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的策略分析
一次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的策略分析 翻转课堂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 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变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转变很难。2013年12月, 笔者参与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办、杭州学军中学承 办的“C20慕课联盟(高中)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开设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研究观摩课,尝试以 “学为主体”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在研讨会期间所开设的 公开课实践谈一些体会与反思。一、教学流程的“翻转”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所以学生在 课前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在课前做了诸多 准备,以落实学生在课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 所学内容有初步思考。
(一)微视频的制作 翻转课堂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微视频的应用,使新技术 在课堂上发挥正能量,真正体现新技术的优势和对学习助力 的不可替代性。本节课微视频的时间是15分钟,其设计思路 和特点如下:
1.设计思路 微视频讲述古代中国的两个政策,即重农抑商和海禁, 两者实行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影响。在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只能是缓慢发展,三个知识点之间实 际是因果关系。笔者以此逻辑关系勾勒微视频的线索,使课 本中的主干知识予以精练地呈现,为接下来课堂开展有效教 学奠定基础。
2.设计特点 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课本三个知识点、逻辑 关系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微视频最后提出了几个颇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重农抑商 和海禁之间有何联系?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 芽要发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对比明清时期,东西方不同经 济政策的选择及由此导致命运的天壤之别,你有怎样的收获 和启示?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以让他们课前思考,为之后 课堂上讨论的展开、交流的深入奠定基础。
以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课本内容进行有趣呈现,调动学 生继续微视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能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恰 当合理的解释和客观全面的评析,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 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对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析、 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核心知识扎 实而深湛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线教师非常重视的实 践性研究课题。对此,微视频起到了很好的探索作用。
(二)预习学案的编写 学生的学习有学案的引领,主要目的是配合微视频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本课的 学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目标:
①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②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③提高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
◆学习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 政策,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能 够基于这一点去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实施的原因。此外,不 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
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 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经 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我国 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 意义。
◆自主预习:
①重农抑商。阅读“重农抑商”,找出政策的首倡、含 义、目的和影响;
②海禁政策。阅读“海禁”,找出海禁政策的含义、原 因、表现及影响;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阅读这一子目,找出它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此外,还有知识体系构建、课后反思、针对性训练等。
(三)学生问题的收集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所提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这就要 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进行有效 筛选,挑出有足够思维含量且和课文主题相贴切的问题。例 如在本节课的课前问题收集中,学生一共提出了22个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在课堂上逐一解决根本来不及,另一方面有 些问题根本就是无效问题,偏离着教学的主线,属于学生的 突发奇想。如有学生提出古代商人屡受压迫为何不奋起反 抗?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均与本课主题脱节, 属于无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对这 些问题进行取舍、整合,以对问题的探讨更为有效。笔者在 课前将这些问题予以整理,留下了6个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①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 ②重农抑商政策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或调 整? ③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工、商 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为什么明清两朝统治者无法考虑到闭关锁国的弊 端? ⑤如果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是否会像欧美一样走 入工业时代?这6个问题涵盖了课文中的三个主要知识点,其中涉及 重农抑商政策的问题有3个,海禁政策的有2个,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有1个。同时,这些问题也比较有深度,可以引发 学生的思考,也便于之后课堂讨论的展开。
二、课堂教学的互动化 (一)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 从翻转课堂的流程看,先是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进行预习, 然后课堂上进行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从教师 角度来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由学生进行研究探讨、 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一个任务 的安排者,学生才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为此,笔者在 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为9个小组,每组6人,由组员推举组长, 负责问题讨论的记录和整理,每个问题由一至两个小组负责 讨论,形成书面观点,同学间亦可以相互辩驳。
学生是翻转课堂中的主体。在小组讨论和发言中,学生 思考的深入度和活跃性都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如在讨论 “重农抑商和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个问题时,学生就曾提到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并引用《论语》中的话 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说明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观 念;
