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劳动游戏及教育意义分析]幼儿劳动的意义

幼儿的劳动游戏及教育意义分析

幼儿的劳动游戏及教育意义分析 游戏不是儿童专有的,青年人也爱游戏,甚至可以说游 戏兴趣伴人一生。但游戏兴趣最浓、玩的花样最多、玩的时 间最长的,还是儿童。所以有人说,“儿童真可以说是游戏 的化身、游戏的精灵、游戏的天才!游戏是儿童自由生命之 依靠,儿童本真存在的确证。”[1]不过,对于幼儿的游戏 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消闲的“玩耍”活动。事实上,“对 于儿童,特别是年幼儿童,游戏就是一种‘工作’,就是一 种生活的必需经历或经验。”[2]“工作”也就是劳动,所 以,幼儿的角色游戏也是一种劳动游戏,儿童在劳动游戏中 可以探索神奇社会,可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一、幼儿劳动游戏的产生及其游戏特征 爱游戏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心理体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过“: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 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 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 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3]爱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过,游戏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变 化的。初期的婴儿只会玩,而进入婴儿后期游戏出现;
到幼 儿初期,其角色游戏的产生因素出现,其后幼儿的游戏便以 角色游戏为主了。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扮演成人 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可以满足自己与成人共同生活的意愿,同时,这种 游戏还用特殊的形式再现了成人的相互关系和劳动。所以, 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劳动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有这样一 则观察记录:2岁的伊里娜看到成人怎样在锅里煮粥,就拿 一个糖瓷杯子放在椅子上,并且在空杯子里用茶勺搅动,更 准确点说,是用勺子敲杯底,把勺子抬起又放下。然后用勺 子敲杯子边,就象成人为抖下勺子上的粥粒所做的那样。[4] 伊里娜究竟是在干什么?在煮粥!你如果否定她在煮粥, 她会满不高兴。事实上,幼儿尤其是早期幼儿大多是通过游 戏来劳动的。年幼儿童从小就爱劳动。这与孩子的心理发展 有关。在早期幼儿的心中,家中的行为都是劳动(事实上家 长也都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如“妈妈要去干活,你一个人呆 在这儿别哭”等)。因为早期幼儿已经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 广泛的兴趣,他们不仅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要弄清究竟,而 且对大人的行为感到稀奇,如爸爸妈妈忙乎一阵,就捧来热 腾腾的饭菜,孩子是多么想亲自试一试啊。孩子对这些劳动 充满了期望,因而就私下劳动一番―――当然是游戏的形式。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行为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进入 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扮演成人角色的游戏也逐渐增多。

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孩子玩娃娃家游戏时,自己当“妈妈”, 让玩具大熊猫给自己当儿子,还给它起个名字叫“咪咪”。

他一会儿给“咪咪”喂饭,让它看电视,哄“咪咪”睡觉, 一会儿又说它“病了”,给它“打针”“、吃药”,还把它拥在自己脸前反复亲吻,亲昵地对它说着什么。当我们走近 时,这个“妈妈”就把食指放在嘴上“嘘―――”“:我的 孩子要睡觉了,请小声点,不要吵醒他。”显然,孩子在过 “成人瘾”,它是由孩子的意识发展而产生的。幼儿到了3 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行为能力的逐步增 强,脱离了襁褓,会用自己的腿走路了,会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思想了,孩子渐渐觉得自己长大了,进入社会的欲望与日 俱增。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千方百计过一些“成人瘾”, 如在游戏中当一回“爸爸”“、妈妈”,或做一次“医生” “、孙悟空”等。

