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相融 优化学习活动
学练相融 优化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是语用活动的支 架、语文实践的途径,练习的结果不是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从 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尝试,使学与练有机融合,充分 发挥学习活动的助学作用。
一、练的广度应囊括学的主体,涵盖整体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实践的主体,教师不 能厚此薄彼,让个别学生唱主角,众多学生作陪衬。教师应 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使“练的 广度”涵盖“学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得 到发展。
2.从单一走向多元。虽然学生处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当中, 但他们的学力水平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差甚远。因此, 学习活动的设计应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 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单一走向多元。如笔 者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课时,在研 读第3~13自然段梳理“发现过程”时,学习活动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我的发 现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学 习空间,有助于学生多元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 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梳理,既可以用箭头推进式,也可以用单 列表格呈现,还可以画简单的示意图来展示“我的发现过程”。
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开展判断、评价、改进、 提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充分的展示交流中使学习活动不 断趋于深入。
二、练的过程应符合学的规律,螺旋上升 语言文字是一种交际工具,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自身的 科学规律。因此,课堂上学生练习的过程应符合语文学习的 规律,以便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1.围绕目标,一课一练。一篇课文,或许有多个教学取 向,但教师应围绕核心目标设计“一站式”学习活动,引领 学生在指向一致、聚焦核心的课堂练习中,一以贯之,最终 达成学习目标,实现“一课一得”。如b教师教学《司马迁 发愤写〈史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是这 样设计学习活动的:(1)梳理内容,感知故事的“完整性”。
①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的哪几件事?在学习单上列小标题。
②展示反馈,讨论交流。③课文的题目是发愤写《史记》,为什么还要写读书游历、研读整理这两件事?④小结:这就 是历史人物故事的写法特点,应完整地呈现人物一生的真实 写照。(2)聚焦重点,感知故事的“典型性”。①关于司 马迁的阅读材料有很多,如《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少年 立志的励志故事》《司马迁紧枕励志的故事》等等(随机展 示,浏览),但是无论是哪一份材料都会不约而同地写“司 马迁写史记”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②默读课文第3、4自 然段,想一想写《史记》这件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随机批注。③小组交流展示,随机拓展《报任安书》 相关资料。④小结:发愤写《史记》这件事情,最能体现人 物的特点。在写历史人物时,我们往往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 体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写历史人物故事的另一个特点,选 材典型。
b教师的教学设计,围绕“感受历史人物故事的一般写 法”这个目标,先后安排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感知“故事 的完整性”;
第二板块感知“故事的典型性”。在第二板块, 教师先拓展相关资料,引发思维冲突,而后引领学生关注课 文第3、4自然段,找到印象深刻的地方批注并加以讨论,明 白“司马迁写《史记》”这件事情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人物的 特点,因此每一份关于司马迁的阅读材料都会写到这件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小结选材的典型性,与前一板块的学 习形成一个整体,一气呵成,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整体概念。
笔者以“揣摩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为核心目标串起整节课的教学,从“整体感知”时的“初识 写法”,到“重点研读”时的“揣摩写法”,顺势延续到“拓 展资料,迁移仿写”,使学生经历了“感知——深化——运 用”的学习过程,层次分明,逐层推进,符合语言学习的规 律。
三、练的习得应丰富学的意蕴,回归本真 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纯追求练习的结果, 更在于凭借学习活动发展思维、习得方法,丰富学习的意蕴, 回归学习的本真面目。
c教师将“表格的填写”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和达成目 标的途径,旨在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把握说明的要点,梳 理文章的脉络。先学后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努力 下,与同伴合作分享,完成学习活动,在思维训练与不断的 纠错过程中,获取方法,提高能力,经历真实的学习之旅。
并通过“自主设计”这一个性化活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 由发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d教师以学生已学的一组课文为依托,复习了写景文梳 理框架结构的常用方法,而后立足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 生自主梳理《趵突泉》一文的内容框架,在对比展示中进一 步深化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梳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这一环 节的练习中,不仅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框架,更重要的是对写 景类课文的梳理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归类整理,形成知识 模块,易于日后整体输出,指导自主阅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