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生文化【地方文化在高校三生教育中运用研究】

地方文化在高校三生教育中运用研究

地方文化在高校三生教育中运用研究 地方文化在高校三生教育中运用研究范文 2008年5月至8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 厅制定下发了实施“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 活教育)的决定和实施意见,要求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推 行“三生教育”。可以说,我省的“三生教育”是一种特有 的人性教育,它是在结合我省教育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需要, 并借鉴于国内外人文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将教 育从生命的关怀扩展到了对生存和生活的全面关怀,并以此 来实现提高青少年的生命质量、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了解 基本的生活常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生教育”课程实施以来,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旺盛 生命力和美好前景。2008年10月28日,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 在听取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时明确指示:“你 们开展的‘三生教育’,就是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社会反 响好,我非常支持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说到底,开 展‘三生教育’还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 问题,特别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问题。你们组织开展的‘三 生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方 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切入点,希望你们深入扎实地抓 好这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于2008 年12月24日对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的情况作出重要批示: “开展热爱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的‘三生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增强心理承受能 力很有意义,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有必要。应列入素质教育的 内容。” 目前,“三生教育”课程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条 新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 要作用。其教学在所有高校课程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难”就难在教学实效上,教学过程中往往形成“空对空” 局面:教师台上曲高,学生台下和寡。文山学院在实践中深刻 体会到:三生教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其目标 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2005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 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要在学 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建设。因此,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和边疆民族地方院校特点 不断加强“三生教育”课程建设,是深化“三生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而课程建设又离不开课程资 源,特别是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加强高校“三 生教育”课程建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一项重要的 举措就是要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所处地域文化中富有潜力 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并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运用到教 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实践中去。本文以文 山学院地处的文山地域文化为例,就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与高校“三生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一、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容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处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之中,即处在不同特色的文化区域之中,这些特定的区域文 化由于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而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成为一种极具潜力和特色的优势 教育资源。这些极具潜力和特色的教育资源就是我们所说的 地方特色,它是指各个地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资源。前者主要包括自然风光、 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后者则主要指凝聚在地方 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 些精神的杰出人物等非实体性精神财富,它们具有鲜明的精 神导向、道德折服、思想陶冶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内心形成 一种恒久的理性折服。后者还包括有历史遗迹、文物、博物 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实体性遗迹, 它们具有不可再生性、民间性、现实性的特点,大学生在情 景熏陶中容易受到直观的形象感染。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 治州为例,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文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2005年至200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文山州和红河州 文物调查项目中新发现了3个古猿化石地点,分别为文山州 境内的马关县山车仙人洞、广南县上寨村硝洞下洞和西畴县马桑洞,考古学家认为文山可能是人类的摇篮之一。

[1](P12-18)上世纪70年代初在文山州西畴县仙人洞中发掘 出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牙齿化石,表明旧石器时代文山有人 类生存。新石器时代文化则主要分布于麻栗坡、富宁、马关、 广南、砚山、文山等地,以麻栗坡小河洞类型为代表。麻栗 坡小河洞遗址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于麻栗坡县小河洞 内,是一处洞穴遗址,出土的石器以磨制精致的有肩石锛、靴 型石锛和三角形石刀为代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文 山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文 山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还留下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的青铜文化(含古句町国文化)。文山是云南传世铜鼓最多最 集中的地区,目前全州发现的铜鼓已有138面,这些铜鼓包括 了我国发现的所有铜鼓类型,这些铜鼓传承有序,从未断裂 过。资深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认为,铜鼓分类中的八个类型 在文山均有发现,这在云南省,而且在全中国以及东南亚诸 国都是绝无仅有的,他认为文山极有可能是世界铜鼓的起源 地之一。[2](P1-4)同时文山还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 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句町曾是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古国,句町 青铜文化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人类古代文明,2007年9月,云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和广南县文物管理所 对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村白龙坡的一个东汉木椁墓进行抢 救性发掘,葬式极具楚文化风格。墓葬规模较大,墓室分3层, 距地面1•2米,长5•1米,宽4•2米,高1•95米,是云南省继昆明羊甫头墓地之后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木椁墓”。发 掘中出土了2件汉代铜灯、5枚汉代五铢钱、3片竹简、8个汉 代漆木器耳杯、1把漆木勺、1具木制车马模型等一批文物。

