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道思想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什么是道德

传统师道思想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

传统师道思想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 在全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浪潮中,高 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缺失与构建问题成了高校和学术界关注 的热点。中华传统师道思想的精华仍是今天合格的为师者必 备的素养和必须遵循恪守的准则,是建构教师学术道德的丰 富遗产。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传统师道思想在建构高校学术道德中的有利因素, 用优秀的传统师道思想促进学术道德建设。

摘 要:
传统;
师道;
学术道德;
建构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目前在全社 会积极讨论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浪潮中,高校教 师的学术道德缺失与构建问题成了高校和学术界关注的热 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的必由之路应该是教师的素质塑 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师道思想,对为 师之道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阐述。传统师道思想的精华 仍是今天合格的为师者必备的素养和必须遵循恪守的准则, 是建构教师学术道德的丰富遗产,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宝贵 财富,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 (一)学术道德与学术道德失范 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的文章中指出:“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与“术”是辩证的关系,“学者术之体, 术者学之用”。[1] “用较西方化的术语来说,大多是指科 学研究”[2],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道 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形成的所应遵 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文化、 生活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调节,它是一种心灵的约束,主要 依靠学者内心的自觉观念维持。而学术道德失范是指从事科 学研究的人对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违背,导致学术道德调节 作用的弱化以及学术研究的混乱无序。

(二)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 调查显示,77.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 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3]高 校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主要 力量,当前,学术道德失范在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种类繁多, 包括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注重质量,对已有研究成 果低水平重复;
不尊重他人劳动,抄袭、侵占、剽窃别人研 究成果;
无视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拼凑、粗制滥造论文, 甚至伪造、篡改、拼凑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等等。

在学术评价中,学术道德失范主要体现在进行课题项目 评审、研究成果鉴定与评奖、职称评定、职务聘用、学位授 予审核、津贴奖励等工作时,涉及到与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有关的因素,而非学术因素却起主导作用。比如,拉关系、 投机钻营、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营私舞弊,甚至进行钱、 学、权交易,打击报复,等等。

二、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传统师道缺失 (一)师道的内涵 师道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萧承慎教授在其专著 《师道征故》中认为,广义的师道,包括“为师之道”、“尊 师之道”与“求师之道”,而“师道之重心,在为师之道”, 即狭义的师道。[4]本文所讨论的师道,主要限于狭义的师 道,其对建构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狭义 的师道,为师之道,是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遵循 的教育基本原则和规律的要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 “至圣先师”——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传统师道 思想的首倡者。此后,历代的名儒大师,如孟子、荀子、董 仲舒、韩愈、朱熹、王夫之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 严格的师道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 和谐发展。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传统师道思想 缺失 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说 词中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 格之所,亦不可视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5]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行为对社会风尚、经济文化等方面会产生深远 影响。然而近年来,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屡屡曝光,严 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高校教师的形象,损害了学术研究的 公信力,阻碍了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和我国科学研究事 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究其 原因,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意志的薄弱、学 术道德教育的滞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术评价体系的 不完善、科研成果评价的不合理、学术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 全、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惩罚制度等等。从 而究其对策,更多关注的是加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自律教 育、弘扬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完善和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 提升学术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加大对学术道德失范者的惩 处力度并以法兼治等等。却很少有人从传统师道思想传承的 角度去思考。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 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 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碰撞前沿,其间的融合与扬弃,会对 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学 术研究变成一些高校教师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季羡林先生 在《谈读书治学》一书中讲到:“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 不 能掺半点假。通过个人努力或者集体努力,老老实实地做学 问,得出结果必然是实事求是的。这样做,就算是有学术良 心。剽窃别人的成果,或者为了沽名钓誉创造新学说或新学 派而篡改研究真相,伪造研究数据,这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骗子。”[6]深入发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师道思想, 研究学术道德建构与传统师道思想传承的关系,通过具有更 高层次和要求的传统师道思想的传承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 设,首先从学术活动的内在,即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素质的培 养方面解决学术道德建构的问题。

三、在传统师道思想的传承中建构高校教师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虽然是少数高校教师的的不端行为, 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给整 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实现科 教兴国的宏伟目标,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培育和建构已经成 为当务之急。学术道德的培育和建构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 育,它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科学 的信仰、信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就包括对优秀传 统师道思想的传承。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师道思想,是当代高校教师学 术道德的培育和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具有很强的针 对性。此处仅就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过程中的“师道”问 题谈点具体看法。

