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探讨|大学语文课程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探讨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探讨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层定位 大学语文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 教学。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入学的基础不同,语文能力也 就不同。同一所高校的学生,学生的专业性质不同,学生的 语文水平也不同。由于受到教师的教学时间和个人能力的限 制,教师很难做到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进行准确定位。

有研究者指出,在大学进行语文能力水平测试,参照英语、 计算机等级水平测试的要求,可以将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分为 初级、中级和高级。按照学生的语文测试结果,可以把大学 语文课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选修不同 层次的课程,循序渐进,分类教授与学习。这样,在进行教 学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 学习热情,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二、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之定位 1.课程性质的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一个多层次、 全方位、立体化的体系。作为我国母语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 课,它的学科性质首先表现在基础性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 工科学生,都应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学好、用好祖国的语 言文字,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其在大学 阶段的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字, 准确地表达专业思想,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是学生对大 学语文应用写作能力的最低要求。工具性,是大学语文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是让学生必须学会和拥有的与自己的专业和 学历水平相一致的谋生手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融合了人 文性的,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又负载在其工具性上,工具性 与人文性是辩证统一的。另外,教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讲解、 演示,从而起到“用美的信息、按照美的规律去引导、启发 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 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形 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 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 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的作用。从大学语文 的课程性质上看,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 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基础性是首要特征,工具性是前提 和基础,也是大学语文的目的之一,而大学语文的最终目的 是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强调 任何一个方面都未必涵盖其全部,它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 其开放性也决定了课程内容、性质、任务等构成要素在一定 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而且有相当 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由三个阶段构成:“开头 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 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3]它往往与 经学、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捆绑”在一起。因此,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表述为:大学语文是独立学 院中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人文 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课程。

2.课程目的定位。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 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尚在探索阶段。东南大学王步高教 授在其所编写的《大学语文》序言中写道:“即使支持开设 大学语文的领导首先看到的也是当今大学生中文水平不高, 错别字连篇,一些申请之类的应用文也不会写,那么大学语 文担任‘拾遗’、‘补缺’的职责势所必然。这种重视,只 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的文化素质难以有很大的提高。

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也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是赋予大 学语文太多政治、道德的使命,反而影响了对语言、文学的 系统学习。”[4]基于此,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 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素质培养 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 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 功能。需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 教学,不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从文学入手讲授语言, 通过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 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看到我们立体的、鲜活的民族语言以及 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与神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 的特征和汉语的卓越表现力。了解语言的演变历程以及语言 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影响,可使学生对提高自己语言 文化修养的意义与途径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1996 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 的《出版前言》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及任务作了这样的概括: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 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 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 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 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 入学之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 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方法。一 些重点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4]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作出了 以下大胆的设想:在明确了大学语文的性质之后,大学语文 课程设置的目的应确定为:其一,以应用为主线,深化汉语 母语教育,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其二,进一步认识中国文 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三,提高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认同 感;其四,强化母语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引导作用,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其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强化学生的 社会交际言语综合能力。

3.课程类型定位。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课程体系应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 这样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大学语文 应当是其基础学科之一,这种观点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的认同。首先,大学语文应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公共”是指 大学语文是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共同开设的一门课程。

“基础”主要体现在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大学 语文课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 学生自身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 大学语文课的设置应当得到学校、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充分重 视,要有充分的课时保证,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 教学目标。其次,大学语文应是一门必修课。当前普通高校 中大部分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少部分学校设为选修课。将 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学校可以开设也可以不开设,学生可 修也可不修,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大学语文逐渐沦为高校 的“墙角课程”。从当前学生素养的现状和对其长远影响看,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当设为一门必修课。

