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共5篇):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现代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共5篇)

现代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共5篇) 第1篇:试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及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它更关心心理的社会建构, 注重社会的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其分析的焦点处在社会水平上,且后现 代心理学关注理论对观察的指导意义”。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客观实 证的方法所得到的知识僵硬而且远离人们的实际生活,不能完全揭示真理和规律。

它的主流范式的基础性前提是科学中心论的实证主义,它重视科学与知识的客观 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真理、逼近真理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实证的方 法最终能够揭示真理和规律。长期以来,现代主义的这种理性科学观点支配和垄 断了整个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的学科共同研究纲领中,“自然主义”与“科学主义” 的实证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不可动摇.这一点成为 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与解构的首要标靶。

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 追随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心理学针对现代心理学的传统范式 进行反思与解构,它对心理学长期以来囿于方法的追求和琐碎的实验分析,紧紧 步自然科学的后尘,超然于社会文化视野之外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抨 击。

受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影响,长久以来, 心理学也分离为“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杜科”取向,且这两种取向一直处于激烈 的对立之中。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持怀疑态度,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现象物化和非人化 的实证研究方式不以为然。这种冲突和分歧构成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独特风景,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理 问题,历经百年发展的心理学无法有效地解决,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信任危机。

同后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心理学比较宽泛,难以精确地把握和描述, 它包含许多形式的理论流派,这些不同的后现代心理学流派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对 立与冲突,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即它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 现代心理学,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个体主义。它旨在消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与理论体系,建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和理论主张,使之更好 地探索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

二、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取向 应该说,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实践取向,表现为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

后现代心理学家们对现代心理学固守实证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囿于实验室和书房 而远离社会、远离现实生活的做派给予无情的解构和批判,呼吁心理学研究应该 拓宽视野、直面人生,投身现实生活,贴近社会文化,顺应时代潮流。

(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有心理学内部发展规律的规定因素, 而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来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文化生活实践的呼 唤,是现实的要求。

“从心理学发展本身的情况看,以实验心理学为主体的科学心理学在 解决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方面一直显得力不从心,训练有素的学院 型心理学家坚持科学的理性主义和研究的客观性,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目前尚无法 用客观的方法来验证的心理问题,但是这种回避是无济于事的,正是这种状况导 致了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传播和近10年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兴起。”面对 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社会所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空虚、无根、焦虑、困惑 和压抑等问题,转向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研究的心理学,为了给处于后现代境遇 中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摆脱现代心理学知识无力解决人们的现实生活 问题和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期待之尴尬局面,适应社会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后现 代心理学的萌生与流传,这是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重要社会文化背景。

(二)后现代心理学家主客观上都表达了心理学必须重视价值,贴近社 会生活实践的强烈意味,为心理学参与现实文化生活廓清了道路。他们关注人们 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呼吁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 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学院式的心理学终究 会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认为靠实证主义方法获得的所谓“真理”,只是相对于生活 在特定的文化领域中,具有一定“文化成见”的认识主体或特定的情境。主体所做 的任何观察和实验都不是真正客观的、中性的,必然受到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主体 内部的先在的意识的“污染”。其用于描述“真理”的话语也染有社会文化意识的主 观色彩。(三)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上,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重新审视个体,将个 体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纯粹的个体主义。

现代心理学秉承的个体主义,从强调个体的理性、自主、独立出发否 认或忽视个体心灵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把个体的研究与社会生活孤立开来, 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从个体的内部或直接的环境刺激中寻求人类行为的 解释,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的因素被弃之不顾。

关于哲学面向现实生活的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哲 学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生活时实践的哲学,而后现代心理学也强调自己是关注日常 生活世界和实践操作的心理学。建构主义者波特指出,后现代主义正使心理学的 实践从个体中心模型向社会关系模型转变,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转变。文 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要求将哲学由彼岸的天国拉回到现实的人间,现当代哲学家 对近代哲学的绝对理性主义等思辩、形而上学的批判,其主旨都是使哲学面向现 实生活。

(四)后现代心理学倡导的多元化思潮和本土化趋势客观上加速了心 理学实践应用的步伐。

传统心理学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死抱简单分析、机械还原、人 为动物或机器的研究思路,力图找到“客观普适”的“真理”,并有意回避或忽视处 于边缘地带的非主流心理学思想。其实,人作为自然的生物的客观存在,同时也 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规定,传统科学心理学的这种“顽固”的厚此薄彼 激起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家的强烈不满与反对。认为这是强势霸权,心理学的研 究应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心理学知识的形态应该多种多样,是 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思潮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同 家出现并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趋势。人们意识到没有本土化,心理学就不 可能在自己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真正地扎根,并形成有关当地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 学知识体系。

