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矛盾及一般规律探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矛盾及一般规律探究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推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大学生的基本特 点,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矛盾和 一般规律,以这些内容为指导,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摘 要:
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矛盾;
规律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命题以来,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针对对象的复杂性、差异性,对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矛盾和规律进行的微观研究还相 当薄弱。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 的基本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推进大众 化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才能釐清诸多环节的关系, 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一、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 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组成系统与过程的 基本单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矛盾运动。
1、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过程中的教育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 反复运行的过程,教育者作为理论的信息传导者,是大学生 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过程的引导者,担负着组织、策划、 指导、评价等重要任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保证方向、 把握时机、消除障碍、人格感染等作用。教育着自身的政治 素质、理论素质、人格素质以及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和效果。
2、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主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中的具体教育对象,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 大学生既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受其他方面的制 约,具有受动性。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最关键 的要素,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刻 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首先,大学生 的成长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进行引导,同时,这一 年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与认同容易受情绪影响,会有 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起伏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 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重要要素,体现了社会对教 育对象的要求和期望。“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 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 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 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 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内容,侧重于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 各要素之间联系和转化所需的物质条件和活动形式,主要包 括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载体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 程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 是实现诸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调运作的重要桥梁与中介。
二、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2] 矛盾是过程得以发生和运行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 程不断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是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对立统一、相 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和大学生积极 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者主体作用是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的条件,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教育者主体作用发挥 的目的。两者相互依存,彼此不能替代。另一方面,教育者 和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和区别,这就导致了双方 在教育过程中矛盾的产生。教育者的理论素养、人格魅力的 差异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与认知、 接受水平,这一矛盾会推动双主体不断进行自身理论知识与 道德品格的调整。
2、接受主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之间的矛盾 接受主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指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要求 之间存在的不适应的方面。马克思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着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导向一元化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矛 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化与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 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大学生现实需要 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过程中,不同的需要诉求、不同的理论认识水平,以及对马 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情感体验都会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认知和接受的效果。也正是这一系列矛盾的存在,推动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与大学生的需要相 结合,逐步实现对大学生原有理论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和 发展。3、接受主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之间的矛盾 接受主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之间的矛盾是指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之 间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是连 接大学生与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桥梁和中介。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与大学生、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内 容具有内在同一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马克思大众化过 程中,存在着诸如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与大学生自主接受方 式的矛盾,教育手段单一化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矛盾,教 育载体的传统化与大学生学习途径时代化的矛盾等问题。教 育媒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者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影 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兴趣、认知、理解和接受 水平。
三、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必然趋势。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诸要 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及此过程运动变化 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
1、大学生内在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 大学生内在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即在推进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的需要诉求是其能否接受认 同理论内容、及其接受层次的内在依据和原动力。马克思主义能否被大学生接受与认同,根本上依赖于理论能否满足大 学生的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 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的内容不是简单接受的过程,他会根据自己的需要 和由需要发展起的愿望、意向、动机、价值观等对理论内容 予以选择。需要的差异会影响接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关心和接受程度,需要的满足方式也会影响接受理论教育的 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当关注大学生的 精神诉求需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与他们的内在需 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满 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个人需要的统一,促使其有效地接受理论 教育。
2、大学生与教育者双向互动规律 大学生与教育者双向互动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 程是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共同参与、发挥不同层次的主体作 用,相互作用、影响互动的过程。“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 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4]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中,无论是接受教育信息、内化、外化或反馈检验阶段,都 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大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使双方的 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将施教过程与接受过程有 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缩短双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送过程,提高 信息的转化效率,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过程,教育者作为理论的信息传导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要对理论内容进行选择获取、整 合内化、外化践行和反馈调节,使之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思 想政治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这一过程往往不是教育者教育、教育对象接受的机械叠加, 而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作为 接受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大 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与对话的关系。
3、大学生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大学生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一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过程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与吸收转化的活 动既是个体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 受其他方面的制约,具有受动性,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主的教育, 必须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条件才能顺利进行。大学生对 教育内容和教育信息具有自主选择性,同时,大学生也具有 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并 不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环 境,必然要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过程中,大学生的受动性主要表现为其对环境的依赖性、对 教育者的被动性和受自身制约的受制性。
4、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 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中,大学生思想理论和信仰由知向行的转化,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的内化外化过程。认识和行为的形成是内化与外化辩 证统一、迂回曲折发展的过程。内化是大学生将教育过程中 传授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形成用 以指导自己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外化是大学生将自 身内化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行为,并养 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与外化在此过程中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过程,是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发展的。因此,大学生接受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逐步转化为精神动力和实践行动,必然 会经历一个循环往复、曲折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主编:《马克思列 宁主义基本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年版, 第1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19 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12页。
[4] 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M],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