4.课程功能定位。大学语文承载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 优秀文化,也融汇了丰富的世界文化,兼有传承文化,培养 人格的作用。大学语文应该是学科综合的、具有高品位人文 性的课程,应让语文与文化、文学与哲学、现实观照与精神 探索、生存关注与审美追求融会在课程中,开阔大学生的视 野,激活大学生的美感,升华他们的精神文化品格。著名语 文教学专家于漪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 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 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知世 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他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著名学者敏泽先生也说过:“我们的情感体 验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及我们成年后的价值观和 审美观,无不受益于语文教育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教育影响着一个人心灵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这些论述, 深刻揭示出语文的文化内涵和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是语文 最本质的概括。首先,大学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延续民族 精神的桥梁。大学语文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囊括了中国文学 的精髓,尤其是那些古今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 精美的汉语言文字,更是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着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髓。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联系在 一起,强调豁达的人生观和超然的审美境界,注重精神生活 的充实和心灵的静谧。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 学语文课,就起到了承续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的 作用。在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对传统文化 到现代精神擅变过程的阐释,依据鲜活人物的生动讲解自然 完成,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和语文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 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民族情感的建立、自身责任意识的 树立,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健康气质的培 养。其次,大学语文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当前各个高校都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办学历 史较短的独立学院,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课程始终不渝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引领师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起到精神动员作用。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崇 尚真善美,追求和谐,敬畏和尊重生命,这些也都是组成当 前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交 际言语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针对独立学院大学 生语文素质普遍较低,人文情怀淡漠的现状下,学习大学语 文课程不仅能够进一步积累、巩固大学生的文字、语言、文 学等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言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丰富 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优化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格调。

此外,大学语文能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 会、人生、人类、自然和生命等,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目的, 去领悟善良、忠诚、正直、信义等人的本质,学会与人共处, 敬畏并尊重生命,从而追求人格的完善。第四,大学语文是 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形式塑造艺术形象,将人生观以潜移默化 的以文学形式来实现,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 洗礼。这种感性与理性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达到和谐一致, 在实现文学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客观地启迪着学习者的智慧, 尤其对学习者形象思维的促进和灵感思维的激发有着明显 的作用,是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同 时也是灵感思维的成果。而文学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形 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形成,因此,以承载文学为己任的大学 语文就成为了启迪智慧、开拓创新、实现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5.发展目标定位。“大学语文”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 中学语文“补课”课程。目前,尽管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经 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但大学语文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虽 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普遍处于低质量 开设的状况,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地位却是可有可无,被 专业课、英语课排挤越来越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实用性强的科学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受青睐,独立学院为了适 应市场的需求,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增加技术性和应 用性强的专业和学科,大学语文等基础性学科课时不断缩减, 甚至不开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氛围 无法营造,兴趣日渐降低,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专业课学 习任务较重,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大学语文的学习面临 着严峻的挑战,现状不容乐观。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 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的:“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 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 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6]在素质 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大学语文课程地位却岌岌可危, 课时不断受到压缩,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现实促使我 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课程体系中应该确 立怎样的地位。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都 被确立为核心课程,课程承担着提升母语运用能力和发展学 生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与世界潮流保持一致,独立学院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成为基础理论课程的中心,人文素 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标举“母语高等教育”,回归“语文本 位”。目前,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大多数独立学 院正在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准备合格验 收,无论怎样,我们都需对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合 理的定位。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水平和现状参差不齐,很难 做出一个统一的发展目标定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的举办者、 管理者集有关领域专家之智慧,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类 型、服务面向、办学层次、人才类型、专业特点、师资队伍、 办学特色等,科学合理地定位其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目标。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课程定位, 解决的是方向和内容选择的原则问题。社会发展已表明,在 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文学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 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我们的大学 语文教育,应担负起“母语高等教育”的重任,回归“语文 本位”,自觉地继承优秀传统,振兴民族文化。独立学院要 从体制上解决大学语文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大学语 文教师应以传灯续薪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主动地挖 掘大学语文的潜力,提高品位,使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 课程,以其亮丽的光彩吸引学生,以优质的教学水平感染学 生,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和社会言语交际综 合运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