三、结语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信息时代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之中,直面 后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价值冲突,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反映时代的精神,为时代要求服务。后现代心理学也为心理学走向实践的道路发出直接 的呼吁,对心理学将纯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区分开来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纯学 术研究偏重自然科学的观点方法,张扬工具理性而压制价值理性,追求学术研究 的纯洁性与高尚性,虽然也顾及到了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但是没有真正给予重视。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的同时,力图 建立一种科学-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应用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由于后现代主义张扬新实用主义,迎合时代潮流,催动心理学的实践 步伐,心理学已经逐步下放身段,亲近生活与大众,职业应用心理学已慢慢走出 边缘地带。这不能不说是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实践旨归使然。

作者:杨琼颖 第2篇:浅谈素质教育中现代心理学的作用 1.教师面临挑战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以往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时代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代表。无论身处何方,只要鼠标轻轻 一点,学生就可获取任何想要了解的知识。资源共享,网络互联,我们身处在一 个知识爆炸的世界。素质教育的呼声犹在耳边,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和已为人师 的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定位自己,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的扮 演好教书育人的角色。泰戈尔曾经说过,师生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的约会。怎样更 好的靠近学生的心灵,现代心理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知识。

2.现代心理学的特点 2.1现代心理学的定义 科学心理学建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与其它学 科相比,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十分活跃的科学。心理学自诞生的100多年来, 经历了学派林立和各派争论的曲折历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逐渐演变为不 同理论多元并存彼此容纳的有一定结构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被称为现代心 理学。

2.2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两大特点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的现代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相比,表现出两个 方面的特点:现代心理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心理学各派之间的争论己不再激烈, 而是趋向于求同存异,各家各派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来,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理论 依据和应用价值的科学体系。其中心理学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伟大的 思想家、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就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观点,对现今 的教育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特点是突出心理学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心理 学的发展规律出现了两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在一个主题之下又形成若干门互为 独立的学科,使研究的主题更加深入、细致、更有针对性。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大 趋势是由于人的问题及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需求,由若干个主题结合形成了 多个有较强应用价值的应用心理学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两大趋势使心理学形成 了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门类,每个门类下都包含着几十个学科,这些学 科的研究和解释范围涉及到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个体与环 境的关系及其心理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心理学既是一门较完整的系统知识,又是一门具有重要作用的应 用知识,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的生存、发展、健康、事 业、家庭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存在需要心理学知识去解决和 研究的问题,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已经渗透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所从事 的各种职业、人们生产生活的各方各面之中。个体能否有意识地自觉地应用心理 学知识去发展和完善自己、教育者能否有意识运用心理规律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管理者能否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心理规律去领导和规划,是我们搞好素质教育的 关键。

3.现代心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1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 提高个体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所实施的教育。身体和心理 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因为个体自然遗传素质与潜能的开发、社会文化经验的内 化,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身心综合反映出来。个体的健康及理想、信念、兴趣、能 力等身心特征不仅是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获取科学文 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

3.2现代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影响或干 预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因必须与内部发展规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与发展规律不 适应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例如13岁~20岁这一阶段,被称为青 年期。青年期个体发展的重点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特征的逐渐形成和性别角 色的形成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形成基本的自我意识、为人处事和情绪 表达趋于独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能适度扮演社会角色、学习有专长并为继 续学习和就业作准备、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行为进行导向。每一个发展 时期的重点和任务,都围绕着个体智力、语言、情绪、道德、个性、社会性等多 方面目标,既与个体自然成熟相匹配,又与社会对个体的需求相吻合。随着人生 发展进程中各项任务的落实,个体的素质逐渐的完善和拔高,高素质的人才也由 此逐渐的造就和产生出来。现代心理学的每个理论或主题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 阶段、不同侧面的发展规律都有相应的论述,例如,有关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
有关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个体习得知识、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事实践 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规律,这些都为如何塑 造学生的良好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3.3现代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 试制度、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应 当注意的是也要强调塑造人的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在这方面,现代心 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心理学中有关认识能力、个性心理和 身心健康的知识,具体地展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指 明身心发展的一个个关键时期,提示教育者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使教育 者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谈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时, 现代心理学有关道德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塑造关键在于成人的行为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岁前的孩子,因为怕 被惩罚或希望得到奖励而服从规范;
大约10~15岁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 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是非观念、群体的引导和对权威的顺从,使他们能较为自觉地 服从规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
15岁以后的青少年,开始建立法制观念取向和价 值观念取向,认识到人性的尊严,会凭自己的良知去判断是非,道德品质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为道德品质发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约,所以在进行道德教 育时就要有针对性,小年龄的孩子要有强化措施,而大年龄的孩子则要强调以理 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样和社会环境潜移 默化的影响,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个体和群体认识活 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比如认识活动中的学习 问题,现代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增强记忆、如何组织和加 工知识、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掌握了这些知识,对 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很有帮助。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学习、运用现代心理学提 供的方式方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落在了实 处。

