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医药教学的改革论文(共2篇)]关于中药学有关的论文

中药学医药教学的改革论文(共2篇)

中药学医药教学的改革论文(共2篇) 第1篇:高校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联系中药与临床 的桥梁课程。中药学由于其所含中药数量多、单味药物多需单独记忆、学起来容 易混淆等特点,给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 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纵横贯通教学法,并 将其应用于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纵,纵 向分析(同一药物内);
横,横向对比(不同药物间);
贯通,融会贯通;
纵横贯通:
纵向分析,横向对比,纵中有横,以横带纵,融会贯通。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 基于纵横贯通的教学实践,谈中药学教学方法,以期为促进高校医药院校中医药 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纵向分析是对药物全面掌握的重要途径 中药学每味药物,往往有多重药性、多重功效及多重应用,从而使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常顾此失彼,难于记全记牢。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选取恰 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中药多重药性、功效、应用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全 面掌握中药知识。纵向分析应用于中药学教学,有助于教师深入剖析中药多重药 性、功效、应用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较为全面地 掌握中药知识。以解表药麻黄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纵向分析法,首先 应进行由药性说明功效、功效对应药性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药性-功效-应用间 是有其关联规律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应进行三大功用间的横向 解析(如由于麻黄发汗解表主风寒表证,因此在治疗咳喘实证及水肿证时均尤以 兼有风寒表证者为佳;
由于麻黄宣肺平喘主咳喘实证,因此麻黄在治疗风寒表证 兼有咳喘实证亦较为适宜等),多角度、多方位阐释中药学多重内涵间的关联性, 从而促进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横向对比是区别相似药物的关键所在 中药学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作用及用药知识为核心内容。中药学 课程内容具有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单味药物多需单独记忆、药物数量 多容易混淆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横向对比教学法,可以使同一章节 内相似药物、不同章节间相似或有局部共性药物较好地区别开来。同一章节内的药物,具有许多共性特征(如发散风寒药多具辛温之性,具 有不同程度的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等共性特征),药物间功用经常容易混淆, 易导致张冠李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横向对比方法,在分析药物间共性特征 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其差异。如同为发散风寒药的麻黄和香薷,教师在授课时应 用横向对比教学法,应在指出二者共同功用(发汗解表主风寒表证、利水消肿主 水肿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差异(麻黄发汗力强于香薷,常用于感冒重症外 感风寒表实无汗证,而香薷由于同时具有化湿和中的功效而善主外感于寒、内伤 湿滞的阴暑证;
麻黄尚具宣肺平喘善主咳喘实证等)。同一章节内需要纵向横向 对比的药物很多,仅就发散风寒药而言就有如麻黄与桂枝,紫苏与生姜、荆芥与 防风、麻黄与香薷、麻黄与羌活、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与藁本、麻黄与细辛等。

不同章节间相似或有局部共性的药物,由于章节跨度、前后学习时间差及 对比意识淡薄等因素,增大了对这类药物学习掌握的难度。不同章节间相似的, 如羌活与独活,尽管功用接近(均有祛风湿主风湿痹证、解表主风寒挟湿表证、 止痛主头痛),但羌活祛风湿善主上半身风湿痹证、止痛善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 而独活祛风湿善主下半身风湿痹证、止痛善主足少阴肾经头痛。不同章节间有局 部共性的,如黄芩与白术均有安胎共性,但黄芩偏于清热安胎,白术偏于补气健 脾安胎;
再如同为利水药,然黄芪善主气虚水肿,麻黄善主风水水肿,益母草善 主水瘀互阻等。

3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纵横贯通是必要途径 如前所述,纵向分析是对药物全面掌握的重要途径,横向对比是区别相似 药物及有局部共性药物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纵中有横、 以横带纵、纵横贯通,是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必要途径。具体地讲,如在学习某麻 黄时,对于麻黄基本知识的全面学习是纵,而由其利水消肿联想到其他共性药物 如香薷、茯苓、泽兰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如此一来便是纵中有横;
随着一 个药物被横向对比的环节越来越多,就对该药纵向基本知识掌握的越深刻越全面, 正所谓以横带纵;
随着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的反复多次循环,纵横不断交融贯通, 最终实现了对所掌握知识的融会贯通。

