使教师权威不可撼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自由, 独生子女具有的孤傲任性也经常使学生不甘示弱地反抗权 威,加之师生之间容易具有的代沟障碍,就容易使学生产生 逆反心理;
职业院校人文素质培养得不到重视,传统教学模 式的束缚作用,校园文化相对落后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 知、判断与选择能力,面对各种价值观念冲击,他们避免不 了内心冲突,德育工作体系的内容与方法陈旧落后,价值观 教育空洞乏味,口号式说教难以深入人心;
第四,从社会影 响看,权力寻租、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使他们容易产生消 极思想;
第五,从生理机制看,这些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性强, 抑制能力较弱,容易放纵自我,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当然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多属于三种类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 不良情绪一般持续满一、两个月,基本能够自行化解、理智控制,不失常态,但学习与交往不积极,学习效率下降,有 些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等,但一般心理问题也容不得忽视, 对于人的发展毕竟是负能量作用,而且也是导致严重心理问 题与神经症的温床。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理性思考 三、职业学院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干预体系 完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提高心理工作人员 的专业素养。针对不同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建立 学生处、学生会、班主任,以及班级组织的协同关系。定期 开展心理调查与咨询,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加强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个 别交谈与辅导、心理卫生讲座、设置心理卫生的宣传栏等有 效工作方式。完善德育教育模式,以及其他课程体系中的道 德教育渗透。以达观认知促进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情绪和谐的 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过程诸要素相互关系原理,也符合埃 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11],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 调控自我能力。

(三)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实施素质教育战略 传统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工具,束缚了学生自 主认识能力发展,应试教育把学生变成只知道接收、背诵、 复习、考试的学习机器,更是不适合于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就需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学 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时,才 能使他们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 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与健康。面对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 与就业压力,进一步完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减缓心理压力。为了实 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战略。

(四)针对职教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特征是面对就业与偏见 的压力,成就事业信心不足,怎么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尤 为重要。埃里克森认为,成年前期发展亲密感对于能否使他 们满意进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归属认同感是亲 密感获得的前提,他们急于要为同伴所肯定,要为他人所认 同,要为值得付出精力的生活方式所鼓舞[6]113-115。为了 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满意的条件,使 他们无后顾之忧。其次,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 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或 适应社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于德国双 元制职教模式,使学生职业能力在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中稳步 发展。

(五)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已经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真正意义教育从来都是为学生创造好的成长 环境,为此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刻不容缓。校园文化是物质文 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多方面统一,校风是校园文化建 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此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校风 建设,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职业院校不应该仅仅侧重于学生 技能培养,应该克服非理性的实用主义倾向,树立崇尚知识 追求真理的学风。人文精神从来都是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基 础,职业院校忽视人文素养的倾向应该得到有效扭转,开设 一些他们应该学习的人文课程,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对于学 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六)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当多 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缺乏对 学生心理问题的足够认识,无论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还 是开展学生思想工作,都存在一定的盲区。针对职业院校教 师专业发展的落后问题,有必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可 以通过开展学习进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校际交流等形 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七)学校家庭社会协作,建构三位一体模式 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总是多方面合力的作用结果,不仅 仅是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有影响更加广泛的家庭与社会。职 业院校学生心理工作模式干预模式应该是开放的,学校一定要与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建立合作体系。开展必要 的采访、调查,以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 心理工作。动员学生更多地深入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培 养他们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84-286. [2](英)理查德·怀斯曼. 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 艺出版社,2013:5.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M].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6. [4]韩水法.黄帝内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