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方法的探索
《〈琵琶行〉并序》教学方法的探索 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唐诗中的名 篇。唐宣宗在挽白居易联中写到“胡儿能诵琵琶篇,孺子解 吟长恨曲”。一直以来,各类中学语文教材将其列为必修篇 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首诗的感染力在中学语文课堂却 远远比不上它千百年来获得的声誉。究其原因,是琵琶女的 身世唤不起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所以,化解这一千多年的 “代沟”是讲好这首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 体,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在他看来,学习 不应该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联结的总和,个人学习的主要因 素是心理过程。只有学生设身处地参与进来的课堂才会是有 效的课堂。所以,在学习本诗的时候,让学生抓住对人物角 色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序言里写琵琶女“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 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根据实际的课堂 教学情况来看,“倡女”的身份让学生联想到的是被打上了 某种色彩的青楼女子,而非一个值得同情或认可的对象。学 生有限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形成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很快就对 琵琶女这一人物产生了排斥心理,若在此情境下完成学习的 正向迁移是不太现实的。而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
笔者认为,此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理念的同时,老师要了解和把握 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 关原理,在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下功夫,明白情绪的积极与消 极对学习迁移也有重要影响。
此外,罗杰斯还曾提出“共情”的概念,即能够站在 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对他人的想法、情绪等都有一 定的体会和理解。当代心理咨询中运用得较多的“共情体验” 就来源于此。所以,在讲授本诗时,老师也可以借用心理学 的这种方法,为学生创设、还原一个几近真实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穿越”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用那个时代的视角看问 题。
具体说来,可以从动机情绪的培养和“共情体验”情 境的创设两大方面着手来引导和端正学生的认知态度。
首先,在动机情绪的培养方面,从汉字构成的角度解 释“倡”字的本义有利于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大背景下客观地 看待这个字和这种现象。“倡”是对古代歌舞乐人的称呼。《说文解字·人部》 曰:“倡,乐也。”《广韵·阳韵》曰:“倡,优也。”在 上古时代,“倡”主要是声乐和器乐演员,本字从“人”, 男女不分。之后男艺人分化出来称为“俳优”、“优伶”等, “倡”、“伎”等字才从“女”。《汉语大字典》在解释“倡” 和“ 娼”时,分别这样说:倡,①古代歌舞乐人。②妓女。
也作“娼”。并引出义项②所依据的对象“《正字通·人部》:
‘倡,别作娼。’”[1]同时在该字典的“女”字部对“ 娼” 字的解释是“妓女”,同时标注其所依据对象是《玉篇·女 部》——“娼,婸也,婬也。”[2]《玉篇》一书是南朝梁 陈时期的顾野王编撰的,也是继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很重 要的一部字典。尽管现存《玉篇》的版本与原本相比,增字 较多,难以还原原本面貌,但根据字典中援引的例证,我们 至少可以推断“ 娼”字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且专门用 来代指“妓女”。而“妓”在最初也是另有含义的。(见下 文)基于此,教师在对琵琶女的身份进行定位的时候,就要 能够抓住学生的情绪动机反应,用强有力的知识加以理性、 客观的引导,让学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机。
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唐诗和音乐的关系上来阐述琵琶 女“倡女”的原身份应该是“宫妓”。《汉语大字典》根据 《说文解字·女部》中的解释把“妓”字的意思归结为“妇人小弱。”;根据《华严经音义》中的解释归结为“美女。”;
又根据《广韵·纸韵》中的解释归结为“从事歌舞杂技表演 的女艺人。”[3]在唐代,上流阶层盛行教养宫妓,音乐和 诗歌的结合让这一类人凭技艺在诗歌的舞台上也占有一席 之地,甚至一度成为诗歌传播的主体或描写对象。琵琶女就 是其中之一。
由此,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会很容易地完成情感 的迁移,即重新定位、客观评价这类被影视剧丑化了的形象。
其次,在“共情体验”情境的创设上,也可以从以下 三个方面来解读琵琶女。
一、唐朝的音乐机构——教坊,是朝廷“培养音乐舞 蹈人才和教习、排练歌舞散乐”的地方。据记载,“教坊” 初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唐明皇时分别设有内、外教坊。教 坊内艺人依声色技艺高低分为若干等级:平民之女选入教坊 学习琵琶、箜篌、筝等乐器演奏,称为“搊弹家”;一般歌 舞伎,称为“宫人”;技艺水平最高、经常有机会在皇帝面 前表演的,称为“内人”或“前头人”。[4]本诗中写到“自 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 坊第一部。”可以推测琵琶女平民之女的出身和高超的弹奏 技艺。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更能显示在人才济济的京城琵琶女的出类拔萃。
这样的情境铺垫是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他们 爱做梦、敢做梦的心寻找到一个出口的。只有在这种情绪体 验的引领下,才能深刻领会诗人“我从去年辞帝京”时的种 种痛心和无奈…… 二、作为底层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被侮辱、被 损害的地位。倡伎来路有三种:“诸女有自幼丐有;或傭其 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失身至此;亦有良家子 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入曲以 后,教之歌令,责赋甚急,微涉退怠,鞭扑备至……”[5] 这段文字客观记述了封建社会底层女子的悲惨命运, 由于出身贫贱,她们无力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在 男权社会只能像物品一样被买卖,不像当今新时代的女性, 可以作为社会的半边天存在,活得独立、有尊严、有价值。
由此唤起同学们共同的心理沉淀,引导学生“穿越”到琵琶 女所生活的“此情此景”中,站在琵琶女的角度看待自己的 人生遭际,通过这种对比让同学们产生’共情’体验,更加 珍惜现有的生活、感恩自己所处的时代。
三、从这类艺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她们自身的苦痛也不可言喻。江淮名妓徐月英叙怀云:“为失三从泣泪频,此 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6] 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连琵琶女这样有幸在宫廷表演的优秀艺 人也会随着一批批表演人才的出现而交替代谢,流散到民间。
如琵琶女者再不遇良人,暮年的凄凉处境是可以想见的。
此点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入琵琶女的认知世界, 理解她由“红极一时”到“终被抛弃”的巨大生活反差,也 可以把学生的这种“共情”体验迁移到诗人“京官被贬”的 遭遇上,理解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苏联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运用。即让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上升到“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7]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启发他们给思维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或写实、或浪漫 的文句里,放飞思绪,尽情翱翔。无疑,教师以上各环节的 安排会拉近学生和古人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插上飞向诗歌国 度的翅膀,以达到真正理解本诗的目的,也给这首流传千年 的名篇一个存活下来的理由。
总之,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很 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此种情况下,教师教育心 理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运用动机情绪 的培养让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次再通过以 上三方面不同角度“共情体验”情境创设的引导,唤起学生 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 的教学策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4]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97. [5][6](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 术典》(819——824卷 娼妓部)[G].北京:中华书局(影 印), 1934:819卷38页;822卷53页. [7]付俊贤,秦文孝,董建稳.《现代教育学基础》[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214-215. 刘冠芳,教师,现居河南驻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