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术教学创新研究|美术教学研究

建筑美术教学创新研究

建筑美术教学创新研究 建筑美术教学创新研究范文 建筑学院是培养优秀建筑师的摇篮,建筑的美必须通过 一大批优秀建筑师充满创造性的思维和卓而不群的审美情 趣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的实现都是与高校建筑美术的教学 密不可分! 一、现状 由于当今的大部分建筑学科都是属于工科范畴,招收的 是没有任何美术基本功的理科生。在思维方式上逻辑思维能 力强,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
课程设 置上,美术基础课学时过少(周学时3学时)、课程过散、 缺乏阶段性;
在教师配置上,多是艺术专业的教师从事美术 基础课的教授,美术教师均有自己喜爱的专业,但是却必须 投入到不受重视、极为基础和分散的建筑美术教学中,大有 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同时由于教师配角、次要、从属地位 也使教师不能全情投入;
艺术专业教师与建筑专业教师缺乏 沟通,造成教师在具体要求上的矛盾,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 困扰。综上所述,造成了美术基础课的鸡肋地位,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二、美术教育在建筑类学科中的基础 作用需要重新确认并得到加强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曾 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的文 化上的追求是什么!”[1]由此可见,建筑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类的遮风避雨、居住的需求, 而且还反映一个城市、国家的审美取向、精神追求、文明程 度。由于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优秀的建 筑不仅注重其实用目的,更为关键的是其造型、结构、体量、 色彩等方面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在这一方面,建筑与绘画、 雕塑等视觉艺术是相通的,都在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艺术不仅是画家、雕塑家的事,也是建筑师们所从事的工作。

在西方美术史中,建筑占有很大比重,是很大的一项,一部 美术史就是一部建筑史。建筑是被公认的艺术,把建筑和艺 术不应被分隔,更不应重“技”而轻“艺”,使建筑沦为缺 乏美感的、单纯的技术工种。

因此在高校的建筑类学科的教学中,艺术教育必须得到 加强。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技”“艺”综合素质,使“技”、 “艺”同步发展。为此首先必须加大艺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中 的比重。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美术基础课在一、二年级开 设,每周3学时、共计45学时、各为两周的建筑风景美术实 习及色彩实习。这种课程比例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理工 科学生来说,是极有限的,同时由于课程的分散性,破坏了 美术基础课学习的一般规律,使学生绝无打下坚实的美术基 础的可能性(除了个别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虽然建筑类学 科的学生在美术基础的要求上不可与艺术类学生同日而语, 然而必要和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是不可或 缺的。也不能因为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出现,而认定手绘的必然消亡。我们始终要明确一点,外部工具仅仅只是辅助而已, 设计的关键不是工具而是人,只有具有过硬的徒手表达能力 的人才能在设计的初始探索阶段,随时快速的作出调整,坚 实的绘画能力不仅有利于设计意图快速直接的表达,也是设 计者自身能力、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正如两军 对垒,在武力军备条件相当的条件下,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 关键在于士兵的体魄和作战能力,人的因素是极重要的。由 于学时较短,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在一年级下 半学期的建筑风景素描包括速写的学习中,由于时间过紧, 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速写的学习,需 要大量的实践训练、牢固的素描基础、高度的概括能力及审 美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学生基础的限 制,一般以临摹为主,然而临摹只能起到了解、熟悉的作用。

在实际写生过程中,若想仅仅通过几周的临摹练习便达到一 定水平,可以说是平地盖高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门课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说是走过场。学生无法在短短数周 的时间内掌握速写表现方法,及取景构图等速写训练中的重 要因素。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能够立于不 败之地,必须加强基础课的力度。同时也只有在学生具备了 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美术课才能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通 过解构与重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俄罗斯建筑专 业的教学体系中,艺术课的学习一直伴随建筑学5年的学习,当然,他们的建筑学院是隶属于美术学院,但是这也给了我 们一个启示,美术课的基础地位,在美术基础课的学习中, 拓展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得到加强,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及敏感 性。根据美术基础课学习的特点,采取集中的、阶段性的学 习、训练,只有连贯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 内得到提高。每周3学时的课程,学生通常会对上一周的学 习内容有所遗忘,教师和学生均要在保持课程的连续性上花 费大量时间精力,这样的课程安排造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浪 费。

三、建立统一的招生机制 实行专业加试的统一招生体制。目前,建筑学科的招生 主要是以学生的文化课为评判标准,有些院校在学生入学前 会进行专业加试,然而多数院校不会。这造成了建筑专业招 生体制的混乱。应确保艺术专业加试在在全国范围内的执行, 形成统一的招生体制,这对于生源品质的提高有极重要的作 用。当然这与招收艺术专业学生应有所不同,可适当降低专 业要求。专业加试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有利于课 堂教学的纵深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建 筑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没有进行艺术加试的学校中, 教师的全部教学工作是围绕着学生基本功的建立和掌握而 展开的,基础课的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在极有限的素描、 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极大的耐心,对学生反复出现的同一问题予以不断的指正,学生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厌 烦情绪。同时此阶段的学生由于没有基本的美术常识,对于 “美”的理解也会有失偏颇。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是 一门具有高度形式感的抽象艺术,建筑本身的美感体现在其 独特的形式感上,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然而这种形式感的获得仅通过基本的绘画训练是无法达到 的,必须通过深入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改变固有的、传统的思 维模式,形成艺术家的眼光。而培养具备艺术家眼光和思维 模式的建筑师对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扩展大美术观 扩展“大美术”的观念。“大美术”观念是由张光宇先 生提出的,“大美术”观的最简赅的把握是:大美术不排斥 “纯艺术”,且往往是从纯艺术的爱好开始,但他的落脚点 却是和人民生活联系最紧密最广泛的社会需要,因而它重视 装饰艺术并涉足实用美术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象的扩大, 也是趣味的升华,其根本着眼点在从“小我”转向“大我”、 从“自娱”转向社会共享。它的灵魂是“发现与创造”,是 在现实生活和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敏锐地捕捉一切优秀艺 术和美的感悟的眼力和足以攻破一切难题的实际能力。[2] 显然,大美术观着眼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为广阔的世界, 是不断变化的观念,然而这却仅仅包含了传统的美术领域, 建筑本身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艺术史就是建筑史,因 此,建筑应该被纳入大美术的范畴。综上所述,对于建筑美术的教育问题,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而且要在实际行动上进 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出崭新的面 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