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动党员管理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使广大基层党员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党员队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强,这就给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近几年流动党员管理中,尼勒克县虽然通过抓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的组织,发放流动党员证、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制和流动党员跟踪评议制等方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尼勒克县流动党员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从数量看流动党员总数不多,但覆盖面比较广。全县流动党员132名,占党员总数的2.3%,其中农牧民党员有69名,退休干部党员17名,社区居民(下岗职工)46人,从事农牧业生产的12人,进城务工的105人,其它性质的15人。

  <二>从流向看主要从农区流向城区,从经济发展缓慢区流向经济发展较快区,农牧民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2.3;

  <三>从流动目的看大部分是以外出务工为目的,呈季节性流动,夏秋两季流量明显高于冬春两季;

  <四>流入地相对分散,远至北京、四川,近至乌鲁木齐、奎屯、伊宁市乃至本县辖区内各乡(镇);

  <五>大部分流动党员是青壮年,具有一定社会阅历、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头脑比较灵活、思维比较敏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流动党员去向难以把握

据调查:流动党员中出发前向党组织汇报的仅占14.4%,外出后能与原党组织主动保持联系的也只占20.5,大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处于“断线”状况,本人及其家庭都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基层党组织很难掌握他们的具体流向和现实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跟不上,忽视了流动党员对整个党员队伍的正负影响,党组织凝聚力不强,以致于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很差,来去自由。此外,还有部分党员因家庭困难而出务工,党组织缺乏对其关心支持,生活负担重,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故意疏远党组织。

  <二>流动党员组织活动难以开展

大部分流动党员活动地点不固定,不是找不到,就是回不来,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就是偶尔回家,也是来去匆匆,无暇顾及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多数流动党员无法参加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更有一部分流动党员故意隐瞒身份,怕暴露党员身份,受约束多,影响自己挣钱,成为“隐性党员”,导致外出期间党组织脱管,党员教育培训更是难以落实。

  <三>流动党员管理措施难以到位

大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特别是党员流动高峰前夕,不做教育管理工作,致使许多流动党员成为“三不”党员、“口袋”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的流动党员,由于不少新的经济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或者党的组织不健全,在管理上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致使大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无法落实;有的流动党员正处在考察期,外出前后既不汇报又不联系,或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至于党组织对其外出期间表现难以把握,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手续难以办理。部分正式党员,如果按党章规定“党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则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党员会自行脱党,但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党组织对现实中多样化的经营方式缺乏研究,认为流动党员在管理上不好把握,又易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在年底党员评议中批评教育而已,管理力度不到位,党组织缺乏吸引力。

  <四>流动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

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帮助,加之不少党员自我约束能力差,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混同于一般群众,放任自流,不但起不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反而成为害群之马,做出有损党组织形象的事情。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几点对策与思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性。流动党员大多年富力强,经常出门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管理和利用好这一群体,通过发挥流动党员“双带”作用,促使本地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学先赶优,提高整体素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因此,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上的盲区,从根本上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现实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按有利于流动党员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

作用以及简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制。

  <二>严格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一是建全流动党员申请登记制度。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后要负责对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作用发挥等进行登记造册,以便党组织随时掌握其动态。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凡外出流动党员,在其外出期间,党支部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对其进行日常联络,联络员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主动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定期到流入地或原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三是坚持完善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对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可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时间在3——6个月或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但无固定地点或一时无法找到流入地党组织的,可出具党员证明信或发放流动党员证,介绍其就近参加组织活动;四是建全流动党员鉴定制度。流动党员返乡前,流入地党组织应对该党员流动期间的具体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做出书面鉴定,加盖党组织公章后寄回所在党支部,做为年底评议流动党员的重要依据。对流出的预备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负责按季度培养考察并及时寄回培养考察意见,对流入地无党组织的,原党支部要采取专人培养考察和个人主动思想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活动,党支部要对外出流动党员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使其在外出期间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使流动党员流动期间不脱管,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无人问”的问题;五是对个别在外出期间思想退化,表现恶劣,经党组织多次教育仍不悔改的流动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予以组织处理,严重者要做出劝退或除名处理。

  <三>健全基层党组织,明确职责,使流动党员都能在党的组织内开展活动。一是形成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工)委、党支部三级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做到职责明确、组织健全、管理到位,特别是流动党员联络员,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防流动党员外出期间脱管;二是进一步健全新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机构,明确其上级党组织管理机构,通过系统管理、区域管理,行业管理不断增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使新的经济组织都能归口管理,解决好因党组织覆盖不广而带来党组织管理的盲区,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找到党的组织,杜绝出现组织关系无人接,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谈心交心无人听的现象。三是健全完善社区党建网络,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采取“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双重管理”的方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保证流动党员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

  <四>实施“温暖”工程,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流动党员在外活动思想上难免表现出一些复杂性和矛盾性,本人及其家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要从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困难出发,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思想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解除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在评先评优上,要克服以往偏视流动党员的做法,充分认识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其特长,积极认真地选树一定数量的流动党员代表进行表彰,既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荣誉和温暖,又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通过交流联系和一定的组织活动,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使流动党员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变被动联系为主动联系。

  <五>增强党员管理的针对性,选准载体,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在制定党员年度目标管理内容时,紧紧抓住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多、观念新的特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流动党员的考核内容,既要求他们在外遵纪守法,合法勤劳致富,又要鼓励他们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经验回乡,党组织每年要在适当的时间,借流动党员回乡之机,召开党员座谈会,在与流动党员谈心交心、介绍本地情况的同时,从流动党员中选树典型,听他们介绍先进经验,提出发展本地经济的参考建议,配合家乡拓宽发展经济的路子,带领家乡群众共同致富,通过一定的载体,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