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分析_幼儿家庭教育

20世纪末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分析

20世纪末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分析 20世纪末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分析范文 2010年11月24日国家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 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

国十条中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并强调政府要加大投入重 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为 我国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概念 丁湘认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民族地区,孩子出 生前父母为孩子做的一些准备活动和孩子出生后父母向0~6 岁的民族儿童实施包括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抚养和教育。

在论文中,笔者同意丁湘老师的观点,但认为民族幼儿家庭 教育更应该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的作用,即民族地区人们 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以民族地区特有的方式对0~6岁的 儿童实施的一些教育活动。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1980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 成立引起学者们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普遍关注。随着家庭 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也日趋 成熟,并取得很大成就。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 庭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变化:(一)研究视角的变化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我国80年代 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视角呈现由宏观的概述到微观 的详述再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多角度展开,主要分为以下 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9年)的研究主要从民族社会历史 调查、民族风土志、民族简史和风情录等民族整体的宏观视 角出发,介绍一小部分关于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从学科角 度剖析,主要是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角度来研究。由 于这一阶段人们对少数民族历史和风俗有整体的把握,而对 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太深入,因而处于研究的初步发 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0-1999年)的研究主要从特定民族生育 信仰和生育习俗、幼儿家教内容等微观角度涉及生育文化和 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从学科角度剖析,主要侧 重于人口学、民俗学、宗教学和教育学角度。在这一阶段, 学者开始关注胎教和幼儿出生后的家庭教育问题,但并未将 幼儿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研究的迅速发展时 期。

第三阶段(2000至今)主要从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 生态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研究视角更为多样,既有宏观 的概览,又有微观的详述。同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民 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处于繁荣时期。(二)研究内容的变化 随着研究视角的变化,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也 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对民族家庭教育的整体研究,到对特定 民族生育文化、幼儿家庭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再到民族幼 儿家庭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多内容研究。

第一阶段(1980-1989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 的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在民族历史调查和民族风 俗中穿插小部分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概括指出民族生育习 俗、家教内容和方法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具体表现,但 没有详尽阐述。1988年,由张劲松和谢基贤编写的《古今幼 儿习俗》是最早对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容进行研究的一 部著作,它主要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生育禁忌与保胎、孕 妇生产、婴儿保育和早期教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这些早 期的调查成果和理论分析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进一步研 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0-1999年)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家庭教 育和特定民族生育文化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代表人 物是韩达、方铁、丁湘、赵进德和李汝兰等。这一阶段,出 现了一部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专著,即韩达主编的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它收录了回族、朝鲜族等11个少 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并从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生育 文化和胎教在民族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方铁的著作《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共收录了31篇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 生育健康的论文,主要论述了白族、彝族等九个民族的生育 观念及行为、生育禁忌、生育礼节对妇女健康生产和幼儿健 康发育的一些影响,并指出应对生育文化中的内容“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以助于生育现代化的实现。此外,这一时期 出现了一些关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如丁湘 的《浅析民族幼儿教育》一文首次对民族幼儿教育进行界定, 并提出民族幼儿教育内容由保育和教育两部分组成。赵进德 和李汝兰的《白族幼儿家庭教育初探》对白族“竹子趁小握” 的幼儿家教观念、以故事为主的教科书及有效手段和“严而 有格,爱而不腻”的幼儿家教原则进行了具体说明。这些著 作不仅从宏观上对民族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明确把 握,而且深入到某个民族,从民族幼儿家教观念出发,对幼 儿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标志着我国民族幼儿家庭 教育研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幼 儿家庭教育研究的迅速展开。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大量硕士、博士论文和期刊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呈现多视角、多内容的发展趋势, 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生态学理论这些外部 因素和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部的因素这两个层面。从外部因 素来看,关于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关系方面,主要有孟兰兰 的《达斡尔族社会变迁与幼儿家庭教育―――内蒙古莫力达 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滕克乡后霍日里屯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和谭忠秀《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贵州独山 县中安村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这两篇论文主要通过回顾 民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总结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发生的一些变 化,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之以实地的田野调查,并对达斡尔 族和布依族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关于生态学 理论方面,如赵亚霞的《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白族农 村地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市七 里桥镇为个案》。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部的因素来看,包 括家庭结构及教育观念、生育习俗及喂养方式、教育内容及 方法等方面。关于家庭结构方面的研究,丁湘的研究成果比 较多,从一般的理论概述到对特定民族考察后的详细说明。

在《民族教育学通论》中,她对原始氏族“大家庭”的 幼儿教育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 方法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概述。之后,她的博士论文《云南 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 究》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纳西族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婴 幼儿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及其对幼儿身心的影响进 行系统阐释。在教育观念研究方面,高慧的《人类学视阈下 的城市蒙古族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研究》不仅对城市蒙古族传 统家教内容、家教观念和文化变迁进行概括,而且通过主客 位研究总结当前城市蒙古族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新特点,并 提出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一些举措。从生 育习俗及育儿习俗来看,陈长平和陈胜利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是一部对55个少数民族生育文化进行系统研 究的著作,不仅有对幼儿出生前的生育习俗和生育器物(接 生工具)的描写,而且还包括幼儿出生后抚育幼儿的一些教 育内容和方法的详述。

《文化与生育行为》一书主要对基诺族和佤族妇女生育 制度及抚育儿童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还有很多学者对儿童 的育儿方式进行了研究,如姜晓丽的《瑶族村寨中的育儿习 俗―――金秀大瑶山的个案研究》。从教育内容及方法来看, 此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 究的硕士论文。如王晓庆的《彝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 徐曦的《广西忻城县都乐村壮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 等。这些文章从少数民族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理念出发, 对婴幼儿家庭保育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幼儿传统家 教中的有益经验以此为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曲木铁西教授撰写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中对少数民族 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有所涉及。

(三)研究方法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所采 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方法。这 三种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其先后次序。2000年以前,学者主要 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这两种方法,并且二者此消彼长,在 研究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同时,田野调查方法经历了以定 性研究为主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发展历程。2000年以后,在对各个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取得比较丰硕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很多学者开始采用不同民族之间幼儿家庭教育的比较 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民族生育习俗、育儿方式及教养方式 的比较分析,凸显出各个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民族 幼儿家庭教育的共通性,不同民族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不断的 相互借鉴中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