当然,游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早期幼儿对劳动的模 拟,还只是一种假想。他们不能模拟真实的劳动内容,而是 劳动的外表动作。如孩子学着大人喂宝宝,他不知道喂孩子 的真实意义。对一个布娃娃,他只给“她”吃一口,接着就 把“她”躺倒睡觉,说“她”吃好了,甚至还用手拍拍“她” 的胸口。孩子的这种“劳动”,实际上只是成人动作的一种 模仿。在孩子看来,在完成了成人某一劳动的有关动作以后, 劳动就算完成了,如哄娃娃睡觉,在经过一阵“躺倒”“、 盖被”、“拍胸”之后,孩子马上又把“她”抱起来,因为 该“起床”了。可见,早期幼儿只会演示性地摆弄物体,至 于内容他们是毫不在乎的。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岁的 佳佳正在“认真”地看画儿书,大人问她“:佳佳,你在干 什么?”佳佳“严肃”地说“:我在看书。”事实上孩子只是在模仿看书,因为画儿书是倒着的,但孩子看得很高兴, 说书中的大灰狼正在“咴咴”地叫呢。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 动作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关系,早期幼儿懂得的社会知 识极其有限。他们对世界的兴趣,本身就是由表面现象的刺 激引起的。例如,他们看到驾驶员坐在驾驶室,手握方向盘, 汽车就跑起来,觉得新奇,因而用板凳当作汽车,自己往前 一坐就开车。至于为什么驾驶员坐到驾驶室汽车会跑,怎样 才能好开车,他是不管的。加之,早期幼儿还处于直觉思维、 动作思维阶段,形象思维初步发展,抽象思维还很朦胧,所 以孩子的劳动只能靠一些表面的动作模仿来进行。不过,尽 管幼儿的劳动只是一种动作的模仿,但它为我们从小对幼儿 进行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劳动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扮演是不稳定的,这 集中表现在幼儿扮演的角色类型上。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 幼儿可能一会儿要当“爸爸”,一会儿又要当“老爷爷”, 角色替换、转换较为频繁。因为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受情 绪支配,他们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极其微弱,同时由于幼 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人的提示或 自己内心的一时联想、幻想、感情冲动等,随即就会转换成 另一种角色。同时,幼儿扮演的角色具有浑沌性。简单地说, 他们所扮演的成人是“像也不像”。所谓“像”,就是幼儿 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表演”成人的一般性行为动作,但由于 心理、能力及技巧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缺陷,孩子的模仿和扮演都具有表面性、简单性和幼稚性,缺乏对 扮演角色的理解,所以这种扮演只是一种模糊的扮演。

二、劳动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席勒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不只是孩子的本 性,它更是人的一种本性,是可以从人性的高度上来加以把 握的。”[1]孩子对社会的学习正是从这种劳动性的游戏开 始的,幼儿劳动游戏有利于加速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幼 儿良好人格的发展。

(一)劳动游戏为促进幼儿心智、个性及品质发展创造 条件。“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5]劳动游戏可 以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从动手来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 发育。研究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也有人说“:手是脑 的老师。”一个人不能单纯依靠读书来发展智力和丰富自己 的知识。实验证明,人的手和脑的联系非常密切,大脑里有 一些特殊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 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有人 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和思维活 动联系着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 的动作越复杂,对发展人们的思维越能起到积极作用。游戏 中的动手训练使大脑得到锻炼,智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从动 脑来说,有利于孩子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的提高,或者说, 让幼儿多一些劳动游戏,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说,在劳动角色游戏中,既有角色假想(以人代人),像孩 子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就是。

也有的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如用棍子代表匙子,用纸 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 等。还有的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这种假想常 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 例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 烧了,送医院吧。”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就 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孩子的上述假想伴随着孩子的创造, 这对培养孩子创造型人格大有好处。

(二)劳动游戏可以为孩子劳动精神的养成奠定基础。

孩子通过游戏可以再现成人的劳动行为,所以早期幼儿的游 戏大多是“社会性活动”的模拟,是孩子对劳动的一种投入。

马克思说“: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即勤劳 (industrie),是从自己本身异化出去的活动。”[6]所以 孩子劳动游戏,实际上也是孩子劳动的开始。而这种“劳动” 拓展开去,就会发展成一种劳动精神。幼儿在劳动游戏活动 中,不仅能够依照大人的行为去进行现实的模仿,而且能够 主动地用某些角色规则、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动。例如,孩 子在扮演“爸爸”或“妈妈”时,知道关心、爱护“孩子”, 自己爱吃的饼干也要先喂一喂布娃娃。在扮演医生的时候, 会知道医生的职能―――替病人看病,所以在游戏中常将胶布贴在被损害的玩具上。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已经进入了“社 会化”阶段,他们已经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角色行为规 则,来进行一些较为“标准”的游戏活动。由此可见,幼儿 的劳动游戏既是孩子社会化程度的一种显示,也是孩子加速 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幼儿的角色假扮也给家长们 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教育线索,这就是巧妙地利用幼儿的劳动 游戏去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三)劳动游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游戏是 虚构与真实的一种巧妙构架。“儿童自由参加游戏以及娱乐、 休闲、艺术等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儿童文化的表达和自主的 创造,并借此而成为人类整体文化中的有机组成,而且还是 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未来象征意义的组成。”[2]由于儿童游 戏具有自由性,他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嵌入游戏之中而“超越 了日常经验的束缚,甚至有意颠倒了日常经验”。[1]席勒 把这种基于想象的游戏称为“审美的游戏”,并进一步指出 “:等到想象力使用一种自由形式的时候,物质性的游戏就 最终飞跃到审美游戏了”,因为“它使想象力的任意活动服 从于它的永恒不变的一体化,把它的自主性加进可变的事物 之中,把它的无限性加进感性事物之中”,[7]从而使孩子 得到一种自由的美的享受。总之,孩子的劳动游戏对于孩子 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幼 儿的劳动游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三、利用劳动游戏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也有个教育时机 问题。孩子进行劳动游戏活动时,就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的好时期,如果我们掌握了幼儿的劳动游戏特点,巧妙地把 孩子的劳动游戏与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可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要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给孩子更多认识劳动者的机会。幼儿的劳动游戏 多与其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有关。生活领域越大,生活经验 越丰富,劳动游戏的水平就越高,所以要开阔孩子的视野, 尽量增加孩子接触社会特别是接触劳动者的机会。比如一个 纺织工人到家来作客,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叔叔或阿姨的工 作,并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上漂亮的衣服就是叔叔、阿姨们辛 勤劳动的结果;
家里来了种田的客人,就要让孩子知道大米 的来源,这样可以启发孩子认识一般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 而对劳动者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多 让孩子接触普通劳动者,有时间还可让孩子去参观工人叔叔、 农民伯伯的劳动情景,让孩子熟悉一些生产劳动过程,这样 既可以让孩子更好认识劳动的意义,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从 事劳动游戏活动。