3.4现代心理学使教师职业更具专业性 当今,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进行,这更要求我们这些战斗在一线的教育 工作者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教师职业专业化势不可当。而现代心理学使教师职 业更具专业性。教育犹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 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 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 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 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 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 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更没有试着从其他方面寻求答案, 比如现代心理学。当我们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少了一些方 法和技巧。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学上就有不少对此问题的理论 研究,但是要博采众长还是信一家之言,还是要靠我们来学习、研究、实践和检 验。现代心理学是一门奇妙的科学,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上 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的“探索人的心灵奥秘”的学科,从各 方面来说都对是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武器,我们只有学习并深入了解 了现代心理学,才能更加贴近学生,才能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走好教育人生。

作者:田洋 江舰第3篇: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综述 近年来,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又在世界上慢慢地传播开来并受到学术 界的关注,它便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它的产生与存在,似乎是对当前心理学领 域研究取向对立的一种缓解。同时他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科学、哲学背 景等,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也应成为一种研究范式,为人类智慧的前进服务。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四方面内容:产生背景,主 要观点,对该思想众多心理学家所进行的评述,以及对该思想的前景展望。

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作为一种思潮,它有其社会历史背景、产生条件和生成契机。概括的 说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性”危 机的情势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 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

(一)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有着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积极回应。它既是对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反叛,也是现 代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进步和发展,更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 主义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反映与产物。

(二)科学背景 1、现代科学视野的转变 作为一门中间科学的心理学,横向科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就显得更 为重要。一些心理学家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研究心理学问题。这就为摆 脱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元素论和还原论的一些弊端,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提供 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2、后现代科学精神的引导 处于后现代境况中的后现代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充分地认识到飞速发 展的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可 能性;
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掌握了足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就实际情况而言,后现代科学对传统的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客观论、原子论等的扬弃, 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和引导了不少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开拓者们,他 们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与攻击,很多地方都直接取材于后现代科学的观点与思维 方式。

(三)心理学背景 面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社会所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空虚、焦 虑、困惑、压抑等问题,寄望于以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机制为对象的心理学,为 了给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摆脱现行的心理学知识无 力解决人们现实生活问题和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期待的尴尬局面,适应社会的要 求导致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与流传。

从心理学发展本身的情况来看,以实验心理学为主体的科学心理学, 在解决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方面,一直显得力不从心。科学心理学 或学院心理学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 防止心理学又退回到前科学的思辨水平,防止在零星琐碎的日常生活事实中改变 心理学的学科形象,训练有素的学院型的专业心理学家始终坚持科学的理性主义 和研究的客观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目前尚无法用客观的方法来验证的心理学 课题。

总之,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科学与哲学背景的支持和心理学自身 的矛盾运动,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更注重的是研究思对象、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

后现代思潮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提出异议,要构建新的心理学模式。以下就 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1、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对人进行整体的解构,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人, 要研究人的交往问题,注重人性,尤其是人的社会性。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对人 性问题进行研究;
其次,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当前心理学一味追求的是抽象的、普 遍的客观知识,这对于人类生活缺乏实践意义,心理学应该去研究有社会价值的、 独特的、与文化、历史相结合的问题,使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提倡整体论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
再次,后现代主义者批 判心理学只研究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或可外部观察的行为,而否认意识背后人 类的精神存在或者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隐状态。这样只强调自然属性,必然忽 略社会属性,使研究得出的结论只适合脱离社会文化历史特征的自然人,势必影 响心理学的价值。此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值得热爱生活的人去 挖掘,如心理投射现象的研究、超个人主义的研究等;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出 发,运用诸如伦理学等人类优秀成果,多方位地探究人的高级心理与行为。

