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什么帆_扬起语言之帆开启体悟之旅

扬起语言之帆开启体悟之旅

扬起语言之帆开启体悟之旅 教师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 导者。因此,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在课 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语言或语无重点,喋喋不休;
或语言 苍白,毫无感染力;
或率性而为,缺乏指导性。这样,导致 阅读教学无法向深处漫溯,影响了课堂整体效益的提升。

一、围绕主旨,用导入性语言激发参与兴趣 古诗有云:“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导入是感知文本 的切入点,更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但不少 教师的导入语言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与想要达到的教学 目标相去甚远。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的导入环节,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剪纸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技艺。每 到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要用彩纸剪成各种植物、动物的模 型,张贴在窗户上。因此,我们也将剪纸叫做窗花。今天, 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几张传统的剪纸,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很显然,这样的导语将重心设置在了“剪纸”上,而 对核心人物“姥姥”却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导入的内容与 文本的主题背道而驰,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导入语言是整节课的开场白。教师导入语言要紧扣文本 表达的主题与教学设定的目标,更要具有相应的启发性和感 染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因势利导,用提问性语言诱发思考动力 有效的问题是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不断漫溯的途径,更是解构文本要义的有效切入点。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 提问语言的偏差,常常会出现为问而问的尴尬,甚至出现学 生茫然失措的局面。如,在教学《金子》一文时,教师提出 了一连串的问题:“面对其他淘金者纷纷离去的情况,彼得 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样种花的?他种花 时的心情如何?”简短的一段文字中,教师却连珠炮似的 “发”出四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根本毫无 思维的含量。

问题对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调整课堂教学氛围能起到 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问的语言应深入浅出、紧扣核心、指 向明确,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深入感知 中领悟文本的内涵。

三、深入浅出,用讲析性语言突破教学难点 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在讲解问题或 描述事物时常常会模棱两可,难以将自己的意思通过语言深 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 认知以及对文本的深入体悟。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 面对彩塑的惟妙惟肖、个性鲜明,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其 他彩塑的图片,进行这样的讲解分析:“这些彩塑在做工上 非常精细,最大的有15米之高,最小的仅有10厘米。在开凿 这些彩塑时条件很艰苦,环境非常差。”不难看出,教师对 讲述的内容了解得并不透彻,语言表达不准确,逻辑层次也 混乱,并没有明确的中心。针对课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师要对讲述的内容进行预设, 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梳理、语言的运用等不同角度进行准 备,这样才能够以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将知识清晰地呈现 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具体明晰,用评价性语言启发学生思考 评价性语言是课堂教学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更多 的是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即时性的引导点拨,这就可能超越 教师之前的预设,甚至突破教师现有的认知储备。因此,在 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夸大其词、盲目表扬,对学生的学 习缺乏实质性的判断与评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 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歌时,要求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 诵读这首诗歌。学生其实读得一般,但总能听到教师“读得 真棒”“你的朗读,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等模糊的评价。

这些赞歌式的评价中,既没有对学生好在哪里进行具体的评 价,更没有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利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表 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组织运用合理而准确、具体 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进行评价,从而启 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时, 我们切不可忘却教师这一主导角色。只有夯实、锤炼教师的 教学语言,我们的课堂才能朝着高效的目标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