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观的自觉自信和创新发展] 价值观自信

论价值观的自觉自信和创新发展

论价值观的自觉自信和创新发展 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 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维度和价值观建设,而提出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则标志着实现了价 值观的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既是指向现实的,也 是指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它的现实 发展和理论发展,必须立足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展,特别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不断增强,将 进一步强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实现现 实的价值观自信。同时,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实践上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 创新的深入推进,必将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 新理论和新概括。

一、价值观自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我们党的 文献中,首次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并确定其 基本内容。以此为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 和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了 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都 有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且在实践中体现了这种价值观。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理性”“平等”“公 平”“正义”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不但确立 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确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 理念。马克思主义自其诞生之时起,“就有自己最鲜明的价 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问题在于,这些有关价值的 内容,或者作为论述者的背景意识和意向,或者作为一些不 言而喻的逻辑前提和结论,总是以‘潜台词’的方式存在并 表现出来”①。直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价值 观才作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而受到高度重视。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不久,人的价值、价值观念 等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紧接着真理标准问题大 讨论而出现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大讨论,以及20世纪80年 代初发生的由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而引发的一场震动全国 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潘晓讨论”,都是这些问 题比较集中的体现。这些讨论都是在历经“文革”浩劫之后, 人们对人的价值问题积极探索的理论表现,反映了改革开放 所引发的价值观念变化和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什么样新的价值观念的关注。当然,这些探索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不可能不失之偏颇。针对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异 化问题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 价值和人道主义……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 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道主义和人的价值问题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②因此, 我们党一方面强调要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科学的价 值观教育,另一方面用精神文明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精神和价值维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识史的一 次重要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 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 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民 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⑤这个重要论断昭 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实现和价 值创造的关键,同时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体 系建设的内在关系,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 结。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强 大的生命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精神实质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为清 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 了新的自觉。

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观教育, 到鲜明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处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此进程中,我们党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的认识。离开了这个历史进程,离开了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就无法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我 们党全部历史基础上的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传承着 我们党历史上所倡导和坚持的价值观的本质精神。因此,我 们也不能离开党的全部历史来认识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自觉。

这个自觉,是历史和实践的积淀,是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和升 华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培育路径 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作了深刻论述和精辟阐释,提出了一系 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坚守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 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 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 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⑦这些高屋建瓴的论述,不但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和 紧迫性,而且清楚地昭示着我们党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坚定自信。

二、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自信是主体相信自身所提出和践行的价值观, 并对其有信心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所 提出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清楚地表明提出和领 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是中国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都在人民,人民是 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而,从总体 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正是在这层 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核心 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之建立,核心是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而根基是人民群众的自信。

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回答要建设什 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 问题之时,就表现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自信首先建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一切不带偏见、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人们都可以看到,具有务实开拓性、积极建设性而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空前活跃起来,快速 发展起来,日益繁荣富强起来,并在同那些经历‘城头变幻 大王旗’变局、或深陷‘山重水复疑无路’危机的种种‘主 义’的国际比较中,彰显了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⑧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 价值表达”,既然我们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那么就同样有价值观自信。

核心价值观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价值引领”,寄托着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梦想和历经千 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 本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信 心和定力,是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力量之源。“经过鸦片战争 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 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 个目标。”⑨我们对实现中国梦有自信,对中国发展的目标 和条件有实事求是的认知,必然会形成和不断增强对核心价 值观的自信和坚守。