2、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追溯到冯特时期,心理学兼具 科学与人文两种属性,后继的主流心理禀承了实证主义哲学的量化研究传统,认 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崇尚实证主义的心理学试图走物理学的道路,在其发展 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研究手段、工具以及实验、认知心理学等 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一点不能否认。从此意义上说,心理学倾向于自然 科学,但这种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取向也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心理现象包含许 多的社会属性,对其表征与探究,以实证主义为主的研究范式总是鞭长莫及,尤 其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更是如此。随着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转向,对于心理学的人 文性越来越关注。例如,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转向,使心理学 更倾向于人文性质。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中,也存在着两种意见:以格根为代表 的社会建构论者,倾向于把心理学归于社会科学,而柯菲尔,迈克尔等人则把心 理学归于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两种取向的存在,本身就证实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与价值意义。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则决定了其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心理学的科学 性质和人文性质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性,也许,称心理学为社会科学是合理的, 当然也不排斥实证的方法。而后现代范式的转向,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有可能 作为一种促进因素,超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

3、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心理学坚持实证主义取向,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具有严格 的研究程序,甚至否认非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后现代思潮对这种倾 向的批判尤为激烈。认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适合于可观察的客观心理现象,而无 益于主观心理活动,不利于对实际心理问题的研究。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 应充分重视定性研究,使心理学研究工作从严格控制的封闭的实验室里解脱出来, 更多地在自然状态下研究真实的人类心理。人的行为是有情境性的,而情境很难 用事后的假设与控制的实验设计来再现、甚至预设,对于人类个体的研究本不应该通过实证方法使其简单化和神秘化,更何况心理状态的差异性,更不应该用数 字符号来替代进而揭示并推断。而且,人的心理不可避免要涉及社会文化,且不 可避免会带有研究者及参与者的个人主观色彩,不可能彻底实证化。因此,要想 使方法本身的特征与研究对象的属性得以兼顾,就要使二者相结合。但重要的是, 应该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而不能因为方法前提而限制课题的选择。多元的方法 是指除了实证的方法以外,可以广泛选择诸如释义学的、建构或解构式的、叙事 式的、生态学的、现象学的、文学评论的等各种方法探讨深层次的心理内容。由 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定量的才是科学的偏见,对定性的研究方法持轻视和 怀疑的态度。抑制了其他方法的运用,这也是遏制心理学发展以及造成科学家从 事的心理学研究与大众对心理学实践意义的期望之间的分离越来越明显的原因 之一。对于多元方法的接纳,部分地取决于对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因此,心 理学后现代的建构不能缺少理念的多元化。

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简评 (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目前只是一种思潮。

像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是一种体系严谨的学 派,而只是某些持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或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汇集起来的一种思 潮。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主题也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似,主要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人如何更好地适应正在迅速变化的高科技、信息化和商品化的社会。这种 思潮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反差,人被物役化、商品化、程序化的社会心态。后现代社会的 失业、犯罪、吸毒、精神病、道德堕落等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说明单凭财富的 繁荣与科学的进步是不足以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 学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来调整、规划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使 心理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 也应该看到,造成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生 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如果把心理学当作一种社会调和剂、解毒剂,希望心理学能 帮助解决一些经济、政治、法制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合实际的。后现代主义心 理学家如果以此目标来确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作为一门学 科,即使是像心理学这样以人的精神现象、内心生活和行为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学 科也不可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社会上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从心理学的发展情况来看,近代心理学从思辨哲学中独立出来,把实 验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给近百年来的心理学的发展 带来了生机,在生理心理和学习心理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材料,功不可没。实验心 理学的确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对内隐的意识难以进行外部实验控制的问题。人的确 是一个难以对付和不好处理的被试。心理实验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不容易重复检 验实验结果,对同一实验结果作出不同的解释也是常有的事情,但解决这些问题 的途径一是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以适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是以正确的理论 为指导,综合实验材料,形成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的理论;
三是以非实验性研究 成果来充实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如果因为心理实验所遇到的困难,而对实验心理 学丧失信心,反对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又回到哲学性思辨的老路。这到底是 前进还是后退,就不言而喻了!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机械还原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派生物还原论,是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学的确也应该突破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取 向,使心理学的理论能涵盖完整的人格,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但也不 容忽视的是,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因素、生物因素,也有 社会因素。如果因为注重人的社会性,只从社会、文学艺术、语言及历史文化来 研究心理意识,这也会使心理学的研究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近百年来,人们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已形成共识,认为它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多途径的研究是可取的,但一味地否认和拒绝简约性 的研究、低层次心理研究,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以及社会上 过度地引用“自爱”、“自尊”、“自我价值”等不健全的自我中心主义进行反省批判 是可取的。