4结语 当前,教学方法优化改革己成为教育部以及高校各专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 题。就高等医药院校而言,教学方法优化改革探索己渗透到妇科、内科、儿科、 诊断、方剂、护理、药剂、中药化学等医药各科课程中中药是中医用以治病的工具,也是从事中药生产、检验、研发等药学相关工作者的材料来源。因此教师教 好中药学使学生学好中药知识,是高校培养优秀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前提。中药学 教学方法优化探索己成为从事中药学教学的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中药学教学实践,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药学纵横贯通 教学法,阐释了纵向分析是对药物全面掌握的重要途径,横向对比是区别相似药 物及有局部共性药物的关键所在;
在此基础上,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纵横贯通 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为中药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提供有意 义的参考。

作者:王君明,崔瑛*王辉,冯志毅,贾玉梅(河南中医学院/呼吸疾病诊疗 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 第2篇:中药学“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是医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药学实践教学是提高 学生辨识中药及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关键教学环节,必须高度重视。

1中药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中药学》教学尚存 在“纸上谈兵”的问题,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学生 往往死记硬背中药的功效,而对中药的产地、性状、炮制方法、饮片识别及中药 的药理作用等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加之中药学知识点甚多,最终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许多青年教师讲中药却 不能识别中药,出现了医药分家的尴尬局面。主要问题如下。

1.1实践教学制度不完善 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中仍存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现象,教学计划 中没有突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一般 被安排在课外进行。有的院校由于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不合理等原因,挫败了教 师的教学积极性,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甚则有的院校中医学专业不开 设实践课。1.2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面向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中药学教学往往偏重于讲授中药的临床应用,缺乏 中药基源植物识别、中药饮片识别、中药炮制品选择及中药药效机理验证等内容。

实践内容与现代技术和临床需求相脱节,有的实践内容已经落伍,部分内容和专 业基础课程实验内容脱节或者重复,有待进一步整合、更新、优化。

1.3实践教学硬件缺乏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不够改善,例如,没有一定规 模的中药标本室、药用植物园、中医模拟门诊等,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4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不完善 《中药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尚不明确,无法客观评价教学水平及学 生掌握程度,导致《中药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 药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也进行了实践教学改 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教学课件中穿插植物图片、饮片图片以 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
借助当地中药资源优势,增加了上山采药环节。但 目前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 动手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医药相长”的中药学综合 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

2中药学“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将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时间延长至两年,构建贯通大一、大二2 学年的4个实践教学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形成性评价。

2.1学生自我增强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由本草园、中药浸 制标本室、中药腊叶标本室、中药饮片标本室和中药电子标本馆五部分组成。大 一上学期,学生可随时进入本草园观察中药基源植物形态,记录其生长过程,根 据标牌,了解该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和功效;
学生可随时进入中药浸制标本室跟 带教老师学习浸制标本的制作方法,观察植物形态;
学生可随时进入中药腊叶标 本室、中药饮片标本室观察中药饮片。这一集“干、鲜、活”于一体的感性认识平 台,具有立体直观、随时随地可学习,同时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让 中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一入学就对中药有一个感性认识。潜移默化中激发学习中 药的兴趣,为中药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 况,我们建立了中药电子标本馆。学生可随时登陆中药标本馆进行在线测试。该部分成绩统计方法:中药电子标本馆进行在线测试系统自动生成成绩,并记录学 生登陆电子标本馆的次数及在线时长,教师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给出该环节学生 成绩。

2.2教师带教增强理性认识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本草园、中药浸制标 本室、中药饮片标本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四部分组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加强对药用植物识别、中药质量判断、中药炮制和中药药理作用等四个方面的理 性认识。

