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浅谈应用题教学中的学与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浅谈应用题教学中的学与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浅谈应用题教学中的学与问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优 化学生各项素质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适应变化,吸取新知, 解决问题,有独创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始 终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问的获得就是一个 “学”与“问”的完美融合的过程。“学”是根本,要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而“问”又是关键,它能解惑,又能知 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因此在教 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设问,提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促 进学生发问。可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使学生学会解 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过程,培养解题能力。要处理“学”与“问” 的关系,认识到“学”是为更好去问,问又是更好地促进去 “学”,“学”与“问”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为此要激 活应用题教学中的“学”与“问”的环节。

一、参与情境,乐学好问 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 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兴趣能起到 良好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如在讲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商店有6只 白皮球和18只花皮球,现在卖出20只皮球,还剩多少只皮 球?”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 ,开展了一次商品 交易活动,请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当顾客,用皮球纸片进行交易。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参与情境中去解答问 题,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能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和 看法。有的学生谈到:“要求剩下的皮球只数必须知道商店 里有多少只皮球?”有些学生会问“买出20个皮球中究竟有 几只白皮球?几只花皮球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展开讨 论,出现的情况:A、白皮球全卖完了;
B、花皮球全卖完了;

C、白皮球和花皮球各卖了一些,这样的情境创设,能达到 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既能学又能问。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思维广度、深度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氛围,会学敢问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从问的角度看,学 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敢不敢问,学习中有疑点想不想问,有 独特想法要不要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 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
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 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 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 (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 (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 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三、掌握方法,创新发问 要让学生数学学习得“有意思”,就要让学生乐于参与 学习,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这样的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 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 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解答这样的应用题,要从素 质能力培养角度去提问,学生要从这样的应用题学习中掌握 方法和一些技能。问:A、相遇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B、两 人到学校时运动方向是怎样的?C、两家相距的路程与小强 和小丽同时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在理解题意的 基础上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提问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检测, 从问题和过程中寻求方法,把问题的解决与能力培养结合起 来。平时教学中注重对两者训练,学生的能力才有实的提高。

另外要注重对开放题的教学,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 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 的余地。

四、易化难点,学问有法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分析好数量关系是学生解答应用 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是应用 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 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 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如:某饲养专业户养白兔800 只,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只数的3 倍还多10只,这个饲养专业 户共养兔多少只?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①专业户共养 兔=白兔+黑兔;
②黑兔=白兔×3+10。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这样就易化了教学难点。

问从学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根 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思路,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进而找 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才能 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突 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关键句,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 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 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 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
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 个合起来的总量;
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

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 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 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 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 “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 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 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 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 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 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 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③明确单位 “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 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 “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例如:“一条裤子的价 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 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 破口,应注意理解;
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 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 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