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弄垮了五家企划部?】

我怎样弄垮了五家企划部?

在做专职咨询顾问以前,我先后在五家企业打了10年工。每次的岗位名义上不同,分别是企划部经理、总办企划助理、市场总监等,但实际上都以“企划部负责人”为主要角色。这五家中型企业(集团),我加盟以前可以说都没有企划部(或者只有广告宣传物资制作等单项功能);组建企划部后,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高速增长;但集团公司上下一致承认企划部的伟大建树的同时,又异口同声地要求撤掉企划部。那么多的企业对企划部是又“爱”又“烦”,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企业内部有没有必要设立企划部?企业内部的企划工作,在内(内部企划部)外(外部咨询公司、广告公司)之间如何分配?企业内部的企划工作人员(或企划部)应该怎样定位?等等…改行做咨询顾问后的经历,进一步刺激了我的“反思”。为客户服务时,总要完善客户企业组织的企划功能,帮助部分客户建立了小型企划部,部分客户培养了“品牌推广专员”、“企划专员”(实际上是“一人企划部”),虽然人少、能力有限,但有外部的顾问支撑,倒也运作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企业上下赞誉多了、指责少了、企划思想贯彻得顺利了。为什么我们亲手做的企划是屡做屡败、遥控地做却频频得手呢?我想,每个想用好企划功能的企业,每个想发挥所长、实现自我价值的企划人,都该同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我的企划部都干了些什么?我先后供职的5个企业,都是年销售额5000万以上、3亿以下的中型企业;我先后负责的5个企划部,从总经理、营销副总到分公司经理、业务员,无不认可企划对销售的巨大意义。综合起来看,我干了如下“好事”:1、系统推广、实施差异化营销。我想,大凡重视企划的企业,都是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企业:规模上属于中小型企业,所能运用的原料资源、政策资源、人力资源等都较为有限,规模小,原料成本高、生产成本高、控制成本高、管理成本高,无力在主流市场同竞争者作正面竞争,无法做到“总成本领先”,却眼光远大,胸怀大志,决心挑战几十倍、几百倍于己的竞争者。企业所想做的,都是“以己之长、击人之短,”都是“打造相对竞争优势”、“差异化营销”。中国市场变数多,强者弱处不禁打,以“差异化营销”打击貌似强大的对手往往成功,中小企业难免不动王者之心。“差异化营销”似乎必然走向“企划枢纽”。因为,差异化的“产品”不再单是技术部门的“发明”,而是立足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立足于企业个别优势的“企划思路”(甚至是纯粹的“概念”);差异化的服务也更多地以企划部制定的CI中的BI、VI为基础;就连铺货,也不再是销售部的数据化管理,而更多体现的是企划思想;最终所要达成的“品牌形象差异化”,更是每一步都要以企划为枢纽。不少贯彻差异化营销的企业,干脆成立企划中心,由企划中心负责、生产总监、分公司经理等的任命、考评,整合从技术到终端的全程。2、培训。向业务队伍灌输“品牌传播、品牌维护”的知识,训练“怎样传播差异化概念”的技能,等等。3、规范广告投入。广告的投入不再被“媒体掮客公司”、“会展掮客公司”、拉赞助者等牵着鼻子走。企业的广告投入,依据企业在不同细分市场的推广策略、竞争策略、价格策略、利润目标(或销量目标或企业实体形象提升目标等),依据目标客户的采购规律,制订广告的分产品投入计划、分时间段投入计划,制订广告传播推广的目的整合计划、手段整合(含广告表现整合)计划、节奏整合计划等,从而使企业的投入分清轻重缓急,互相呼应、井然有序、可测可评,广告公司、媒体等“万物皆备于我”,为我所用而不为所制约。4、相应的业务流程再造。为做好“差异化营销”,业务队伍的考评内容不能再限于销售额、利润额;一些他们并不熟悉的内容,如“顾客流失率是否超标”、“产品生命周期市场表现信息收集”等内容,都纳入了考核。同时,分公司经理、营销副总等管理人员,其“裁判员”的角色被淡化,其“教练”的责任、功能被强化——运动员进不了球,下课的很可能是教练;“从下级了解上级”的方法被细化,“内部营销”、“内部服务价值链”从学术著作中走到了企业的具体的考评体系中。二、我的企划部都招谁惹谁了?企划部的工作,对即期销量的帮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5个企划部,影响销量最小的是40,最大的达11倍;对企业中长期销量的贡献,也是可以预期的。但是,企划部的工作,却招惹了许多人。1、破坏了企业原有的“影响力差序结构”。中国国内没有职业经理人的信用的信息,法制环境不完善,职业经理人若有不轨行为,企业无力与之对簿公堂;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维持完整的监控体系;……所以,中国中型企业的决策层,都以老板为中心、以三缘(亲缘、地缘、友缘)为核心,对外招聘的都是“打工仔”,即使如管理会计、培训师、工程师等也是“外人”。决策层成员职务可能不高,但他(她)对老板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位高权轻的打工仔,并从影响力中获得好处。举例而言,办公室主任往往是三缘成员,营销总监则

