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_

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

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 自1982年A. H. Johnstone提出应从宏观、微观和符号 三种水平上来学习、看待化学的观点之后,“宏观-微观-符 号”三重表征及其思维方式的研究受到理论和实践的关注。

笔者在“中国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三重表征”为 主题,检索国内相关文章计60篇(至2015年12月28日),发 现研究侧重点在三重表征的基本内涵、教育价值、形成过程 及内容特质、培养策略、学生现状等方面。并呈现学界热、 实践冷,尤其是高水平实践少的倾向。这表明一线教师基于 三重表征的实践尚未成为普遍自觉,实践探索的质量有待提 高。

本文拟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硝酸” 教学实践的审视和思考,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 内涵和教学设计、构建策略作一阐述,以丰富这一研究的实 践内容。

1 化学三重表征的内涵及其教学设计 1.1 化学三重表征的内涵 毕华林等基于化学学科的特质分析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宏观表征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
微观表 征主要是指有关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 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
符号表征主要 是指由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

这三种表征形式之间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有机地联系起来, 共同构成学习者对化学知识完整的表征系统[1]。

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 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是化学学习特 有的思维方式,称之为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如图1所示:
毕华林等通过调查发现:(1)学生化学学习三重表征 思维方式尚未形成,缺乏将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进行有机 结合的意识。(2)任何一种表征的薄弱都会引起不同表征 之间转换的困难,并会进一步影响学生进行三重表征的水平 和能力。(3)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形 成,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2]。

1.2 基于化学三重表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经验和实践表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对于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有意义的 理解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3]。

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教学设计,即先从宏观现象入 手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再从微观的角 度分析本质,最后用化学用语(符号)表征结论,并引导学 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应用结论。其基本思路和流程如图2所 示[4]。

2 “硝酸”教学实录(片断) 2.1 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展示:装有浓硝酸的棕色试剂瓶 师(设问):装有浓硝酸的试剂瓶为什么用棕色的? 生(猜想、推理):浓硝酸见光会分解。

展示:装有浓硝酸的无色试剂瓶 生(观察):瓶内溶液上方有红棕色的气体;
溶液的颜色显黄色。

师: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这是浓硝酸见光分解产生 的。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什么产物? 生:沉默、思考 师(启发):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氮的化合价降 低,那么,应当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化合价升高的是什么元 素?产物可能是什么? 生(领悟):是氧,生成氧气。

2.2 硝酸的化学性质——强氧化性 实验1:向置有粗铜丝的试管中加入浓硝酸生(观察、 兴奋):反应剧烈;
铜片溶解,溶液变绿;
产生红棕色的气 体。

师:该反应中硝酸表现的性质有哪些?生:氧化性;
还有酸性。

…… 实验1-1:通过胶头滴管向实验1的试管中加入水 生(观察、惊喜):大烧杯中水倒吸入试管;
溶液上方 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
试管中溶液变蓝。

实验1-2:打开试管上方胶塞 生(观察、惊喜):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师(设问并提供思路):大烧杯中水倒吸入试管,说明 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二氧化氮与水 发生了什么反应?打开试管上方胶塞后,无色气体遇氧气转 化为红棕色气体,无色气体应当含有氮,该无色气体是什 么?又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积极思考、表达 师(引导观察):此时的试管中还看到什么现象?生(观察、发现):试管中铜丝上有气体产生,反应还 在继续。

师(分析、提问):此时试管中的硝酸是稀硝酸,说明 稀硝酸也能与铜反应,发生的反应是什么? 生:思考、尝试 师(呈现):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 师(设问):反应停止后,如果在溶液中再加入稀硫酸 还会有反应吗? 生(众):沉默、疑惑、不确定 生(个别):有反应。

师(个别提问):说说为什么有反应? 生(答):溶液中存在硝酸根离子,加入稀硫酸后,氢 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溶液中,相当于又有了硝酸,会继续和 铜反应。生(众):会意、释然 实验2(验证):向Cu(NO3)2溶液中加入少量铜丝, 再加入少量硫酸(观察现象):铜丝溶解,表面有气体产生 …… 3 三重表征的构建和对“硝酸”教学实践的审视 3.1 典型、完整——构建宏观表征 宏观表征指人类感知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物质及其 性质,化学教学应该从宏观表征开始循序渐进地展开,这就 决定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宏观表征因为具有直观性和鲜明性的特点成为最易于 学习者接受和形成的,这并不意味着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在学 习者头脑中的反映都是准确的、有意义的。研究发现,信息 丰富的宏观现象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感官刺激,有时反而让 学生困惑到底要从中学习些什么,他们往往限于观察显著的 宏观现象。因此,宏观表征对象的选择和感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必须清楚要让学生“看到”什么以及如何 “看”,以突出宏观表征的典型性。