其中,竹简、木雕车马模型、黄釉陶、保存完好的漆木耳杯 以及墓室中出现的代表墓葬规格高的头箱均为云南省首次 发现。考古专家们根据墓葬形制、葬法、规格、随葬品及所 处地理位置分析,认为该墓可能与汉代句町王有一定联系。

①这些考古成果反映了当时的壮族先民已掌握了较高的青 铜冶炼技术和当时句町国发达的经济水平,也证实了在春秋 战国时期,文山广南就是句町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心。毫无疑问,文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 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了解古代先民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历 史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光荣的革命传统 文山历来是一块热土,曾发生过不少对社会历史发展有 深刻影响的事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 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明清时期,文山各族 人民为了反抗封建统治,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封建斗争。在 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滇东南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 辉煌的篇章。这一时期,滇东南各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阶 级的剥削与压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当面临周边国家 交趾(越南)以及法帝国主义的入侵时,则团结合作,保卫边 疆,共同对敌。有明一代,广南富州土官沈氏、八寨土司龙氏率领当地各族人民抗击交趾入侵,谱写了光辉篇章。19世纪 后期,为了反抗法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开化府组织“民族 军”随清军入越抗法。同时,与越南山水相连的壮苗汉等各 族人民,在广南、猛硐土司以及著名苗族首领项从周的组织 下带领各族群众联合越南人民,共同抗击法国侵略者,对帝 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给予了沉重的打击。20世纪20年代以来, 在文山这块红土地上,于1927年12月底在今文山县德厚镇建 立了文山第一个中共基层支部―――开化洒戛龙支部。文山 地区各族人民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英勇卓绝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至1936年,建立了文山第一块红军 游击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 贡献,给文山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遗产。文山州各 族人民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爱国主义 精神。在1979~1989年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期间,涌现出 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麻栗坡县、马关县、西畴县、文山 汽车运输总站等1800多个单位和集体2•5万余人立功受 奖,4000多人在火线入党入团。对大学生进行当地革命传统 教育,可有力推进“三生教育”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

(三)多姿的民族风情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文山 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人民经 过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积淀,以非凡的智慧创造了蔚为壮观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主要融汇 于形式多样的历史著述、民间文学、传统习俗、生产生活和 节日文化中。文山各民族多为大杂居小聚居,大体上是汉族 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具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全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多姿 多彩,较为集中地展现民族风情特色的重要民族节日有壮族 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彝 族的“跳宫节”和“火把节”。当地独具民族特色的“铜鼓 舞”、“手巾舞”、“芦笙舞”、“弦子舞”等已走出文山, 走出国门,为文山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靓丽色彩,为来自远 方的客人留下了美好回忆。其中不乏许多教人做人、开启心 智的思想道德的优秀成果,为高校“三生教育”提供了丰富 的教学资源。

(四)奇丽的自然生态 文山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境内最高海拔2991米,最低海 拔107米。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年平均气温15•8~19•3℃,年 平均降雨量992•2至1329•4毫米。全州已经发现的各类野 生植物有332科4504种,其中的枧木、华盖木、铁杉、香木莲 等42科74种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全州有7个县分别被 评为中国三七、阳荷、草果、辣椒、八宝米、八角特产之乡, 文山是名贵中药材三七的主产地和原产地。三七,《本草纲 目》称其为“金不换”,文山三七以质量优、药用大闻名中 外。文山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银、铝、锰、锑、锌、铁等7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45种,其中有7种矿产储量居云南省第 一位,锡、锑、锰矿的储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二、三、八位。

文山地处珠江、红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区,全州水资源总 量17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23万千瓦,可开发 利用13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120余万千瓦。同时,文山旅 游资源丰富,国家AAAA级风景区丘北普者黑,碧水青山、峰峦 叠嶂、美不胜收。省级名胜风景区广南八宝素有“高原桂林” 之美称,坝美则被誉为21世纪的“世外桃源”。此外,文山老 君山、麻栗坡老山、富宁驮娘峡等一批高原亚热带原始森林 景区,风光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再加上古人类遗址、古 岩画等交相辉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文山以其得 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吸引众多国内外 宾客慕名前来,也因此成为了教育陶冶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 品德情操的重要资源和直观场所。

(五)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 文山这块热土,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革命 传统,奇丽的山水风光,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时,为了打好扶 贫攻坚战和抓好财源建设,实际上于1993年才开始进行改革 开放的文山各族人民在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 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推进文 山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实现了经济社会追赶式、跨越式发 展。文山州西畴县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占全县面积75•4%的地 方,曾被国外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但倔强的西畴人不服气,以否定的态度喊出了“搬家不如搬 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强音,并拉 开了搬开石头种粮的壮举,形成了著名的“西畴精神”。