柯尔伯格(Kohlberg,1981)在道德发展的分期中加入了后共识期道 德思考阶段。但是,有些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期望在宗教思想研究如基督教心理 学、佛教心理、神秘理念的研究中寻求超个人道德,仅通过现象学、解释学来探 讨人的心理,又是不足取的。目前,美国约有30所大学开设了冥思理论与技术、 东方心理学等此类课程。将近1600万美国人投身于瑜珈术的学习,数百万人从事 超静坐的练习,这对沟通东西方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若用宗教灵性的 人本主义来代替世俗的人本主义取向,把这种特别领域的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主流 也是不妥当的。

四、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前景展望以格根等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建构者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心 理学顺利地实施后现代转向及心理学的美好前景与厚望和信心。后现代视野已开 始想心理学提供了使自身概念化的新路子以及发展的潜能。

第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促成物和有机组成部 分,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出现既 有其历史原因,又有其现实原因和社会背景,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晚期资本主 义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反差,也反射出人被物化、奴役化、商品化、 程序化的社会心态。目的是为了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高速变化的 后工业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凸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后现代文化思潮对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与困境的刻画、剖析、揭露,是深刻和富有警示意义的。

一些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学者,以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消解策论、评价标 准、探索思路、理论视角对科学主义心理学体系进行了结构,并积极实施着心理 学的后现代转向。他们的不懈努力将有益于心理学的发展,也会为透析处于后现 代生活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与实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萌生及日后的完善体现了时代的精 神,也是心理学值得重视的一种发展趋势。这一思潮已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并对各门学科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影响。从事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心理学家们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缺陷的剖析,对新形势 下心理学可提供选择的新道路的探寻,对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思路、方法的尝试 与完善,理应受到肯定和鼓励。

第三,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将会成为心理科学多维视野中新的一维。虽 然说从事后现代心理学研究与创建的开拓者们关于后现代思想对心理学可能产 生的影响及意义并不存在共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认为后现代视野将有助于在元理 论层面上重新理解和审视心理学的论题;
将为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打开新的视 野;
将理解和解释出狱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提供新的可能性;
为重新认 识和界定心理学的传统概念奉献新的维度;
为深化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和增强心理 学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提供理论指导;
为心理学的学术研究增添新 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作者:张天雷 第4篇:科学实在主义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科学实在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思潮,如 今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流派。科学实在主义经历着不断变化、发 展和完善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普特南、哈瑞等提出的科学实在主义思想对科学哲 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也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

 1科学实证主义与科学实在主义的分野  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潮整整影响了心理学近一个世纪。孔德认为 人类追求知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寻求上帝与精神的神学阶段、寻求真理的形 而上学的哲学阶段以及寻求事实的科学阶段。根据孔德的观点,科学阶段作为寻 求真理的阶段,需要来自事实的收集以及独立于人的感知、意识以及逻辑的运用。

实证主义以此为基础,假设科学中的各学科没有最终的差异存在,方法的跨度可 以在不同的学科中适用。所以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纯客观化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在心理学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的心理学家冯 特、特钦纳、费希纳都热衷过心理学实证的研究,最受影响的当数华生,他所开 创的行为主义提出,科学的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事物,而只有现象才能被观 察且能被客观可靠的测量[1]。这样,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实证主义的方法推向了 极端。

 极端的实证主义发展并不长久,随后被强调“工具”和“操作”的科学操 作主义以及强调“经验”与“逻辑”的逻辑实证主义所代替。逻辑实证主义关注的是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他们提出的主要是“意义标准”,然而它离开活生生的现 实世界和历史事实,从不变的逻辑形式出发,遵循固定不变的方法和原则去构建 知识大厦,这是对科学的阻碍[2]。不久后,它便受到了波普的科学证伪主义与 库恩的历史主义范式论的冲击,而波普的可证伪性现在仍然是科学的一种标准, 库恩的范式论至今也是当代心理学所热衷的对象。

 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后,科学实在主义又作为一种主要的哲学理论重新 出现,同时它也加速了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的衰落。

 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的理论是对现实的普遍近似,并假设一些不可 观察的实体的存在。科学实在主义对科学理论进行的解释和说明是一个很复杂的 系统,既关联形式化体系的价值趋向性,又关联科学家心理意向的趋向性[3]。

