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差异性的实证探讨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差异性的实证探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 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属少数民 族边疆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多民族的特点,本文 就该地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 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该 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 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 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 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 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 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 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 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 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 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 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 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
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 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 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 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 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
对课后辅导 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 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 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 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 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 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 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 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 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 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 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 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 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 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 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 (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 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 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
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 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 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 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 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 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 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 (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 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 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 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 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 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 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 验(即ANOVA检验),并以P<0.05为标准。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 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0.05)在性别 方面差异显著,根据均值比较,女教师(均值为4.32)在通 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方面较 男教师(均值为3.92)更多一些。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 差异。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 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 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 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0.05)在年龄方 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比较,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 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行 为越来越少,20—30岁教师的均值为4.46,31—40岁教师的 均值为4.17,41—50岁教师的均值为4.00,51岁及以上教师 的均值为3.36。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 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 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 (sig.=0.01<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 (sig.=0.00<0.05)。根据均值比较,在教师常通过Internet 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这一方面,从高到低 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4.21)、专科(均值为4.04)、 研究生(均值为3.43)。在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 行辅导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专科(均值为3.23)、 本科(均值为3.17)、研究生(均值为2.00)。在常指导学 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从高 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3.37)、专科(均值为3.34)、 研究生(均值为1.93)。从整个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本科和 专科教师差异不大,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 行教学方面稍差一些。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 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 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 (sig.=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 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根据均值显示, 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 4.20)、小于等于5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93)、11—20 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84)、大于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63)。经进一步分析,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 导下的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教龄较短的新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学校或在培训 中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较老教师相比在教学中应用信 息技术创设情境更多。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 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
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 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 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 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 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 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 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 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 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 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
同时,信息技术在 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 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 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 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 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 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 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 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 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 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 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 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 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 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 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 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 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 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 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 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 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 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 方面基本持平;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 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而在 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 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 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 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 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 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 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 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 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 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 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0.05)、问题六 (sig.=0.02<0.05)、问题七(sig.=0.00<0.05)、问题八 (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存在显著 差异,在问题二(sig.=0.05=0.05)处于临界值。即教师在 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为 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 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常使用信息 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 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均值 判断,在这几个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区/县重点学校、 一般校和市重点学校。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由于影响信息 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因素不单单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问题,最 重要的还要衡量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而重点 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较好,利用新型教学媒体和改变教 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冲击,故使得在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反而受制。而一般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较差,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 此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 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 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 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 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 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 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
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 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 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内蒙古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现 状分析——以呼伦贝尔市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1 (1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