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角吹寒别有意味谈《扬州慢》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探究环节
清角吹寒别有意味谈《扬州慢》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探究环节 《扬州慢》是南宋词宗姜夔感怀国事之词,他借助清冷 的意象,营造悲凉的意境,抒发“黍离之悲”,言有尽而意 无穷。读此词,仿佛看见姜夔独自徘徊在南宋残败的扬州城 内,词人的眼之所见、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无不动人,令 人悲从中来。因此,《扬州慢》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情感探 究环节,让学生去感受姜夔穿越千载的家国兴亡之悲。然而,学生鉴赏这首词的难度不小。首先,从学生学习 古典诗词常常遇到的困难来看,学生理解诗人情感时,常常 “置身诗外”“隔岸观火”,无法入情入境,而《扬州慢》 的学习应该沉浸在悲凉的意境中,才有可能感受到姜夔悲伤 的情感。而且,很多学生读诗时,眼中只有“象”,却不知 “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读诗词往往只能读到“象”这一 层;
更有很多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甚至简单 地把诗词情感归结为“悲”或“喜”,似乎诗词的情感非“悲” 即“喜”。至于更细微、更独特、更深层的情感呢?学生却 缺乏探究的兴趣或者能力。因此,学生常常把诗词读得“千 诗一面”,很难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很少能感受到探究 的乐趣,更不要说感悟诗词里的情感价值了。
从这个教学角度看来,我们可以让《扬州慢》成为一个 鉴赏范例,让学生学习如何探究情感。《扬州慢》运用移情 入景的手法,情感比较含蓄。学生读词时,只见“荠麦”“乔 木”“二十四桥”,看不到词人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词句,只能隐约感觉到姜夔是悲伤的。其实,姜夔的悲伤在《扬州 慢》的小序中说得明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之悲” 是什么情感呢?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知道一个 概念很容易,困难的是独立完成一个概念的建构过程,更重 要的是经历整个情感体验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把“黍 离之悲”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要启发学生去探究其内 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品格。
学生要想明确“黍离之悲”内涵,就必须探究姜夔悲伤 的原因。或者说,姜夔悲伤的原因即是“黍离之悲”的内涵。
姜夔经过扬州,怀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的期待走进扬州城,眼前却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 月无声”,心中的虚景与眼前的实景形成强烈对比,景物昔 盛今衰不言自明。往昔繁华鼎盛的扬州城,如今破败萧条, 怎能不引起姜夔的感慨?所以,景物的今昔变化是触发姜夔 产生悲情的直接原因。
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中的人,城又何尝不是时代的一个 缩影?扬州城的衰败与南宋末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这是更深层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在文本中找到一个 突破点,让它能够与南宋时代背景建立起联系,成为学生探 究情感的逻辑起点。《扬州慢》中唯一一处写听觉“清角吹 寒,都在空城”,可以成为这个突破点。“清角”“空城” 两个意象别有深意,与南宋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撑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究姜夔的悲伤之情。以下是《扬州慢》情感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
姜夔的国家兴亡之悲——教学难点 面对昔盛今衰的扬州城,姜夔为什么悲伤?看似是因为 扬州昔盛今衰之景,实则与南宋末世有关。
步骤1:
资料(1):宋金绍兴和议(1142) 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 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 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 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 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资料(2):
金兵两次入侵扬州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 兵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的破坏。宋 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 亩以上。
资料(3):《扬州慢》的写作时间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距金兵入侵扬州15年,距宋 金绍兴和议 34年。
步骤2: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问题(1):姜夔在扬州城为什么会听到戍边的号角声? 明确:宋金和议后,扬州地处边界。
思考问题(2):地处江南的扬州为什么会变成边界? 明确:南宋朝廷昏庸,屈辱求和,割让国土。
思考问题(3):姜夔写这首词时,宋金议和已经过去 34年,扬州为什么还是空城? 明确:金兵两次入侵扬州,破坏惨重。
思考问题(4):一座空城能戍边吗? 明确:南宋不思光复,危机四伏。
(问题1是主问题,其他问题可做适当点拨时使用) 步骤3:
小结:姜夔的悲伤不仅仅是对扬州城,而是从一座城看 到南宋的衰落,他的悲伤是国家兴亡之悲,是对国运衰微的 深深忧患。
步骤4:明确“黍离之悲”的内涵。
对比阅读《扬州慢》和《黍离》,比较相似之处。(这 个问题涉及分类、定义,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黍离 《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明确:昔盛今衰、国家兴亡之悲。
步骤5:
总结:“黍离之悲”是感慨昔盛今衰、国家兴亡之悲。
南宋末世,试问哪个子民忍见外族入侵、国家沦亡?姜夔终 身布衣,身处江湖不忘家国,用一曲《扬州慢》写下南宋末 世悲音。每处末世,有使命感的文人莫不用一腔家国情怀, 抒发这血泪之痛。
步骤6: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作业。
(1)以下两首南宋词都抒发了“黍离之悲”。选择你 最感兴趣的一首,写一篇鉴赏性文字。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台城路 张炎 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水国春空,山城岁晚,无语相看一笑。荷衣换了。任京洛尘沙,冷凝风帽。见说吟 情,近来不到谢池草。
欢游曾步翠窈。乱红迷紫曲,芳意今少。舞扇招香,歌 桡唤玉,犹忆钱塘苏小。无端暗恼。又几度留连,燕昏莺晓。
回首妆楼,甚时重去好。
(2)谈谈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综上,设计古典诗词的情感探究环节,必须要找到文本 的突破点,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起 点应该是基于文本的,以此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意识。当然, 整个探究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涵养学生精神品格 的好时机。总之,古典诗词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乐趣。
古典诗词犹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闪耀着穿越千古 的情感和精神光辉,学生的心要在诗词中领悟得远一些,深 一些,这样才能与古典诗词越走越近,与诗人的诗心同频律 动,震荡出精神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