科学实在主义假设“不只是存在人们能感知的东西,也存在理论科学方法允许的范围内人们能想象的东西。人们拥有关于事物、结构、过程等不能感知的可靠知 识。”[4]当人们无法以肉眼或现有的工具观察存在的事物时,不能由此而否认不 可观察事物的存在。所以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 察的实体的存在,如夸克、心理表征和社会认知,而这些又确实存在[5]。

 心理学理论力图独立于人的期望、知觉或揣度来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 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存在。但科学的心理学理论需要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不 能脱离特定领域的观察与描述,同时依赖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如图1所示。

 科学实在主义以哲学的主要流派出现,但它与科学实证主义的另一流 派——科学操作主义的论争从未结束。科学实在主义与科学操作主义的观点有许 多不同。首先,科学理论的目的不同。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中的理论术语与观 察术语一样,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理论应该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察的实体存在, 它的目的是发现事实。科学操作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目的不是发现事实,而是创 造智力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提供可观察的准确预测以及为给定领域提供回答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有用框架[6]。在科学实证主义中,操作主义认为概念和理论都是 有用的工具。其次,科学评价标准不同。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理 论的真假,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理论近似为真的过程,具有累积性。科学操作主 义则强调解释与预测现象的有效性。它与范式论密切相关,与科学实在主义所定 义的理论趋于真理的方法论截然不同。

 科学操作主义是趋于科学、信息和理论的一种范式。它进一步阐述, 由于智力结构的预测性以及有用性和简易性,这种结构理论可以看作有用的。因 此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以及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和量子力 学都是重要的理论结构。操作主义是广义逻辑的一部分,它提倡一切知识都来自 经验。经验的过程就是操作的过程,是个人对现实事物的一系列操作。所有的科 学概念都对应于一组操作,如果不能操作,则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是没有价值,没 有意义,也是虚假的或非科学的。操作主义者认为理论仅仅是概念的工具,它用 以对可观察陈述的归类、系统化以及预测,因此科学的实质不是以理论为基础[7]。

极端化的语言与论述使科学操作主义在认识论上造成了混乱,使得科学哲学家不 得不重新审视科学实在主义。

 如果将科学实在主义和科学操作主义当作两种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 不可通约性,如图2所示。

图中表明科学实在主义强调的是理论的详细性、差异性、可批评检验 性以及节省性,而科学操作主义则着重强调理论的创新性、整合性以及问题解决。

两种哲学观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长处,它们的进一步论战使双方都能吸取对 方的长处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缺陷,因此最后的论战结果使得两种哲学观点不再像 前期那样极端与激进,从而更加趋和。这就如柯斯林所说“始终没有统一的一套 方法论来完全的理解心理学现象[8]”,前提是始终没有统一的一套方法论来完全 理解科学以及科学理论。争论无疑是重要的,它们可能为人们理解科学理论提供 好的论证和新的思路,有利于科学的衍生和发展,同时也促使科学实在主义进一 步探索其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得科学理论深入发展。

 2科学实在主义的新发展  科学实在主义是研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科学哲学流派,是一 种关于科学目的、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本质的元理论。它强调科学的目标是发 现实在世界里的真理,方法的运用能够推动科学理论朝向这个目标迈进。科学的 目标是要找到对于自然界更加逼真的理论,所以,即使当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但 如果它们比对手更加接近真理的话,那么它们也具有认知上的价值。

 2.1普特南与科学实在主义  普特南是科学实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科学实在主义有两个 核心命题:“1)成熟的科学理论的词项通常是有指称的;
2)成熟的科学理论的 法则通常是大致真的”。普特南的实在论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分析哲学与 实用主义是两大来源,分析哲学因素来源于逻辑实证主义,而实用主义因素则来 源于康德、维特根斯坦以及经典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詹姆斯本人也是功 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 普特南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真理内在于人类和 人所面对的世界的关系中。科学的目的是论述它自己的理论,就如这个世界中真 实的故事一样。他认为:1)世界由独立于心灵的客体的固定总体组成;
2)对世 界存在的方式恰好只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描述;
3)真理包含语词之间或思想记 号和外部事物之间的某种符合(对应)关系。这是用一种超然于人的眼光来看世 界和实在。

 在他后期实在论的发展中,他认识到“根据20世纪的科学世界观,真 理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真理‘是什么’,而在于‘如何’产生真理;
‘如何’的问题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因而,他否定了从‘是什么’的角度,即否定 了以决定论的因果联系的理由来为‘一致性’的真理观加以论证方法论上的有效 性”。他最终选择证实主义作为保护“科学的或经验的实在论”世界观的方法论。

