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小故事】 有关宋朝的小故事

宋朝历史小故事

宋朝历史小故事 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一: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北宋、金国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 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 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派武义大夫马政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乘 船渡海,以买马为幌子,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宋金使者频繁接触。宣和二年(1120 年),双方商定以下的内容:
宋金各自进军攻辽,其中金军攻取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林东镇南)与中京大定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宋军攻取辽的西 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于澶渊之 盟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

金则答应将燕云十六州还络宋。

结果宋攻辽失败, 而金军顺利攻下辽上京、辽中京及辽南京。金方事后指责宋未能兑现承诺“攻陷 辽南京”,而拒绝还燕云。金宋双方经交涉后,北宋允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 绢给金,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金才交还燕云六州(景、檀、易、涿、蓟、 顺)及燕京。金军撤出城前还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搜刮一空,宋接收的只是一 座“城市丘墟,狐狸穴处”的空城。宋改燕京为燕山府。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果然合力灭了辽国。但是辽国灭亡以后,宋朝 便变相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而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而 金兵又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土。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的情 况下,遭强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北宋灭 亡。

这个谈判行动,一开始就遭到朝中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

太宰郑居中态度尤为坚定,他说:“澶渊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识刃, 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 然毁约,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
若败,遗害不知凡几。以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两战皆败,今日何可轻开战端!” 枢密院执政邓洵武认为这简直是胡扯,上奏反驳说:“什么‘兼弱攻昧’,我看正应该扶弱抑强。如今国家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这局面人人皆 知,但无人敢言。我不明白: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 高丽国王也看得清楚,特地捎了话来:“辽为兄弟之国,存之可以安 边;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 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二:宋朝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 权力集中于皇帝。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 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
吏部负责武官铨选(武选唐朝归兵部管,宋朝元丰改制前由审官西院管,改制后 权归吏部)。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 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很得意,说是 “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 者,一举两得。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 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这种作法被称作“强干弱枝”,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 个特点。

另外,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 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

这 种办法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但对作战十 分不利。神宗即位知其弊,才废除了这种办法 。

南宋初,允许将领募兵,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这触犯了 宋王朝的大忌讳,有成为私人武装的危险。因而南宋有收回张俊、韩世忠、岳飞 三大将兵权的举动。岳飞有大功于国,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

“三衙”,即侍卫亲军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是 中央统率禁军的三个机构。除殿前司单独有最高级的军事职官都点检、副都检点 (后不置)外,各衙的长官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禁军分布在各地驻 防。统率军队的率臣,有都总管、总管、副总管(初名部署,后避英宗讳改称总 管)等军事职官。宋朝制度,军事正印官,一律由文官兼任,武人只能充当副职。

厢军的长官亦称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但厢军均是老弱,无战斗力,兵士地位甚为低下,有如“给役”(只是一种“听差”)。

南宋置御营司,自收三大将兵权后,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其将领 为都统制、统制、副统制和统领。

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三:赵匡胤发明长翅帽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 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 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 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 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 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 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 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 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 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 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 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 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看了宋朝历史小故事的还看了:
1.宋朝历史故事 2.宋朝历史成语典故 3.经典历史小故事 4.历史人物励志故事5.宋朝民间故事 6.宋朝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