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 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思维。那么,如何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 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 题。本文就是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开展了 粗浅的探究。
1 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有学者曾说过:“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 合素质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散性思维是 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进行跳跃式的思维,重新组织 给予的材料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应引导学生自己进行 探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 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 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如:有两杯体积相同而质 量分数不同的食盐水,用哪些方法加以区别?请设计实验方 案并加以证明,同学们用了诸如:品尝、侧密度、称质量、 加硝酸银。看溶液产生沉淀快慢和多少,取大小相同的新鲜 萝卜分别放入其中,看那块萝卜先变蔫等等,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是活动的、开放的,在探索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加以综合应用,在探 究中尝乐趣,不仅学会了各种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发展了 思维能力。再如在讲授《铁的化合物》时,探究正二价的铁 与正三价的铁相互转化,笔者设计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1.FeCl2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再加入几滴新制氯水? 2.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再加入几滴稀硝酸?FeCl3溶 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混合后,再滴入几滴KSCN?4.KI溶 液(足量)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充分混合后,溶液分成三 份,一份作对比,一份滴入几滴KSCN,一份滴入几滴淀粉溶 液?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中,学生能很好地合作。一位学 生在操作,一位学生在记录,一位学生操作不当时,一位学 生来纠正,有的小组未观察到正确现象时,有的小组来帮助 寻找原因,思维气氛浓郁。在课堂巩固时,笔者设计“用最 多的方法检验Fe2+的溶液和Fe3+的溶液”,营造了开放性的 课堂,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又说直接观色;
有说用KSCN 溶液;
有说用铜片后观色;
有说用淀粉KI试纸;
还有说利用 沉淀反应与OH-作用等等,很好地归纳了所学知识,激发了 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还留下悬念:还有其他方法吗?什么 方法最好呢?我们可以到实验室亲自尝试。因此,新课程的 教学方式应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不仅仅是要获得,更要 注重过程的体验,追求在活动过程中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应体现学生科学思维过程,能更好的培养学 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 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应体现一定的递进性。在新课程理念下利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科 学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 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3 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学生的 求异思维能力。因此,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改变课程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 能的养成不仅仅是要获得,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追求在活 动过程中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而开放型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 思维创新和探索的空间,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出较好 的开放型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就容易被调动起来,就 容易产生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与扩散的思维活动。
我在讲述离子的共存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题型,如若溶液中 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4mol/L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 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我精心设疑,课堂教学设计出较好的上述开放型问题, 通过适度的点拨,离子的共存问题有时涉及到水的电离的知 识,抓住水的电离的实质,掌握酸碱都能抑制水的电离,从而确定原溶液的酸碱性。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不仅能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地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 和定势,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新课标指出,化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化学知识。问题设计要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问题要 真切感人,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步入思维振奋状态。如Na2S2O3这 种物质在最近几年高考和模拟试题中是“常客”,而同学们 对Na2S2O3这种物质很陌生,其实我们能在中学化学课本中 发现他的踪迹,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外界条件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根据Na2S2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沉淀的先后, 来讨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 应滴定法时,Na2S2O3能与I2发生反应,为了使同学们熟练 掌握反应发生的原理,我做了趣味性实验,“可口可乐”变 成“雪碧”:取可口可乐空瓶一个,倒入四分之三的蒸馏水。
在烧杯中加入50毫升酒精,并加入适量的I2,搅拌、摇匀得 深褐色碘酒溶液,注入可乐瓶中,这样一瓶“可口可乐”就 制好了。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Na2S2O3倒入可乐瓶中,盖上 瓶盖,用力一摇,深褐色的“可口可乐”变成了无色透明的 “雪碧”。其反应原理:I2+2 Na2S2O3=2NaI+Na2S4O6反应。设计趣味性问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趣味内容,使其服务于教 学内容,要既有活跃的思维,又有冷静的思考,以帮助学生 理解化学知识。
中学化学内容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也多 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努力探讨新的教 学方法,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科 学课堂教学的情感性、探究性、主体性,力求去激活学生的 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让思维这朵奇葩 开的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赵玉泉.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 学新课程教学,2007(9) [2] 陈世华.试论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化学教学, 200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