典型性并不排斥和忽略其他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宏观表 征。全面、深入的感知,不仅能够保证宏观表征的完整性, 有时还会有意外的发现和生成。对这些资源的运用,不仅反 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 教学智慧。

整体上看,该教学实践重视宏观表征典型性的设计和实 施,但宏观表征的“完整性”有所缺失。在“硝酸的不稳定 性”环节,再设计一个“浓硝酸受热分解”实验,可使学生 对浓硝酸分解条件的认识更加完备,当学生面对浓硝酸如何 保存的问题时,就会同时想到“避光”和“低温”。在“硝 酸的强氧化性”环节,粗铜丝与浓硝酸反应的“放热”和“越 来越快”的现象,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事实上,化学 反应的热效应和快慢,也是化学反应的重要方面,毫无疑问, 这些宏观表征同样具有意义和价值。

化学学习需要学生将体验到的宏观现象与相关科学概 念或理论解释相联系,将宏观表征分别与符号表征、微观表 征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支持的宏观表征学习往往停留在 肤浅层面。3.2 可视化和想象——构建微观表征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化学研究的路径相似,遵循“宏观表 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的认知顺序。微观表征既有助于 分析与理解宏观现象,更有利于符号表征的提炼与符号含义 的理解。因此,微观表征是联系宏观表征与符号表征的桥梁 与纽带,是建构化学三重表征的关键[5]。

相较于宏观现象,微观表征则因为其抽象化则不太利于 学习者的形成,它需要在学习者形成了对物质大量的宏观表 征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后才能逐渐形成。

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利用模型、微观图示、多媒 体等直观手段;
依托学生的知识经验、借助自然和生活现象, 进行生动形象地比喻,这些指向微观本质的描摹、模拟、想 象,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探察微观世界的“眼睛”和“翅膀”, 使微观过程直观化、抽象过程形象化,有效突破学生的微观 认知困难。同时,对可视化模型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关 的科学概念并拥有多种能力,如空间想象能力、在不同维度 (三维和二维)之间转换的能力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对微观表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急于获得结论的求成心理,使得微观表征 的这一关键环节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弱化了。

本教学实践中,在“硝酸的不稳定性”环节,教师注意 运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判断反 应产物(O2),以揭示物质转化的原理。如果再追问“生成 的NO2和O2个数比是多少”,就可使物质的变化关系由定性 到定量,其实质是电子得失守恒规律的揭示和应用,随后硝 酸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水到渠成,同时这一反应配平的难 点即迎刃而解。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微观表征,也可借鉴类 似的程序。

在“硝酸的强氧化性”环节,粗铜丝与浓硝酸反应的微 观表征,可设计如下微观表征图:
该图可直观地反映出反应过程中宏观现象对应的物质 转化以及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微观机理。

3.3 意义理解——构建符号表征 化学式、结构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等这些表示微观结构 和变化的化学符号语言,是宏观现象的简化表达,又是微观本质的巧妙体现。可见,符号表征是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的 中介。

在微观结构或符号表征形成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对其的 认知也不是完全熟练和深入的,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单一的陈 述性知识——获得的结论而机械地记忆,不能领悟微观结构 或符号所隐藏的更加深刻的意义。当学生没有形成对微观表 征的理解时,符号表征对于化学学习是最困难的。因此,教 师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

本教学实践的“硝酸的强氧化性”环节,在得出化学反 应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 2NO2↑+2H2O”后, 教师设问:“该反应中硝酸表现的性质有哪些”,引导学生 观察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帮助学生全面揭示其中蕴含的 硝酸的性质信息。如果换一种方式设问“该反应中氧化剂和 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则学生对硝酸性质的理解更 深刻——兼顾了定性和定量的两个层面,也及时消除了学生 头脑中硝酸只表现氧化性的片面认识,符号表征和宏观表征 由此建立了联系。如果再换一种方式设问“该反应中若生成 标准状态下2.24L NO2,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是多少”,则可 建立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联系。

由此可见,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解决,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建立符号与微观、符号与宏 观的有机联系,构建学习者对化学知识完整的表征系统。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初始,三重表征的构建应力求清 晰、完整。此时,学生的三重表征往往维度单一、联系割裂、 转换困难,这一阶段处在三重表征的习得阶段。让学生建立 “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最终实现三重表征间有机联系、 灵活转化并自动化,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 的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反思。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 作用,不仅需要教师深刻领悟化学学科特质、理解培养三重 表征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促进三重表征思维培养的 教学,还需要认识到三重表征思维的建构条件与历程以及不 同教学内容与阶段对三重表征思维培养的价值,如此,才能 有效提升学生进行三重表征思维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有效提 升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6]。

参考文献:
[1][2]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 -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5,(5):51~ 54. [3]黄婕.中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2006,(1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