中国传统观念中一直存在“安土重迁”意识,这种意识 也对重农政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这些观点都颇为 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又如在讨论“相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时,发言的学生就提到“小农经济是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状态的产 物,只是个体的存在,不注重相互交流;
而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是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的产物,它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形成(如股票、证券)、抗灾能力的增强、世界 一体化的发展等”。对于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学生能 有如此的认识,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 真正体会到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时间、 给他们讨论的空间,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二)教师当好新角色——导师 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指导者而非内容 的传递者。在这里,我们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发布指 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 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 他们会以最好的行动来回应。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笔 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出现,在他们讨论中出现 困惑或分歧时予以适度的点拨。如课上对于小农经济和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两者的比较,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 讨论和发言之后,针对这两个概念,笔者从对人的解放这一 角度入手,来看两者的区别:“小农经济是将人限制在土地 上,它限制人的流动和自由,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
而在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生产社会化, 人的自由度增加,而正是在这种生产关系下,我们现在所熟 知的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这些概念才会出现。从对人的解放这一角度来看,从小农经济到资本主义是个巨大的 进步。”经过笔者的一番解说和提升,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 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又如对于“如果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是否会像欧美一样走入工业时代”这个问题,学生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很不到位的,有学生仅仅将闭关锁国归结于君 主个人素质的高低,这既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同时也偏离了 问题本身。为此,笔者就需要从更为宏观的政治、经济、文 化视角出发,论证进入工业时代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使学生 获得更为深入的认知。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绝不是视频取代 老师,学生也不是在孤立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 生所探讨问题的引领和提升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课后反思与教学感悟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可以更厚重些 预习学案的设计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问题的设 计较为浅显,应有的深度感也不够。如在对重农抑商、海禁 和资本主义萌芽三个知识点的梳理时,以填空的形式对课本 内容进行整理就显得思维含量不足,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 到答案,没有真正把导学的意图体现出来,而最后留下的问 题也较为简单。
学习思考1: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作 用和影响? 学习思考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原 因和危害。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足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而只是 对课本内容的重现。
(二)课堂师生的互动可以更积极些 伴随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讨论的进行,课堂就成为了 解决问题的场所,对话便成为通向理解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因为对话既表现为师生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对话,也表现为师 生间诚挚的交流与对话,而“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 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笔者的这节课应该说有了些翻转课 的痕迹,但可以做得更到位些。如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时, 笔者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思维的影响,在某些点上 教师有“越俎代庖”之嫌。如在学生针对农、工、商关系问 题的发言中,有学生提到他个人认为“商业是无用的,因为 它本身并没有生产,只是进行交换,赚取中间利润而已,于 国于民作用不大,国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就足够了”时,笔 者打断了学生的话语,也没有对他的观点进行辩驳,而是将 他的观点概括为过于绝对化,没有进行应有的讨论。学生在 这里其实是对商业存在的必然性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随着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通过讨论 达到解疑、释惑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从这节 课可以看出,教师控制课堂、掌控话语权的传统教学思维依 然存在。在课堂中,可以更放开些,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 让师生充分互动,在辩驳、讨论声中将智慧和启迪内化心间, 这才是翻转课堂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三)问题整合可以更到位些 从课堂操作层面来看,本节课所选取的6个问题,依然 不够精练,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全班讨论的意义不大。如 第2个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 或调整?”和第3个问题“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业、商业 的发展?农、工、商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在课本 中有较为明显的答案或者略作思考即可解决。问题太多导致 的后果之一就是课堂收尾环节的缺失。收尾的缺失,一方面 总是在完整性和对课文内容的总结方面有些缺憾;
另一方面 导致对第5、第6两个非常有价值问题讨论的时间明显不足。
如果将这两个问题去掉,集中精力讨论4个问题,那么在时 间安排和效果方面必将大为改善。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些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 程。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清楚地讲授一个概 念、一道公式、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而在文科类课程中,如历史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 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 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就本课而言, 学生在问题中就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农经济等政治经 济学术语和传统文化层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无边界决定了 教师必须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来随时“关照”学生的突发奇 想,这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新关系。因此,在这次翻转课堂实践中, 笔者切身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有效,教师的专业引 领才是源头活水。如果历史教师拥有大气磅礴的宏观视野和 挖掘历史细节的专业功底,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引领必然是驾 轻就熟、水到渠成的。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教师需要完成的终 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