核心价值观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为基础,传承着优 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核心价值观自 信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延续发展中,形 成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仁、义、礼、智、信 为基础的道德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在历史中形成而又具有时代价值的民族 精神、价值追求、道德精髓为源泉,而又加以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源于对优秀 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反 映了当代世界价值观发展的大势和基本取向。对当今世界价 值观冲突、价值观变革和价值观基本走向的把握,鲜明地体 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中,是我们价值观自 信的时代基础。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运动,不仅是追求国家 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且也在追求建立体现中国民族特性 的现代文明秩序。“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 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 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 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⑩在此过程中,先进 的中国人从未自外于世界潮流,而是自觉地学习借鉴人类文 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层面的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既具有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质 的规定性,也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们价值观 自信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之建立,归根结底是要人民 群众对之有信心和信念,能够自觉自愿地接受、认同并作为 自身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人 民群众对确立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愿望和需求,有着现实 的群众基础。同时,我们党也在综合运用政治的、行政的、 法律的和经济的等各种力量,使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所了 解和认同。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程度,在总体 上不断提高。但是,当代中国已经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社会 基础。这些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 在着一定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社会价值系统 中占据核心地位,掌控“统治权”还需要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对当 代中国价值观的自信,目前还处于理想的、精神的层面。这 种精神层面的自信,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现实的、 可靠的自信。正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到具有坚定的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经历过一个实践探索的历 史过程,实现价值观自信也需要一个实践过程。只要我们能 够坚守这种自信,就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和展现真正的自信, 并且能够不断增强这种价值观自信。同时,价值观自信的建 立和增强的过程,与价值观创新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三、价值观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 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论结晶。

社会主义没有先验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现实的基础 之上获得其规定性的。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就批判了把 社会主义当作“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的见解,指 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 之上”(11)。一百年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是一 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 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2)正是在 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 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在我们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理论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认识又产生了新的飞跃。因此,我们必须破除把社会主义在 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视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观 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立场和方法,从现实基础和条件、 从创造性实践出发,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 践发展的创新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 创新和制度创新,又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3)。在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以此为基础构建充 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是核 心价值观创新发展的大方向。

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必然要求中国特色、民族特 性、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是核心价值观有别于他 国的国家属性或政治属性,民族特性是其民族属性,时代特 征是其时代属性。中国特色有着丰富的内涵,从邓小平提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今,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和认识也不 断拓展和加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 在四个方面“讲清楚”,关键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 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己特点 的发展道路”(14)。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发展 道路,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 识中国特色的根本所在。民族特性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而又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前进不断与日俱新。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的重要途径。时代特征是当今世界 的发展大势和世情、国情、党情的基本状态所体现的基本特 征,是现时代和其他历史时期的区别所在。这三个方面,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必须体现的基本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充分反映中国 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创新 发展的一体两面。培育和弘扬是基础,而构建是方向。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 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所谓“基本内容”和“基本遵循”,可以理解为主要的、大 体上的内容和遵循,意味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 形态。它基本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但又 未能够充分地反映,如在公民层面,虽然体现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是却未能充分反映传统文化中关于修 身立德思想的精髓。所以培育的意义应当说有两个相互联系 的面向:一是面向人民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 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二是面向未来,由此培植生成能够 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实践有新的理论认识。培育和践行24字为基本内容的核 心价值观,事实上也是实践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 之于实践之后,既需要对所取得的成就和新鲜经验加以总结 和推广,又需要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理论 上说明,并在现实中予以解决。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从而 使其核心特质更为鲜明,可能更为适应引领社会思想意识、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

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是同步的。价值理念是理论的内核,是实践的积淀和逻辑前提,也是制度的内在灵魂。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必然离不开核心价值理念的 支撑,也必然带来核心价值观念的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随 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是要不断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 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需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观和实践观,需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 与不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大胆探索,而不断有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

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即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 价值观念探索,充分反映人民最美好、最珍贵的价值观精髓, 也需要深刻的理论思考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哲学智慧。真正 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适应实践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并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也不是从某种思想体系中逻辑推导 的结果,而是实践经验的凝结和思想理论的创造。在这方面, 我们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根植于传 统文化的沃土,符合发展要求和发展实际,容易为人民理解 和支持,是构建融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为一体的 核心价值观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真正的构建之道。

注释:①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13-1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3. ③④(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09,367,313-314. ⑤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8-12-16. ⑥⑦⑨(13)(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14:168,163,35-36,106,156. ⑧郑必坚.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A].十八报告辅 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