他说一个人必须懂得关于证实的理论,同时也必须懂得理论的证实[12]。真理是 某种(理想化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是在我们的信念之间,以及信念与我们的 经验之间的某种理想化的结合,因为这些经验本身是在我们的信念系统中的—— 而不是与独立于意识之外或独立于论述之外的事态符合。真理是理想化的证实, 是内在的、逻辑的被证实了的可能性的思想,从而完成了他由“强”向“弱”的转变 过程。普特南的科学实在主义不再激烈的围绕着真理的本质问题进行论述,而是 注重于真理的产生过程,其过程的产生需要证实做论据,这也是科学实在主义融 合操作主义的一次具体体现。同时他认为真理并非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维的、 相对的,这是由绝对向相对的迈步,也是普特南科学实在主义修正的又一成果。

 2.2哈瑞与科学实在主义  哈瑞认为科学实在主义原则组成如下:1)可用一些理论术语(言语) 指称假设性实体;
2)一些假设性实体是存在的候选者(即一些假设实体可能是 世界上实在的事物、质和过程;
3)一些存在的候选者是可以演示的,即能够在 合适的条件下用某种手指的手势指示。

 哈瑞认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包含两个主要规划。一个是识别和分类待 研究的方式。另一个是关于并解释那些现象的过程的思维方式。基于此,他提出 了科学研究的两种方法,描述分类与模型解释,并将其应用于认知科学中。

 2.2.1描述分类的实在主义方法  哈瑞阐述了类型的区分以及分类的类型。他认为类型包括内涵与外延 以及真实本质与名义本质。一个类型的内涵越详细,外延越小,相反,如果内涵 越单一,则所属外延的个体越多,这是内涵与外延的辩证关系。名义本质是能够 看见、能够观察的事物的特性以及现象,真实本质是掩藏在事物内部不能够观察 的特性,哈瑞认为真实本质与名义本质一样,也是实在的。如果有确凿的证据及 强大而有力的论证说明及支持着某些类型真实本质的实在,那么这种假说或者设 想能够发展成科学理论,因为科学理论是对真理的近似。哈瑞提出的等级分类系 统,对事物的科学描述更加易化,促进了模型解释的发展。

2.2.2模型解释的实在主义方法  模型是思维的工具,是对大脑以及心理的外部表征。科学哲学中的模 型应用,起起伏伏,跌跌宕宕。亨普尔明确把模型看做次要的,认为它只具有启 发作用。波普暗示仅仅把这个问题置于科学思维的心理学方面。然而,近年科学 中的模型再一次唤醒了科学哲学家。哈瑞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 哈瑞在他的科学实在主义观点中提出了模型的实在,实在的模型是不 可观察的,是超越数据而存在的实体。假设模型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去 验证它的存在以及它的功能,从而建立模型。该模型有两种功能,一是分析功能。

模型的分析主要运用于工程领域,如对地质层的分析描述,对大脑神经网络的临 摹以及对房屋框架的设计,其作用不可代替。模型是一种易化的工具,它是抽象 化与理想化的结果。通过分析构建的模型,可以使工作、工程、研究更加精确化, 省略多余冗繁的细节步骤,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社会心理学中仍然使用的最有力 的分析模型之一戈夫曼复兴的戏剧模型,就是模型分析的有力体现,该模型可以 通过比喻成平常熟悉的场所如医院,学校等来具体了解场景的情况。二是模型的 解释功能。一个模型建立后,它需要具备解释功能。模型解释的运作图式为:1) 未知过程P产生某类可观察现象O;
2)P的一个图式模型M产生某类可观察现象 O;
3)如果P是O好的相似物,而且M是本体论意义上似真实的可能存在,假如 它在P位置被认识,我们就可以说M或多或少如实表征了。以上是模型解释功能 基本的运作,所建模型需按照这些步骤进行。

 在哈瑞看来,科学思维是建造模型和使用模型。一个模型是真实系统 的真实或想象的表征。当无法以现有的工具来观察事物或实体,可假设不可观察 事物的存在,模型是其中之一,应用模型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哈瑞的科学实在主 义具有认知倾向,与认知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如建立大脑机制以及神经网络模型, 同时也与认知心理学相关联,如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

 回望科学实在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在方法论上,至少表现为五个方 面:在论域背景下的方法论表现为“知识无错论”发展为“知识可错论”;
在认识过 程中表现为从强调客观描述发展为关注主体建构;
在操作过程中表现为从以事实 为出发点发展到以对事实的解释为出发点;
在真理论意义上表现为从真理符合论 发展为多元真理论;
在论证方式上表现为从具体分析发展为综合论证[17]。科学 实在主义的发展道路尽管曲折,但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它是科学哲学的一部分, 也是构造科学结构不可缺少的哲学理论。

