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期杜甫主要诗风探索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主要诗风探索 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 杨玉洁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杜甫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呢?其诗歌 的主要风格又是什么呢? 一般认为,杜甫的主要诗风是沉郁顿挫。但如果完全用 这种诗风来概括杜甫漂泊西南巴蜀时期的诗作,就会以偏概 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诗作风格不全是沉郁顿挫,还有 热爱生活、抒发性灵的一面。一、饱经磨难,忧国忧民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应该是沉郁顿挫,这种沉郁顿挫中 包含着饱经磨难、忧国忧民的色调。这种沉郁顿挫的色调, 主要源自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安史之乱是杜甫诗风 打上沉郁顿挫色调的主要原因。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 失守,玄宗仓皇西逃,杜甫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后,便只 身北上,投奔灵武,自此拉开了不断逃离、不断避难的忧患 人生序幕。在安史之乱的逃离、期待之中,杜甫无时无刻不 忧国忧民。比如,最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春望》就 是作于这一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关于该诗,宋代的司马光在他的《续诗话》中说得特别 有味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 此,不可遍举。”宋代许顗在《彦周诗话》中也说过,杜甫 的诗用语甚悲,“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这种沉郁顿挫 的悲壮色调,建立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上。在安史之乱中,诗 人为逃避战乱而出走巴蜀,他的生命中便充满了厌恶战争之 情、漂泊西南之苦和思念故土亲人之愁,再加上个人的“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壮志理想不能实现,于是,这种复 杂而深厚的情感,便荡漾在杜甫的诗作创作过程中,成了杜 甫诗歌最主要的色调。
当然,安史之乱使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也激起了杜甫 舍身报国的意愿。他在《岁暮》中写道:“岁暮远为客,边 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 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可以说,《岁暮》是杜 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代表,也是杜甫忧国忧民渴望报国杀 敌的表现。
当时,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侵袭又至,对于杜 甫来说,战乱似永无宁日。“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形 象地写出了吐蕃来势之猛和在江城引起的震动。人民在流血 呻吟之时,国家在危急动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忧 国忧民的思想火花顿时生出:“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其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对朝廷无人可用的忧患,是对 庸懦无能的大臣们的失望和愤怒,更是“致君尧舜”宏愿不 能实现的无奈。杜甫是多么希望朝廷能够再次重用自己,赋予自己清除叛乱动荡的使命,杜甫有“请缨”的念想,有“济 时敢爱死”的宽广胸怀,有捐躯报国的宏愿,但却报国无门。
因此,诗中的“寂寞壮心惊”,是诗人的愤激,也是诗人的 无奈。
从疏救房培而被朝廷冷落,至流寓西蜀,寄人篱下,杜 甫自己的生活尚且危机四伏,还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 《阁夜》中,就表达了这种年老多病,壮志雄心渐渐淡漠的 情形,杜甫这样写道——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 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此时此刻,诗人流寓西蜀,寄人篱下。如此“阁夜”时, “边隅还用兵”——“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闻战伐”。
杜甫想到的是“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 甫并不是没有想到国家,没有想到人民,只是年华老去,长 期不被朝廷重用,那种为朝廷奔走,为国家效力的壮志,渐 渐暗淡了,对于杜甫来说,漂泊西南,流落湘楚,只能是壮 志在心,愤怒在心,而坎坷、无奈在前。因此,在《恨别》 中这种情绪则更加多元——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 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中充满了丰富而多样的情感,这里有离别家乡的漂泊之苦,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忧国之思,有年华老 去、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思……这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在饱经 磨难的杜甫心中凝聚成了沉郁顿挫之思,形成了含蓄蕴藉而 余味无穷的忧国忧民之情。可以说,沉郁顿挫风格是安史之 乱所形成的社会动乱带来的,是长期漂泊西南、年华老去的 郁愤所成,是思念家乡、渴望回归故里的情绪所致;
而忧国 忧民、饱经磨难、思念家乡,则是这种风格的主要基调。
二、热爱生活,一切皆美 鲁迅评价杜甫时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 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评价呢?我 想,这是因为杜甫的诗歌有今人的感受和经历,有今人的思 想感情,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杜甫的诗歌中也有普通人的风趣和幽默。陈师道认为:
“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 尔。”杜甫在《九日》中写道:“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 人为正冠。”这正是普通人的风趣和幽默。杜甫是一个诗人, 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他又是生活在世俗中的诗人, 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杜甫是个饱经忧患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也有欢欣鼓舞、狂放不羁的一面。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到了四川成都, 当生活相对安定时,杜甫身上又展现出一般文人所有的生活 情趣,他心系苍生,胸怀国家。因此,阅读杜甫的诗歌就不 能仅仅把杜甫的诗风看成是沉郁顿挫,他还有留恋花朵,热爱生活的一面。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成 都草堂,当生活渐渐平静,杜甫能用那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 去发现美丽的世界、美丽的家园。他沿着江畔行走,看到了 “百花高楼”——“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 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他看到了百花高楼更可 爱,希望能够“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应该说, “江畔独步寻花”这一组诗,表现了杜甫心中所固有的文人 情怀、文人风雅。在黄师塔前,他看到了“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 簇开无主的桃花,也引发了大诗人的忧怜。可见,杜甫在这 一组诗中表现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是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力。
这组诗表现了杜甫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眼中,江畔的一切 都是美的。当江水上涨,春水荡漾到柴门,杜甫则深情地写 道——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当春水上涨,万物复苏,世人看到了江流复旧痕,江水 没沙尾,柴门在碧绿的江水中荡漾。诗人看到的是江边垂钓 的人多了,浇灌园地的人也多了,而水鸟们则与人同享春光, 它们“争浴故相喧”。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在为时序更 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
住在成都草堂时期,杜甫在严武的帮助下,度过一段和平宁静的生活。在江边,杜甫走过黄四娘家的美丽的小路, 他便发现一路风景,于是深情地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 果不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如果不是带着一双审美的眼 睛,杜甫又怎能看到寻常人看不到的黄四娘家的美呢?黄四 娘家有什么呢?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的鲜花小路,有“留 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生活情趣。应该说,有 了草堂作为立足之处,杜甫的心中焕发了春天之美,焕发了 诗人的天性之情。
大凡诗人,都有一双富于审美的眼睛。因此,杜甫歌颂 生活,再现生活所在地的美景,集中展现了作为自然之人的 自然之趣,也展现了作为社会之人的审美之趣。在平平静静 的日常生活中,杜甫能看到“江深竹静两三家”多的是“红 花映白花”,能想到“报答春光知有处”,甚至希望报答的 方式是“美酒送生涯”,可见,杜甫是一个多么富于生活情 趣和热爱生活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