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_互联网背景下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建构

互联网背景下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建构

互联网背景下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建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 代的到来与信息技术的崛起,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无 法适应“人本管理”的需要,即服务型高校管理理念下学生 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 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 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系统整合与 数据共享。”[1]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制定“互 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信息化思维的深度实践成 果,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地 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建构“互联网+”服务型高校学生 管理信息平台,是大数据时代与服务型高校建设理念对学生 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积极面对新形势下学生管理 工作挑战的有效策略。

一、建设“事件驱动”型学生管理平台的意义 目前,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治 理改革阶段,高教学生管理领域也不例外。这对于建立现代 教育治理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必要且紧迫的[2]。

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职能,必 须更新管理观念、变更管理方式,寻求学生教育管理目标与 学生管理工具的统一。而要寻求此种统一,必须明确高校学 生教育管理的目标、基础与工具究竟是什么。(一)服务型管理是高校要实现的目标 “服务型高校”是由“服务型政府”概念演化而来的, 与“管制型高校”相对。管制型的高校通常以自身控制与管 理的便捷性为出发点,管理的顶层设计者在学生管理中起主 导作用;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何种服务与怎样提供服务,都是 高校管理者强制性和一厢情愿的做法,而不考虑学生的愿望 和多样化需求;
高校管理者与学生是一种“命令——服从” 式的关系,学生只能受制于管理者的意愿。而服务型高校就 是为学生服务的高校,把为学生服务作为高校存在与发展的 宗旨,在“人本管理”的理念指导下运行。

就我国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运行方式来看,主要是 通过纵向的条线管理而实现的,缺乏多维度、多层面的有效 互动。这种管理运行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学生管理者自上而下 地命令、指挥、调度、控制被管理者,使学生服从和接收。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一直充当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角色,不 利于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3],体现不出其促进 学生成长的价值。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以 人性为中心的“管理育人”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匮乏是产 生问题的主要根源。而“管理育人”是高等教育管理与其他 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区别之一,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体 现出“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就要转变管理方式,由“物本 管理”理念转变到以“人本管理”为目标的服务型学生管理 上。(二)“互联网+”是实现学生管理职能的基础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代表着 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通俗地说,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 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也 称硬管理)为主,以事务性管理的要求为出发点,强调对学 生的控制,用一刀切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管理拘囿于事务 管理,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怀,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 差异、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缺乏把学生视为高校最重要 的资源,以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 来科学地提供最合适的服务与管理的理念,未能在管理过程 中充分地实施“人本管理”。

(三)“事件驱动”型管理平台是高校实现服务型学生 管理的必要工具 “事件驱动”是连续性事务管理中的一种战略决策,即 为了防止事务堆积而及时跟随当前时间点发生的事件,并调 动可用资源,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种策略 在计算机编程、政府公共管理、市场经济等领域均得到应用。

信息化时代中的“事件”是以计算机系统能否对信息进行自 动处理筛选为标准的:系统能自动处理且筛选的为“常规事 件”,反之则为“意外事件”。“事件驱动”反应实时思维的观念完全可以成为提升高 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一种新思路。换言之,高校要实现自 身向服务型高校的转变,基于“事件驱动”是基础。不基于 “事件驱动”而照旧依据“部门驱动”,则学生教育管理活 动仍会停留在拖沓散漫的旧有状态。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当 中的“事件驱动”是为防止学生管理事务堆积,提高学生管 理工作效率,及时跟踪当前时间点发生的事件,利用一切可 调动的资源,加强高校管理过程中的整体性、即时性、活跃 性信息的传递,在高校系统内即时报告重要事件,使师生、 行政人员自上而下迅速回应,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学生学习与 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

亚马逊网、当当网可以显示浏览了一本书籍的人还浏览 了其他什么书籍,并能根据消费者搜索书籍的记录给搜索者 推荐其感兴趣的书籍;
而谷歌、百度可以根据搜索记录把用 户最想看到的内容排在网页的最前面[4]。这些网站和搜 索引擎可以比消费者、搜索者本身还了解其自身的喜好,原 因在于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

以大数据为单位,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 手段可以便宜、有效地将这些大量、高速、多变化的终端数 据存储下来,并随时进行分析与计算[5]。这给高校学生 学习和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 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高校学生逐渐习惯了 通过应用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这同样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 景下,大多数高校学生辅导员配比失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 了“活多、辅导员少”的局面。简单而耗费人力的“人人交 互”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对学 生管理提出的“人机交互”的要求。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重 要变化在于它使教育管理和服务更加个性化。2009年,美国 科罗拉多州教育当局开始实施“教育信息系统计划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Strenthen Education简称 RISE)”,收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所有信息,以帮助学校 改进教学,提高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我国高校学生管 理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与网 络信息的协同管理。

综上,服务型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要实现的目标,“互 联网+”是高校实现学生管理职能的基础,学生管理信息平 台是大数据时代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工具。这三者相 辅相成,相互协同以发挥作用。只有构建“互联网+”背景 下的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平台,高校“服务育人”的理念才 能真正实现。

二、“互联网+”平台缺失下的学生管理困境 (一)学生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很多管理活动:招生管理、教 务管理、舍务管理、学团活动管理、实习与就业管理、后勤 服务管理、医疗健康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等,从学生入学伊始到学生毕业,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与这些管理 活动相关的部门的日常工作会产生大量结构性与非结构性 数据,以文件夹或文档的形式储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 数据会成为信息孤岛,不利于教职员工与学生对系统的查询 与利用。

