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_因运气而成功的名人例子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1: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科学事业 法拉第的父亲是个铁匠,从小他是听着叮当的锤声长大的。到了上学 的年龄,因为贫穷,法拉第没能进入学校,相反,他按照父亲的设计成了一个手 工艺工人,就这样,从小法拉第就不知道校园是什么滋味。

13岁时,法拉第在一家书店的装订厂成为一名学徒。走进了书的海洋, 小法拉第猛然间发现自己的世界大了,他从没想到世上竟有这么多奇妙的自己不 知道的事物。法拉第欣喜若狂,他将全部热情投入到了读书中,尤其是在大英百 科全书读到了有关的电学知识后,小法拉第更是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用自 己仅有的一点钱购买来简单的实验仪器,决定为科学奋斗终身。

法拉第读了许多书,从初级到高级,他读哲学书也读科学书,即使那 些根本读不懂的书,法拉第也不厌其烦地把它读下去。他最喜欢的是一本有关化 学实验的书,尽管要想读懂此书是如此不易。法拉第依照书上的介绍一个挨一个 地做实验,那些日子简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

1810年的一天,法拉第路过一个店铺,店铺的窗户上贴了一个告示:
每晚6时将有关于自然哲学方面的演讲,每次的听课费是一先令。钱不能算多, 但对法拉第来说,他还是被难住了,是哥哥发现了法拉第的困难,他拿出钱来, 支持弟弟去听讲。从此,法拉第多次到那里去听讲,每一次听讲他都仔细做了笔 记,甚至为画好图,他还专门向一位美术家学了画画。

1812年,21岁的法拉第有幸听到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4次演讲。他被 陶醉了。思索左右,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他渴望做科学研究的愿望, 并随信附上了他精心整理的听课笔记。戴维被法拉第打动了,他推荐法拉第到皇 家科学院实验室做他的助手。

戴维为法拉第创造了机会,但是法拉第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还是靠 他的勤奋。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着,从未停止过他的研究,他失败过,甚至失败得很惨,但他从不服输,跌倒了,再爬起来,一次比一次更用心,一次比 一次更勤奋。

法拉第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性格坚韧,勇于探索,勤 奋使他获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他却从未因此而骄傲过。1851年,英国皇家学会一 致推选他为会长,英王还授予他爵位,他都坚决的推辞了。他退休以后一直和妻 子一起过着平民的生活,最后安静地死在他的书房中。按照他的遗嘱,人们把他 的遗体安葬在海洛特平民公墓。但是人们还是永久地记住了他,为了表彰他对科 学的作用,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电容的单位。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2:龙永图的用人之长 龙永图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部长。在中国人入世谈判时,龙永 图曾经选过一位秘书。

当这位秘书的人选确定后,全场哗然。因为一般人认为,秘书应该是 勤勤恳恳,讲话很少,做事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的,但龙永图选定的这位秘书, 却是个大大咧咧,从来不会照顾人的人。每次龙永图和他出国,都是龙永图叫他 起床。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龙永图清楚,经常出错。

但为什么龙永图会选他当秘书呢 因为那时是谈判最困难的时候。当时谈判的压力大,龙永图的脾气也 很大,回来以后不说话,大家都不愿自讨没趣来找他。只有那位秘书,每次不敲 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跟龙永图说他今天听到了什么了,还说龙永图甘句话讲得 不一定对等等,他从来不叫龙永图为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 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龙永图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经骂。无论怎 么骂,他五分钟以后又回来了,并笑嘻嘻地说:“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 不太对。” 这位秘书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 他也不敏感,但他是世贸专家,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在龙永图脾 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或难以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这位经骂的秘书对龙永图 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后来,世贸谈判成功以后,龙永图的脾气好多了,这们“稀里糊涂” 的秘书自然也就不符合龙永图日常的工作需要了。于是,龙永图很快把他调离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

关于名人成功的故事3: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1929年夏,钱钟书高中毕业,报考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就在入学考试时,钱钟书拿到数学试卷,一道道数学题看起来像天书一样,他几 乎都不会做,但迫不得已,就硬着头皮做了几道题,也不知对错。

发榜的时候,钱钟书看到自己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华大学的 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他的数学考得这么差,应当说 是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可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满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 看到钱钟书的英文、中文成绩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决定打破常规,破 格录取。

正是罗家伦的这一次破例,成就了学贯中西的一代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