第二,搞好劳动游戏与实际劳动的结合。例如,要孩子 扫地,就可以让孩子以游戏形式出现。有个老师设计了《捕 鱼》游戏,让几个幼儿各拿一把扫帚,横着排成一行,一齐 向前扫,嘴里还不断地念着:不让一条小鱼(纸屑、脏物)漏网。在家里,家长也可设计这样的游戏,如让孩子《赶鬼 子》,把“鬼子”赶到一处,送到垃圾堆。这样孩子既能体 验到游戏的快乐,也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逐渐对劳动就会 产生兴趣。当然,这需要成人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 把孩子能做的家务事分出些让孩子去做,如帮助父母洗手帕、 袜子、毛巾、扫地和买些小商品等。

第三,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热爱劳动的心理氛围。模仿父 母是孩子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模仿和扮演,孩子 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的成人品质和行为规则。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在对待劳动上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 响孩子对劳动的看法。孩子的劳动游戏虽然具有独立性,但 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父母评价的影响。事实上,孩子会自觉 不自觉地按父母的评价来调节自己的劳动游戏和实际劳动 行为。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父母要做到两点:
一是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较高的认识,不鄙视普通劳动 者;
二是父母本身要勤劳,在家务劳动上父母之间不能相互 推诿。

第四,要注意对孩子劳动方法上的指导。这种指导既包 括劳动游戏的指导,也包括实际劳动的指导。从实际劳动来 说,幼儿由于知识、经验、体力、能力的限制,许多活儿还 不会做、做不了。为此,父母要在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的同时, 给予劳动方法的指导。例如,有的活父母可以先做示范,然 后再让孩子去做;
有些活可以让孩子边做边学,家长做适当提示,要注意什么、防止什么等。从劳动游戏来说,由于孩 子还不能完全理解社会角色,尤其是角色规则,他们的认识 还只是局限在某一方面或某一表面现象上。例如,孩子扮演 公共汽车司机只知模仿司机开车的动作,并不了解司机开车 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所以成人对孩子应注意用正确的角色 规范来引导孩子的角色扮演。例如,孩子“开车”,该吃饭 了,他还不“下班”,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的车已经 到站了,车子到站就该停下来。”如果孩子停了一会儿又要 “开车”,这时你可以再告诉孩子“:开车是要遵守时间的, 你这辆车要到明天才能再开,一天只能开一趟,否则就不是 一个好司机了。”孩子掌握了这些规则以后,就会立即停“车” 就餐了。此外,要对孩子及时进行适度的行为激励,对孩子 的劳动进行适当的帮助。

让孩子劳动,其目的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做一点事, 真正用意在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责任心、独立性、自尊 心、自信心等。孩子年纪小、动手能力差,父母不能象对待 大人那样要求孩子把事情做得多么好,只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就行。为了使孩子保持劳动热情,让孩子产生自我肯定的心 理体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孩子 获得成功,免得孩子劳动失败次数多了,感到自己没本事, 产生自我否定,从而厌恶劳动。当孩子获得某些成功,或做 了比较正确的劳动游戏,可及时给予一些表扬或奖励。例如, 对孩子投去赞许的微笑,或是亲热的拥抱,或是夸他一声“你真能干”,从而激发起孩子更大的劳动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