(一)“身正为范”,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教师是个特殊和神圣的职业,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知 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所谓“长善救失谓之教,教 事喻德谓之师。”(《礼记·学记》)“教者必以正”(《孟 子·离娄上》),要用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来影响受教育者。因此,我国传统的师道思想对为师者有很高的要求, 宋代学者李觏就曾经提出:“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心有人君 之德”,特别强调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示范,“师者, 人之模范也。”( 《法言·学行》) 突出教师的以身作则和 表率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论语·子路》) 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正 人必先正己”( 《论语·述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论语·子路》)。荀子明确提出教师必须“身为正 仪”,起典范作用。韩愈强调身教的重要作用:“以一身立 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清代大教育家王夫之也主张德高 为范,重视教师的品行修养和以身垂范,教师必须在实际行 动中做学生的榜样。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

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欲明人者先自明”,“故 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7] 我国传统师道思想体现和反映的重视“身正为范”,对 于强化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高 校学术道德失范,其根源还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要从塑造高 尚人格的高度来认识遵守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 从内因入手,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表里如一,严格要 求自己,提高自律意识,模范遵守学术道德,以自己崇高的 人格和优良的品行陶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 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遵守学术道德的表率,从根本上杜 绝学术道德失范。(二)“乐以忘忧”,树立崇高的学术价值观 传统师道思想认为教育和教师与国家兴亡、社会风气好 坏有直接的关系,赋予其特别重的责任,“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礼记·学记》)。《尚 书·泰誓上》中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师并 提,给其以极高的地位。荀子也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强调教师对 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重要作用。因此,倡导教 师在价值取向起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孔子虽然有“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忧道不 忧贫”、“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之说,但也 不是绝对反对利。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到:“富与 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按照伦理 道德规范原则得到的富贵,是可以承受的。

当今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富强,教育是基 础,教师是发展教育的主要力量。现代教师身处在市场经济 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外界的利益诱惑,应该“明义利”, 有所抉择。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是少数教师的学术 价值观错位。高校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以 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治学出发点,形成鲜明的学术价 值观,防止陷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新 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天下大任为己任的事业心,淡泊 名利而不耻于言利,敢于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述而》),在传统师道思想、市场经 济及其价值取向之间寻求契合点,实现学术道德的重构。

(三)“学高为师”,传承严谨的治学精神 传统师道思想认为教师要真正能常为人师,必须具有广 博扎实的知识。唐代的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 解惑也。”清代的黄宗羲则提出:“师者,善于传道,授业 解惑也;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8]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怎么可能做到“传道、授业、解 惑”呢?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学 问。孔子认为:“吾闻可以为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 (《孔子家语·致思》)作为一个教师要有“学而不厌”的 精神,要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朝闻道, 夕死可矣” 的强烈求知欲,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 语·为政》),把不断积累知识作为为师的条件。教师在学 习中还应该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要时时处处注意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传统师道思想所倡导的终身好学、奋于求知的理念,在 今天对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仍然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 意义。科学研究要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从实际 出发,认真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要建 立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更新知识的基础上。高校教 师学术研究中的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等失范现象,与其自身缺乏浓厚的求知兴趣、勤勉的学习态度等严谨的治学精 神密切相关。高校教师应该继承“学高为师”的理念,脚踏 实地的终身学习,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师的自觉和自律是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的治本之 策,我国传统师道思想的精华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 烂,也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构提供了有益启示。如果我们 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传统师道思想的精 华部分,培育高尚的师德,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孜孜求 知,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自然会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水平也 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9:12. [2] 倪梁康.学术与思想:是否对立及如何对立[J].学术 月刊,2001(10). [3] 八成院士认为学术界道德状况“严峻” 宽严失当 [EB/OL]. [2006-06-13].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60613/1 3396348.html. [4] 萧承慎.师道征故[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2000.转引自陈桂生.师道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5).[5]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82. [6] 季羡林.季羡林谈读书治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 版社,2006:104. [7]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32)[M].北京出版社, 2000. [8] 沈善洪.黄宗羲全集(第10册)[M].杭州:浙江古籍 出版社,198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