在1979~1989年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期间,形成了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老山精神” 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守卫在老山上的解放军 官兵说:“‘老山精神’是中国军人不怕流血牺牲,维护中国 领土完整的象征。”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让青年大学 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育学生对祖国昌盛、民族兴旺、人 民幸福、边境安宁的大好局面要倍加珍惜,教育学生认识到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老 山精神”,教育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 想,用“老山精神”鼓舞斗志,用红色情怀激扬青春,为建设 繁荣强大的国家而努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在当代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勤劳、勇敢的文山人民又以 “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文山精神,紧 紧围绕把文山建设成为云南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这一战略目 标,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建立“四大基地”,续写了昂扬 奋进的时代新篇,为学校“三生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教育 资源。

总之,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属于“三生教育”课程资源的 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三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我们都要充分利用,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 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是高校“三生教育” 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高校“三生教育”课程建设将会失去重要依托和强 大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也就很难坚守人本性、求真性、实 践性、开放性、整合性的“三生教育”教学基本原则,因为 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建设和 改革;另一方面,地方特色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特别是近现代革命史是以爱国主义为旗帜,以实现共 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 本原则,是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 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符合“三生 教育”课程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 要求,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二、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三生教育”课程建设中的作 用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素质 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在高校“三生 教育”中可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一)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丰富“三生教育”的教学 内容 “三生教育”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生 存、生活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但此前的“三生教育”课程内容着重于大学生 的普遍性发展,而对大学生地方性发展关注不够。所谓的地 方性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知识、思想等地方性特征,体现的是 地方文化资源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大学生的地方性发展是国 家所承认、追求却难以实现的。因此,高校“三生教育”课 程应高度重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对地方特色教育资 源进行选择和创新,以实现大学生的地方性发展,使大学生 能够成为全面发展之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方特色 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就文山而言,这里既有秀丽的山水风光、 众多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创造光辉业绩 的重要地区,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扶贫攻坚过程中还涌现出 许多反映时代要求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发利用这 些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无疑可以极大丰富“三生教育” 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育内容,突出教育内容的特殊 性、地方性、时代性。

(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拓宽“三生教育”课程 的教学空间,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及方法 地方特色文化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 体,它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到的,如历史遗迹、纪念碑、 民族风情等等。把地方特色文化运用到“三生教育”课程教 学中,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方式,因为教师可以 选择让学生在课堂内观看当地改革成就音像片、扶贫攻坚战 图片、民族风情录像,还可以走出校门,组织学生外出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民族村寨、采访先进人物等,丰富和拓展“三 生教育”课程的教学空间,改进“三生教育”课程的教学方 式,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三生教育”课程的需求。如有的 教师在“三生教育”课程“人在云南”专题的讲解中,不是 采取以往的理论加案例教学方式,而是结合教材内容,在教 学中适当介绍所进行的国情调研的相关图片、录像等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将学生的讨论意见进行 归纳以作为该节课的小结。事实证明,课程教学达到了预期 的效果,学生看到了家乡的现状与发展潜力:落后是现实的, 潜力是巨大的。要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振兴西部边疆民族 地区,结论只有一个: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艰苦奋斗。可以说, 因为恰当地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课程教学将讲授、录像、 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地方特色可以增进教学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理性认 识的形成 根据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大学生在“三生教育”课程教 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教材 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即教材本身有争论、有缺撼或是有错 误的问题);二是就教师讲课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师所讲 与原理不符合);三是来源于联系社会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
四是与自身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 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是他们对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所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 社会问题的表象。如果教师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高校“三 生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改变这种尴尬局面的 有效性手段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通过利 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可以增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理性认 识的形成。

“三生教育”课程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 识的构建,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学生的价值观, 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要想使一个人超越个人自身体验的局限 性,形成更为宏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好的方法是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进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 的理论观点。在大学教育中,实践环节一直相对较弱。因此, 教师不应仅限于三尺讲坛,而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地方特色文 化,引导学生将社会现实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进行分析 研究。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带出课堂之外,走出校门,组织 学生参观纪念馆、历史遗迹,也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和民族风 情调查、地质风光探秘等活动,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课堂的转 变。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当地文化优势所在,还看到现实问 题所在和当地发展现状,了解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规 划,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三 生教育”课程入耳、入脑,引导大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停留在上课记笔记、考前背 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感性认识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