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教育背景解析大学教育的现状】教育背景怎么

基于中学教育背景解析大学教育的现状

基于中学教育背景解析大学教育的现状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从中学进入大学, 无论从教育环境、学习方式、管理制度、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 着变化,面对新的环境,新生在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都可能产生各种困惑, 遇到各种难题。为帮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做人、创新和与人相处,确立大学学习目标、奋斗目标, 高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活动,为学生顺利地渡过 大学四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和现状 1.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学教育主要为应试教育,为了将更多的学生送进大 学,中学教育主要以考试为手段,单纯以分数为标准进行选拔式教育。虽然国家 多年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但由于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太完善,在高中阶段要从应 试教育模式下完全走出来尚需经过一段时间。大学教育没有中学教育的升学压力, 更注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不再单纯追求高分,而是更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一专多能,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从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新生一下子难以适 应。相对高中而言,大学新生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失去考大学的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感觉很迷茫、不知所措。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大学新生形 成强烈的冲击,学生不知该如何确立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如,有的新 生认为进入大学就像进入了保险箱”可以松口气,在心理上产生了松懈心理,奋 斗目标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有的学生上了大学后,多了很多自由支配 的时间,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失去奋斗目标,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打扑克、看录 像、谈情说爱上,甚至酗酒、打架斗殴,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两种教育 模式的差异,造成大学生在入学的一段时间,很容易迷失自我、不知如何下手, 失去前进的动力,缺乏有力的精神支柱系统。

2.学习方式的变化。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为被动式学习,学生的学 习日程由老师和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老 师交给的各项学习任务即可。而在大学,学生的学习多为开放式、自主式学习。

任课教师课上只是介绍内容的梗概,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学,这就需要学生 改变中学的学习模式,増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庞杂的课程科目、陌生的专 业、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失去一路呵护、一路监管的大学新生,面对多样化的选择,一时难以适应。

这种新的环境使得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时间高效 学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具体表现为:有的 新生受中学严重依赖心理的影响,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极度不适应,觉得大学学 习太轻松,产生了空虚心理,上网聊天、打牌消遣、蒙头大睡、寻找感情寄托等 成了他们打发属于自己时间的最佳”选择;
有的新生盲目乐观,认为大学学习不 过如此,认为自己有多年的学习经验,临时抱抱佛脚,拿到大学文凭不过是小菜 一碟”有的新生对参与一些学生社团活动热情高涨,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课外活动 上,而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和热情却大打折扣。学习上的种种不适,让学生从入 学时的高分一下子下滑至红灯高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管理制度的变化。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高中生的管理采取 保姆型”跟班管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工作非常精细,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也非 常周到、细致。从早到晚,学习、生活、纪律等一切皆纳入班主任管理之列,事 无巨细,班主任成了学生的保姆”大学则不同,大学更注重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 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大学生不像高中生被管得太细、 太多,大学更注重民主氛围的营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个人 的选择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从被动、贴身式的管理到大学自主性、选择性的管理,很多新生短期内显 然难以适应。大部分新生很不习惯,不适应这种管理和要求,个别学生视为“自 由”思想上放松,情绪上不能自控,放任自流,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抬头, 有的迅速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他们逛街、打牌、睡觉。有的整天想心事,郁郁寡 欢,落落寡合。一个学期过去,甚至一个学年过去,他们的功课都在60分左右。

4.人际交往的变化。高中阶段,同学大都生活在一个区域,大家语言相通, 又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集中的班集体,每天朝夕相处,同学间相对有更多 交往了解的机会。加上高考升学的压力,很多同学都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学习上, 相互间的交往比较单一。升入大学以后,由于同一寝室或同一班级的同学分别来 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处事方式以及语言的不同,加上远离亲人、 远离朋友,独自在外,新生会感到特别孤独,对新的人际感觉不知所措。

大学教育中,未来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面对开放式的大学教育,每个新生都特别渴望交往,渴望融入自己的集体, 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交往。如:有一部分新生个人意识非常强烈,不太适应集体生活,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容易产 生矛盾冲突,这常常使其交往受挫;
有一部分新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过程 中,虽渴望获得理解,但更多的抱有戒备、观望的心理,缺少交往的主动性;
还 有一部分新生,由于入学的孤独以及和异性交往机会的増多,部分新生试图尝试 恋爱,但由于心理不成熟、知识和阅历贫乏,往往使恋爱充满盲目性,给异性交 往带来困惑。这些使很多新生在人际交往受挫后,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人际关 系上的适应不良,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压抑。

5.生活方式的变化。高中阶段,学生一般生活在本地区,本校相对封闭的 环境中,还有的学生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从没有住过集体寝室,他们大部分 是独生子女,是家中重点照顾的对象,他们己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方式。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冲破了地域环境的界限,跨地区性十分突出, 除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有诸多不同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集体 生活方式取代了原有的个体生活方式,同时,大学的生活范围迅速扩大了。他们 初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以完全独立的身份来到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校、新 的集体、新的朋友、新的宿舍,还要接受新的思维方式等等。那些家庭条件优越、 原先生活一切由父母包办的新生必然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 盾,现在每天都要面对如何管理生活,特别是如何管理钱物和时间的烦恼。那些 从穷乡僻壌来的、家庭生活水平低的学生,因为宿舍成员之间家庭经济水平的差 距、城乡生活的差异等因素带来了不可名状的焦躁和自卑。

