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微”时代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与
创新“微”时代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与 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党员现状,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 员教育与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日益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随着网络信 息时代全面被人们认同,高校大学生党员管理的“微”时代化,丰富了高校党员管 理工作的途径。大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龙头,是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深层次的深化和改造的主阵地。大学 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中流砥柱,肩负了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党员更是优秀 大学生的代表,加强高校的党建工作,对高校的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微” 时代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与创新 近年来,得益于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快速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呈 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目前,我系共有班级53个,学生人数在1800人左右,专职 辅导员8人,兼职辅导员2人,专职就业干事1人。我系党总支在册人数85人,其 中教师党员26人,学生党员59人。
党组织对他们进行了长期严格的审查和考验,他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党性,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同学的支持和拥戴,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典范 的作用,成为表现突出的青年学生骨干,在各个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 一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错综复杂,入党功利化倾向明显,认为学生党员的入党是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在入党前表现积极,入党后表现倦怠,思 想境界不高,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另外,学生党员在毕业后,不能及时转移 组织关系,既影响学生党员的持续教育和后续发展,又影响党员的持续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广大传播媒介,将 海量、广泛、短小、便捷、及时的信息以“微”时代带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使人们生活和交流沟通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微”时代不仅微高校学生 党员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就迫切需要 我们直面”微”时代学生的特点,通过创新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加强学生党员思想培养、教育和持续管理工作,解决党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进学校党建工作 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 从整体而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许多 成绩。有关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理论探索较多,如吴荣军、蒋义刚 的《略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张小琏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童卫丰的《“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 究》等均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对高校的大学生党员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但 从总体上看,理论探索较多,应用研究比较少,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发展所 提出的需求,无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准确把握”微”时代,全面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实际效应 (一)深化国家教育体质改革,以党员教育为宗旨,深化“微”时代下大 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化教育是当前 阶段国家教育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战略目标中,明确纳入教育 信息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中共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建设扩 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级差距,从而促进 教育公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中强调:“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深化改革,创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提高、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升华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对他们 进行教育,培养,对全面实施科教兴邦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也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堡垒”。
(二)加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顺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 必然选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造,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标志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 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给教育界 带来了一场“教育信息化革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 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 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三)加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教育是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 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学校党建工作主要通过学院党校和系部分党校定期组织读 书看报、观看教育影片、座谈讨论、撰写学习心得等,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和及 时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指出“积极发挥我党在政治和组织方面的优势,把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做精、 做细,以党的标准为宗旨,将大批的优秀大学生吸纳到我党的队伍中,时刻关注 对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促使大学生党员严于律己,提升自身的党性和政治修 养,将我党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淋漓 尽致。将党的建设深入到班级中,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崇高目 标落实到现实学习和生活中去,积极引导和创新党支部的活动方式,增强新行力 量在未来党的建设中的凝聚了和战斗力,建立一个有足够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的坚强队伍”。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直面“微”时代,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养, 推进学校党建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着力创新“微”时代下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微”时代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需要积极应对的重大时代挑 战,通过本论文研究与实践,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微”机,开创大学党员教育新 格局和探索立体式微教育模式。
(一)抓住“微”时机,进行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现状及趋势调研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和管理有关文献资料, 深入了解国内研究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研资料以及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提出论文研究构想。(二)全面落实“微”时代,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网络管理搭建起健康的 平台 一是要掌控重要的微群体,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化,开通以微信 公众号,微博为主的微平台,将群众的声音切实的传达到位,充分并清楚的了解 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二是牢固抓住微平台,掌握舆论阵地,通过有组织,阶 段性的微访谈,建立起可靠务实的网络直播在线服务平台,并形成以常态化发布 和宣传我党政策、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为主的渠道,做好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 和党性的教育工作;三是稳抓核心关键环节,通过微平台,以发布短信息、时政 要闻、社区发展、图文、国内国际新闻热点等方式,及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三)占据“微”平台,全面改变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理念 全面掌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信息化“微”平台,综合各方面因素,将挑 战逐渐转化为教育新契机,通过微平台,微广大学生党员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 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发挥大学优秀人才资源,拓展 现有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建立起可靠可信的“微” 渠道,将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曲调健康的全新“微”教育平台融入现有教育,增 强我党创新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积极发掘信息化时代下党建工作的 改革和创新,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培养大学生党员从“要我 学”到“我要学”,把党的理论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大学生党员 在平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牢固树立学生党员在大学 生中的先锋模范形象。
(四)革新“微”时代下的教育载体,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开拓全新的培养 途径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微”时代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而与此 同时,传统的党员干部教育手段,已远远无法适应新兴群体探索创新的需求。要 综合利用网络媒体,创新“微”载体,为党员教育开拓全新的教育途径。
很多时候,选取一个切近现实需求的课题,制作一个大约15分钟左右的简 单胶片,形成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课件,这被称为“做党课”,“做党课”的切入点 小而巧,课件架构清晰可见,课题的选取较为大众化,将传统的“一人讲”巧妙的 幻化成“大家讲”,人人参与,事事民主,全面实现党员与党课讲授的覆盖,课题 选取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以简单明了,风趣幽默又令人深省的形式呈现给被授课人,经过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全面传递给听众。同时,还可以将党课 文件上传至微信内部平台,让党员群众随时随地的收看党课内容,在最大程度上 实现了我党全面深入传播我党政策文化的广泛传播。
(五)全面创新“微教育”方法,将大学生党员管理的微服务理念整体延 伸 在“微”时代大环境下,全面增强党员主体的意识,全方位深化服务型 党组织建设,通过人性化的微服务平台,将组织本位逐渐向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层 次回归,升华党员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全方位的微服务活动,将志愿服 务深化到广大党员教育中去,提升党员的服务意识,依托相应的志愿服务中心、 网络,建立起党员“微信里”服务信箱,深层次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 包括衣食住行的需求,让广大党员群众根据自己的相关特长,帮助广大人民群众, 将其“微心愿”通过网络手段一一实现,并通过网络向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微服 务”以及联系方式,切实可行的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其迫切需求,让教育工作 更加深入有效的进行。
作者:祝李杨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