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始试行网络平 台管理,但大部分高校依托网络建立起的学生管理平台仅局 限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如牛津大学课程管 理系统、宾州州立大学的文件共享系统、清华大学的综合教 务系统等。各类子系统的功能都较单一且独立运行,信息的 格式、输出方式缺乏统一性。很少有高校能从整体出发,根 据学生管理的逻辑设计出跨部门的系统。因缺乏能将各子系 统内信息统一汇聚的学生管理平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部门 间信息共享与流通不畅的现象日趋严重。

(二)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依靠第三方通讯软件的信息传送功能受限 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都由学生辅导员依托QQ群、微信群、 飞信等第三方移动通信与社交软件,通过邮件与社交软件的 附件完成对学生与各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上传下达工作。这 种依托第三方通讯软件的信息传达,一方面受学生辅导员所 属二级学院的限制,各群落范围只能局限于某个学院的某一 班级或某一专业的学生,信息传递功能受限。另一方面,通 过邮件与社交软件传送的文件在大小与上传速度上受第三方的限制影响因素较多。各管理部门与辅导员仅仅依托此方 式传送信息,既加大了工作量,又阻碍了学生与学生管理部 门之间的直接沟通。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中只要 任何一方有疏忽或怠慢,就很可能人为地错过学生或学生家 长需要及时处理的数据请求,进而推迟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度。

2015年4月10日,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烧炭自杀前其母亲曾 通过第三方通讯手段委托其辅导员到学生宿舍查看情况,而 辅导员回复其母亲学生已找到,并没有实地查看自杀学生情 况,最终错过了抢救学生的最佳时机。

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部门、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三者间缺 乏一个能够汇聚全校师生的信息共享与沟通的平台,亦或者 说,高校中的各项学生管理活动都因缺乏学生管理平台建设 而陷入瓶颈之中。

三、“互联网+”学生管理平台的建设策略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学生管理人员因缺 乏共享平台而管理效率低下与依靠第三方通讯软件的信息 传送功能受限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基于“事件驱动” 的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平台得到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平 台可以有多种形式,但构建基于“事件驱动”的服务型高校 学生管理平台是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构建的集信息发布与 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数字化 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的 “常规事件”与“意外事件”。这样的平台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常规工作更有效率,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 到有效解决。

(一)拓展高校的网络和数字化服务功能 当前,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已不仅是衡量一所 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更是高校管理服务现代化的 标志[6]。数字化校园服务以校园内全体师生的物质生活 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活动为基础,但与传统的服务方式 相比,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功能的可拓展方面都具有无可比 拟的优越性。以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校园应用系统为例,群 发群收的功能突破了传统依托第三方通讯软件发送消息的 服务对象面狭窄的局限,现代服务手段时间与空间壁垒的消 除将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效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 外,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和数字化服务可以通过学生的搜索 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要求,避免了强制性服务,形成 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

通过扩展校园网络和数字化服务的功能,使其实现了 “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 活服务”的有效汇聚,推进了系统的整合与数据的共享,尤 其有利于常规事件的快速有效解决。例如,学校在某领域获 得重大成果、进行学校形象的美誉性传播、表彰先进人物时, 可通过拓展后的数字化服务予以及时、有效的推广、传播。

2015年2月5日,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马双返回火海 救人的事迹通过微信朋友圈、数字化校园服务网得以在校园内外广为传颂,并在短时间内收到十几万善款。高校拓展网 络和数字化服务功能对内可以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 用,对外可以起到提升自身形象、开拓学生实习与就业市场 等作用。当高校发生学生突发性冲突,或发生对高校的生存 和发展具有威胁或潜在威胁事件时,数字化网络服务中的快 捷处理、实时性地公布结果等优势有利于驱动事态向良性方 向发展。

(二)开设基于“事件驱动”的学生管理服务平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仅有数据是不够的,能够对数据进行 分析、利用和挖掘,表现多维数据之间的关联才是信息网络 化的力量之所在[7] 。对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如何在高校 管理机构与教师、学生之间按需要分发和聚合感知信息,并 基于高校环境的变化而实时协同相关部门的服务或服务流 程,使教师或学生遇到的事件或问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 解决,是建构“事件驱动”服务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平 台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构建“事件驱动”服务型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就是高校通过对学生管理系统职能 的调整促进自身实现从管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实 现管理方式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鼓励并支持学生 实行自我管理的过程。该平台能在扩展数字化服务的基础上, 建立起相应的事件反应机制,以使学校能实时、迅捷地应对 各类事件的发生[8]。

(三)服务型高校学生管理平台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要对学生管理平台服务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被分 配到各个部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工作时间范围内提 交的,各部门必须在半小时内给予答复,并及时公布解决进 度;
对学生在节假日提交的问题,需要在假期结束后的第一 个工作日给予答复。对于多次出现学生评价低的工作人员要 进行相应的处罚,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迟滞现 象。例如,渤海大学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中创新性地提出了 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实行导师制,增加教学管理人员职 位,成立了学生发展事务中心、大学生安全与生活服务中心 两个一站式的服务机构,建立了“我要调寝”“我要报修” “我要申诉”“离校备案”等基于事件驱动的学生管理板块。

结合“事件驱动”架构和“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思想 而建构的基于事件驱动的服务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平台集 成了学生用户域、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空间域和物理空间域, 实现了“学生—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的动态协同,是高 校实现高效率的服务型学生管理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 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石中英.教育治理的价值追求[N].中国教育报, 2015-4-30.[3] 田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 业.2015(02):45-46. [4][英]伊恩·艾瑞斯.大数据思维与决策[M].北 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02.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 耶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3. [6] 王庭,丁小艳.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事件驱动” 的效用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0-72. [7][美]大卫·芬雷布.大数据云图:如何在大数据 时代寻找下一个大机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