此外,为了面对将来激烈的竞争环境,新生们必须为今天的学业操劳,也 必须为明天的前途的发展谋化,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 就难免出现抑郁的焦虑心理。环境和角色的变化,打破了了新生们先前对大学生 活所怀有的绚丽多彩的梦幻,滋生了孤独情绪、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 物的紧张情绪。这些情绪影响着他们对正常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也妨碍他们积 极主动与外界的良好接触。

大学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管理制度、人际交往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 会造成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等种种方面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焦虑。加上理想 与现实的差距,一部分新生实际升入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产生差异,他们对升 入的大学不甚满意。期望升入办学条件好、社会声望更好的大学,但现实又无法 满足他们的需要;
另一部分新生入学前对大学的理解认识与入学后对大学的理解 认识产生差异,这样,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很大一部分新生思想上产生迷惘和苦闷,甚至对大学感到失望。

二、大学新生教育的对策 针对新生的入学特点,高校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地 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缩短其大学适应期,尽 快调整到大学生应有的状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整 个大学期间和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大学是人的各种观点形成的 关键时期。高校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契机,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 标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要对学生进 行爱校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时事热点讨论、演讲、辩论赛、征文等形式对学生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认清是非、辨别美丑,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鼓励什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要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教育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既要认识到 自身的实力,也要清楚成绩只属于过去。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和弱点, 正视现实,避免与人展开盲目竞争,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抱负水平, 建立自信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积极思考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 大学生活,如何选择个人的发展道路,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我该怎样实现 我的奋斗目标等。

2.专业学习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本 院系、本专业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未来前景展望。可以通过名家讲坛、资 深教授访谈或毕业学生成才座谈等形式,让学生由了解自己的专业到逐渐热爱自 己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要引导新生转变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方式与中学教育的差异, 通过宣传阵地、教师专题报告或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适 应性教育,以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科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实事 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
尽快掌握自主学习、 合作性学习、研宄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谋求全 面的、持久的、强劲的发展潜能;
积极调整学习心态,在大学这个集体中锻炼,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控能力;
要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3.角色转换教育。要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要 教育大学新生在思想上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思考方式。高中生年轻热情、思维 敏捷,正是处于人生思想状况最活跃的暑期,但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指挥,学生 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思想上主要是被动地接受一些信息,缺乏相对系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而升入大学后,完全进入了一个惟社会”状态,学生拥有宽松的思 维环境,学生也有了更多主动思考的空间,对于人生、社会、家庭、就业等问题, 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育观察思考一些问题之外,也会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 实践等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高校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从被动的思考转 换为主动的思考,确立科学正确的道德观、幸福观、学习观、集体观等,树立正 确的是非观念。

要教育学生逐渐断奶”増强学生的个人独立生活能力。中学阶段,由于升 学压力大,老师对学生基本上是全方位”服务、管理得面面倶到;
家长在生活上 也是对学生关怀得无微不至。部分家长在‘自己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自己经济 上再紧也不能紧了自己的后代”的指导思想下,时时处处为学生包办代表,致使 少数学生生活依赖性强,自理自立能力差,有的衣服都不能洗,生活也不会安排。

但到大学后,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也管得不多,生活上要求学生无论在衣食住行, 还是在学习交友等方面都要求学生自理。学生一下子少了很多叮咛嘱咐,多了很 多民主与选择,相对‘自由”了很多,一时感到无所适从。高校要帮助新生由父母 牵着走”逐渐转变为学生自己独立走”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行事、独立思考的 能力,为学生将来迈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职业规划教育。要使学生将来能顺利就业,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规划教 育非常重要。要教育学生从一进校,就对自己职业做出一定规划、设计,并为之 逐步奋斗。要帮助新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 挑战应做好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诸多准备,使新生的成才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更 加明确,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増强。作为高校,可以安排一定的理论指 导课,邀请毕业生用人单位领导作关于人才标准、人才价值、人才引进方面的专 题报告,可以邀请地方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也可 以邀请校友为新生现身说法,让新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 是职业、什么是事业,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制订个 人发展规划。

5.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对广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独特的意义。新生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他们较快地熟悉新 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得到友谊和力量,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减轻心理压力和冲突, 减少孤独和寂寞。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教育新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 自卑、自傲,充分尊重、信任、关爱、肯定他人;
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交谈技巧, 学会倾听他人讲话,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态度诚恳,措词文雅;
善于替他人 着想,切忌自我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给别人以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积 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处理恋爱与学 业的关系,让爱情在相互吸引、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发挥其潜能,完善人格。同学 关系的和谐带给大学新生的是友谊和温暖,有助于他们才能的成倍发挥和人格的 全面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

6.系统的心理指导。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和讲座的方式,进行较为系统 的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帮助广大新生了解心理健康与智商、心理健康与情商、心 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了解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人生挫折,培养 坚强的意志品格,了解什么是负面心理情绪、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化解以及自助、 互助途径等,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面对可能出现 的各种困难。其中,高校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群体的求学问题、心理压力和自信心 方面存在的心理偏差,防止他们在精神上贫困”系统的心理指导可以为大学生创 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主动去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 力。

作者:陈慧敏(湖北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