可以从外面招聘;表面上营销总监职位仅次于总经理,但是,营销总监不管公章,人权、财权都由办公室主任管控着。营销总监能发挥的,仅是他在管理、在营销上的“技术专长”。这是中国中小型企业的普遍现象。企划人却不再是“听命于‘三缘’的普通专业人员”。他的职责是“匹配企业内外资源”,调节所有人与人、人与利的位置;他的加盟,一定是以企业进入发展平台、老板“渴盼现代营销知识、对‘三缘’一定程度不满”等为前提的;他加盟企业之后,他对老板的影响力,必须在“三缘”组织的多数人之上。因此,企划人从加盟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就“得罪”了“三缘”,就把自身存在的基础建立在了老板一个人身上:老板顶不住“三缘”的压力之日,就是企划人撤退之时。2、好多人“利益受损”。中型企业“暗箱”很多,有些暗箱老板不知道,有些则是老板故意用来奖励“有功之臣”的。以企划为枢纽的“业务流程再造”,“下线评议上线、下级评判上级”,相当地压缩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少人既得利益受损。3、老板“失落感”可能滋生。中国中小型企业以“创业者威望”、“老板人格魅力”、“领导魅力”为基石,企业不仅是企业,还是老板的娱乐工具、报恩工具、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实验自己理念的工具…….企划人把决策权交给了“制度”,企业只做企业该做的事,不再扮演家庭等角色。老板始而感到轻松愉快,继而就会感到大权旁落、个人魅力的作用下降。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个老板都能做到的。老板个人心智模式的天然局限,将决定企业内部企划人能走多远。4、企划人自身的缺陷。作为“打工仔”,尤其是作为以“三缘”为特征的华人企业中“外来”的打工仔,“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是所有人很正常的努力方向。企划人自然也不能免俗。企业内部的企划人,出于本能的“不可替代性”反应,往往在技术上藏一手,对“三缘”成员更是防范有加;更有甚者,在对外合作中,外面“朋友”的利益第一、企业利益第二,不守职业道德。三、“客户”的企划部为什么运作成功?我改行做专业咨询顾问后,先后服务了七个客户。新建立的7个企划部(或指定负责企划的个人)全都运作正常。究其原因好下:1、企划部经理(或企划人员)本身就是“三缘”成员,有的是董事兼执行总经理,有的是老板的至亲。老板把“配合顾问工作”当成一个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机会,“奖”给了“三缘”集团中的忠诚、能干、有发展前途者。由他(她)们向顾问们学一身本事,再回头服务于企业,工作中的阻力之小可想而知。2、顾问们尽心尽力。顾问们不再需要“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反而需要客户的人才茁壮成长,一方面“拿人钱财、为人效命”,要对得起客户的报酬;另一方面尽心打造客户的市场竞争能力,为自己建立新“个案”;三方面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这里,企划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彻底理顺了。3、皆大欢喜。老板没有了失落感,出身“三缘”、分管营销的副总不再耽心位置被新来者取代,财务部经理不再怀疑企划人吃回扣……四、反思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1、专业人员,如企划师、会计师(管理会计、投资顾问等)、工艺师等,应该同企业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一旦“结婚”,可能待遇下降,可能处处遭忌、遭防备;只保持“朋友关系”,以智力换金钱,钱货两讫,似乎机制更顺;2、企业,有没有必要养那么多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个人能力往往超过“三缘”成员(否则就没有雇佣价值了),总让能人被不太能干的人领导,能人不服;专业人员往往比“三缘”更在乎待遇,要价较高,外来下级的薪水比我还高,“三缘”也不服,最后是老板难当,两头顶着压力、两头不是人。3、雇佣稳定的“外脑”辅以自己信得过的配合外脑工作的“自己人”,这一模式可不可以推广?企业自己的“企划部”(企划人),只负责组织企业各部门配合外脑做方案,帮助企业各部门理解、消化方案,帮助老板贯彻执行,多动腿、多动嘴、少动脑,这样的定位是否能满足中小型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差异化营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