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激情对比中明志--《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想象中激情对比中明志--《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 实录 【设计初想】 2.凭借丰富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热爱 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3.领悟文章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感受“高原柳”形 象,感悟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2.品味重点语段,感受高原柳形象,感悟柳树顽强的生 命力。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 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领悟文章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 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脉络,感悟别样之“神奇” 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 题。
师: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写作此类文章要抓住景物 与众不同的特点。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这株柳树的与众 不同之处—— 生:神奇。
师:是的,这是文章的的眼睛——文眼。师:这篇文章围绕文眼“神奇”一词,是从哪几个方面 来写的?(板书) 生:这篇课文写了柳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生长过程、 与灞河柳的对比等几部分内容。
二、品词析句,感悟生长之“神奇” (一)析读体味,赏景 1.以单个词为出发点,自读自悟 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6、7节,边读边想:哪些 词句触动了你的内心,让你看到了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画 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生自学,圈画勾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的时间,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会让你获得 更多更深的体悟。
生:我从“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加严酷 的寒冷”这句中的“熬”看出柳树在这样贫瘠的青海高原上, 存活非常不容易,生长得异常艰辛。
生:我从“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中的 “只有”一词看出这株柳树非常顽强。
师:老师在网上查到了一些资料,快读默读,你又有什 么新的感受呢? (屏幕出示:高原气候的资料) 生:我从“绝不宽容”一词中感受到青海高原环境的恶 劣,从“不可思议”中感受到柳树活下来的毅力和勇气令人佩服。
师:在这“生命的禁区”竟有了如此令人震憾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 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2.以一组词为突破口,研磨揣度 师:这两段文字中有几组词语很有意思,你发现了吗? 试着完成填空:
(持续、持久)的干旱 (更为严酷)的寒冷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生:我从“持续”“持久”这组词语中体会到这里干旱 的时间长、程度深,植物受摧毁的程度严重。
生:我从“更为严酷”“虐杀生灵”“铺天盖地”这组 词发现青海高原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生:我从三个“多少”感受到环境的凶险,也感受到这 株柳树的神奇。
生:我从四个“又”感受到这株柳的百折不挠、坚韧不 拔。
师:可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环境? 生:险象环生。
生:四面楚歌。
生:九死一生。
(二)想象入境,赏情生:我觉得自己在空中飘飘悠悠的,落地在此,却饥寒 交迫,我没有熬下来,第一年就死了。
生:我随着伙伴们一起来到这里安家,这里天寒地冻, 荒无人烟。每日都有小伙伴无声地死去,渐渐地,我的朋友 越来越少了,我越来越感到寂寞、孤独、寒冷,终于,在一 次雷电交加中,我的生命结束了。
生:一年又一年,在寒风霜冻中,我忍受着饥寒,忍受 着寂寞,忍受着突如其来的雷电冰雹,但我一直顽强地把根 向地下伸展,再伸展……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活下来,坚 持再坚持……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我终于创造了一个奇 迹。
(三)拓展引入,赏“神” 师:他在托物言志。(板书) 生:这还是一种借物抒情的方法。(板书) (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领略写法,再悟想象之神奇 1.对比读,感受详略 师:文章层层铺开,这株柳树的形和神已经刻在了我们 心中。陈忠实惜字如金,为什么用了这么多文字来写他想象 中柳树的生长过程呢?数数这两段多少行文字? 师:问题问得真好,很有讨论的价值。
生:不可以,把“灞河柳”和“高原柳”对比,更加突 出了“高原柳”的精神可贵,衬托了高原柳的“神奇”。(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迁移读,写中内化 (夹竹桃)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 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 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 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学生默读) 师:展开想象,仿照第7自然段的写法,我们来试着想 象迎客松的生长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
(出示图片和文字:迎客松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生:一阵狂风刮过,高山上的一棵松树上的松球被抛向 空中,一颗不起眼的种子就这么悄悄地开始了自己的寻家之 旅。它飘呀飘呀,落到了一个裸露的山石缝里。一次偶然的 机会,它吮吸到了雨点,于是生根,发芽,它拼命把自己的 根插入岩石缝中想汲取一点营养,终于,它成功了。
生:暴风雨到来了,哗啦——天空亮如白昼,闪电劈过 迎客松的脸庞,迎客松抖抖身子,继续与暴风雨抗衡。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丰富、合理、大胆,更可贵的 是,你们知道需要围绕文章的主旨或精神来进行想象,真的 很了不起。我们为自己鼓掌吧!课后,请同学们找一些名家写景的文章,读一读。
【教后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能紧扣学段目标,尊重文本自身的文体 特点,顺应学生的学情,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切入点——用 想象和联想来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3.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 膀,在文字带来的思绪中入境入情,把学生、文本很好地融 为了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入了文本,得意、得言、 得法。
4.阅读的终极目标无外乎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学生充分感悟、内化语言之后,及时扣住“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仿写一段文字,使其经历“理解——感悟——内化 ——运用”四个阶段,不仅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更是对原文 内容的再加工,切实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当然,“课无完课”,对于“与灞河柳对比”那一自然 段的处理究竟该不该像本节课一样略提而过,可谓众说纷纭, 我个人觉得:一课一得,不可面面俱到。若是突破课时局限, 设计第三课时的话,我会让孩子们再多花时间研读这一段, 如此,第三课时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就落在对“对比”的揣摩 上了。
【专家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简化教学环节,不枝不蔓、一以贯之, 不花哨,不琐碎;
教学目标明确,直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表达,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阅读教学的要 求,让学生能得法得言;
特别难得的是,教师突出了“习以 学文”的宗旨,让学生和文字一起漫天遨游,或悟或思,或 读或得。
1.方法指导独辟蹊径:针对高年级学段特点,教师能依 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句群训练”,来引导学生对比读,入 境读,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串联了学生零散的知识信息, 将逐字逐句的品读悟读催化为高质量、高品质的语文句群学 习,提升了学生的素养。这看似简单,实则独具匠心,用心 良苦。
4.类比阅读学习表达:关注言语、学习表达是本课教学 的重要特色。结合教材的写作特点,教师将“了解运用想象 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练习用想象的方法表达”作为本课教 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本文“借助想象突显 主题”这一写作特点,又将表达方法类似的《夹竹桃》中的 相关段落引入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认知。随 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适时的言语实践训练了学生 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习表达这一 目标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