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策略_优秀学生培养策略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策略 随着医学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 增多,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也年年上升。为适应培 养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从1998年开设临床 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不 仅充分解决了原先学术学位培养方案培养的临床硕士研究 生由于缺乏临床操纵技能,到临床工作岗位上难以胜任的问 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临床医生的积极性,推动了我 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 相应解决对策。

1专业学位的内涵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一般指对 职业有专门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 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 层次专门人才。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 显差异:医学学术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和 基础研究,主要培养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和医学院校教师;

而医学专业学位以临床实践为导向,重视临床实践和操作, 主要培养在临床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专业人才。

2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生源参差不齐,培养方案制定困难目前,我国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本硕连读的医学生和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进 行学习深造的临床医生。一方面,前两种来源的研究生,由 于其学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且拥 有较高的外语水平,阅读外文文献能力较强,容易理解和接 受新理论和新知识,但在临床操作方面的技能却相对薄弱, 某些学生为了考研甚至没有参加过临床实习,各种操作水平 甚至不如本科实习生;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临床工作再 考取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专业临床操作 技能,对于各种突发事件有较好的应对能力,但在基础知识、 外语水平和反应能力等方面与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规范化培养方案难以适应生源 的差异,若贸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培养,必定会导 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培养方案对于 培养目标的要求。

2.2导师队伍不完善,重科研,轻实践由于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的建立时间较晚,因此,很多医院导师队伍存在不 完善的情况,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体系,大部分导师由科主 任兼职担任,并未完全认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和特点,没有很好地遵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 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很多导师无暇对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进行指导。导师论文数量是衡量导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 很多研究生的业余时间都被导师派到实验室进行基础实验 研究,有的导师甚至要求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进入实验室,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临床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 锻炼。

2.3缺乏完善考核体系,培养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很多 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仍难以摆脱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 的习惯,将基础理论学习放在了培养的首要位置,过分强调 毕业论文的质量,使研究生的大量精力花在了毕业论文环节, 而对于临床操作方面的培养往往得不到重视,很多研究生在 毕业后仍达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此外,很多院 校和教学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 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 化指标,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4执业医师制度与临床专业学位之间的矛盾根据我 国1999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执业医师法》规定,国 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高等医学院 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需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才具备参 加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医疗业务。但 目前我国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中仅有30%左 右是由医院考取且具有工作经验和执业医师资格,仍有6 0%左右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因此,很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 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没有执业医师资格, 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从事临床医疗活动,加之患者的不信 任,毕业时临床操纵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相应的 要求。3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问题对策研究 3.1制定特色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生源的 不同,在完成基本课程的学习后,适当调整培养方案[2], 应对研究生水平的差异做个性化培养:对应届考取的研究生, 可增设临床技能训练课,主要通过多临床教师讲解及分批操 作训练等形式,对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为进入 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对于外语水平较差但具有一定临床经验 的研究生,适当加强外语培训,增强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为 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3.2成立导师组,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在培养临床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 养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科带头人为组长,3-5名导师为成 员,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3]。在具体培养过程中, 实行科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导师负责临床技能培训、导师组 成员分工指导临床操作练习的集体培养制度,针对临床出现 的突发问题,由导师组组长和导师组成员共同协商解决,并 指导研究生进行必要处理。与此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 来”的交流方式,积极选派研究生到国内外其他医院进修或 开展合作,及时获得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这种培养方法, 既避免了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又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 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3.3制定量化指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和质量保障 体系由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临床操作能力,因此,临床技能操作是考核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 标准。因此,可以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量化标准对 研究生进行考核:在完成必要专业课的学习后,对学生的理 论知识进行考核,合格以后进入临床实践活动;
在研究生日 常临床操作的培训中,根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 出科考核规范》的考核要求,明确考核内容和方法,由导师 和所在科室共同组织相关专家,定期对研究生进行考核,重 点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 突发事件的能力[4]。

3.4协调培养过程,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关于执业医师 制度与临床专业学位的衔接问题,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 试行之初就曾有专家提出过,但至今已有13年,除部分省、 市教育部管理部门与卫生管理部门协商同意在读研究生进 校一年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部分应届临床专业学位 研究生仍面对没有医师资格不能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的尴尬 局面。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建议教育部管理部门与卫生管 理部门之间做好协调,建议允许应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在 第二学期末统一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
或将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专业大学生与五年制医学专业 大学生同步进行,即完成第6年临床训练后即参加医师资格 考试,以取得执业医师资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