3科学实在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 极端实证主义的衰落,继而被逻辑实证主义所取代。但逻辑实证主义 和科学证伪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论争不曾间断。科学实在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 环境下不断发展。由当初科学实在论的创始人塞拉斯所提出的“在描述和解释的 意义上,科学是万物的尺度,它是判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尺度[18]”到普 特南的“理论的证实”再延续到哈瑞的“认知模型”,科学实在主义具有新的发展轨 迹与趋势。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方法论、认识过程、操作过程、真理论以及 论证方式的转变,而这种改变也使得它能在科学哲学舞台继续保持重要角色。同 时,科学实在主义对心理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心理学本体的薄弱,自身发展 不成熟,目前却企图采用实证方法研究跻身于科学的舞台上。这无疑给无法观察 与证实的心理学现象带来了更大的困惑。笔者并不否定实证方法,但是作为研究 复杂个体的心理、行为以及心理现象规律的心理学,它涉及纯自然科学如生物学、 化学、生理学,又和人类学、文化、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相关甚切,完全实证化 不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实在主义强调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察物体的存在, 如心理表征。它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 综上所述,文章得出以下几点关于科学实在主义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 方法论启示。

 3.1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科学哲学的产生是科学与哲学激烈论争的结果。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 观察的实体,而哲学的研究对象趋于抽象化,无法用肉眼进行验证。科学哲学的 产生弥补了科学与哲学的断层,使得研究对象之间得以交融。而科学实在主义作 为当代科学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的产生为处于边缘学科的心理学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复杂的人包括了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方 面。人的生理结构可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生理学、医学,解剖学的发展使 得现代人体结构研究逐渐清晰化。而人的心理结构的研究方法虽已是多种多样, 但是实证方法仍然是研究的主要范式。一方面,由于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可观察 性,测量、统计、实验等纯实证的方法无疑会推动科学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 说,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内隐的特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并 受到经济、文化背景、地域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研究 的难度增大,这已并非实证的方法所能解决。科学实在主义提倡的假设不可观察 的实体的存在,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认知心理学中提出的理论 术语——心理表征,已成为心理学中重要的专业词汇,并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所以,鉴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采用科学实在主义所提倡的方法,在心理学 中大胆假设不可观察的心理现象的存在,会使研究对象逐渐清晰。

 3.2心理学理论假设的重要性  科学实在主义强调事先假设的重要性,喜欢将假设镶嵌于理论公式中, 提倡经验观察,提倡用数据和实验来检验假设。当针对一种现象的多种解释同时 存在时,科学实在主义坚持至多只有一种有意义的假设和理论可能是正确的。理 论假设须有预见性,如果一种理论假设能够做出比其他假设更可靠的经验预测, 那么这种理论将受到欢迎。心理学中范式的发展,不同心理学派的论争,无一不 体现出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特有的复杂性,没有一种理论能 完整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所以,心理学理论假设的提出异常困难,它需要大量 的实验数据与经验证实。一种具有小说般预测性的理论受青睐的程度超过了那些 观察后才能发展的理论。目前,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举步维艰,实证研究仍然是心 理学研究的主流,但实证需要理论假设做指导,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不能被实证研 究所代替。科学实在主义指出了理论假设的重要性,具有时代意义。

 3.3心理学理论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 认知方向的科学实在主义代表人物哈瑞强调模型分析与模型解释在 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方法也普遍的用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由于心 理学特殊的学科性质,目前急需一种心理学理论模型来指导各种实践工作的进行。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处于一种抽象模糊的状态,如何以一种形象化方式得出心理 过程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其他方法如量化、质化、后现代等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

模型建立的方法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建 立,是前奏,是基础,更具有前瞻性目的。经济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发展,发展心 理学的概念模型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无一不说明心理 学理论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哈瑞认为,模型的主体是需要模型化的对象,而在心 理学中,该对象就是难以观察与证实的心理现象。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记忆,表象, 思维都是不可观察的抽象事物,用模型分析与模型解释的方法来研究,在理解层 面更加直观。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就是通过对计算机的模拟来完成人脑对 信息加工的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型,这是模型在心理学中的一次具体体现。

 3.4发展心理学新方法的迫切性  科学实在主义认为在传统标准下不可观察的一种现象的理论论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