药用植物识别环节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至大二上学期,由中药学教师带领中 医学专业学生到本草园和中药浸制标本室见习中药基源植物。通过教师的专业讲 解,增强学生对药用植物和中药材的理性认识,达到快速识别药用植物、准确识 别药用部位的目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测试,以鉴别常用药用植物作为考 核重点,给出该环节学生成绩。

中药质量判断环节大二上学期,由中药学教师带领学生到中药饮片标本室 见习,为学生详细讲解常见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判断标准。培养学生通过眼看、 手摸、鼻闻、口尝等简单经验方法对常用中药饮片识别并判断优劣的能力,并加 深对课堂讲授过的中药的药性特点、功效、适应证等的记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 况组织测试,以鉴别常见中药真伪优劣作为考核重点,给出该环节学生成绩。

中药炮制实践环节大二下学期,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到中药饮片标本室, 通过观察,掌握不同中药炮制品的外观性状;
通过炮制实验,全面了解其炮制原 理及其药效区别;
使学生能够根据病证合理选用中药炮制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 况组织测试,以区分不同炮制品、掌握不同炮制品药效区别作为考核重点,给出 该环节学生成绩。

中药药理实践环节大二下学期,由教师带领学生在中药药理实验室进行动 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同学对中药功效的认 识,训练基本的实验技能"该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和实验技能考核情况 给出该环节成绩。

2.3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大二下学期进行。鼓励 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建立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实践 平台。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选题,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等,掌握科研课题的基本申请流程。对中标的大学生科技创 新课题进行方法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实施,独立完成动物饲养、标本采集、指标 检测、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报告等。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允许其进入 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对参与大学生科技 创新项目申请和教师课题的学生酌情加分。

2.4临床一线见证中药疗效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门诊和中药房组成。

将中药学实践教学延伸到临床一线,突出中药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根据学生实际 情况,定期安排分组见习教学。鼓励学生跟带教老师在门诊抄方,了解中医诊疗 的基本流程;
同时进入中药房,参与配药和煎药,并通过对处方配药的审查,掌 握处方书写的规范和要求;
使之前在学校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临床一线得到更 好地提升,进一步加深对具体中药性能、功效和应用的认识。该环节可贯穿于整 个大学学习中,在前三个环节成绩的基础上可酌情加分。

3中药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通过该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可以使学生能识别中药基源植物,又 能对饮片的真伪进行识别,并能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诊疗 能力,加深对中药的理解和学习。具体如下:
3.1识别中药基源植物的能力品种是保证中药材质量、安全用药和临床疗 效的前提,品种错位,全盘皆输,无正品就无疗效可言。通过本草园和中药浸制 标本室学生自主学习和带教教师的讲解,使中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常见药用植物的 品种区分要点,根据看、摸、折、拉、揉、嗅、尝、照等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 地识别药用植物。

3.2判断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优质、安全的中药饮片是保证中医临床 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中药标本室学生自主学习和带教教师的讲解,使中医学专 业学生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经验识别方法,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识别 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常见中药的真伪优劣。

3.3正确选择炮制品的能力中药炮制是一项细致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炮 制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品分别具有不同的功效, 不可混淆使用;
如酒大黄、大黄炭等。通过该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了解不 同中药炮制品的疗效及炮制原理,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处方时正确选择中药的能 力。3.4验证中药药理作用的能力中药药理知识在中药学习中至关重要,从现 代医学的角度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了解中药药理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临床诊疗能力,掌握中药药理实验技能及科研课题申请流程,可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5掌握运用中药进行基本诊疗的能力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若对中药知识掌握娴熟,但不能很好地服务临床也是枉然的。通过门诊和中药房 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运用中药处理简单病证的能力,加深对中药功效和应 用的理解,提高临床辨证思维。

“医药一体观”是中医药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 点。中药是中医用以战胜疾病的主要武器。“医不知药”不利于临证治疗,同时也 会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具有医和药两方面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 秀的中医工作者。因此,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医药结合,医药相长, 使学生既通医理,又晓药性,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的中医药人才。

作者:林海燕1于佳宁2林莺1于京平1郝雯瑾1(1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 院,烟台264003;
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两腺外科,烟台2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