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叶圣陶论语言表达

叶圣陶论语言表达

叶圣陶论语言表达 叶老是“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有关语言 表达的论述,对我们探讨语文品质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 价值。下面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条写一点自己最近的学习 心得。

一、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提升语文品质 叶老曾经恳切地指出: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 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 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 弊病;
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 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 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①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运用,这是叶老一以贯之的基 本观点。他在这里所说的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 进到精粹的境界”,其实指的就是语文品质的提升,先要达 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基本要求(不粗疏),而后逐渐进到 审美层次(精粹)。他在另一处说得更加明白:“一段文字 由许多句子合成,句有句式;
一句句子由许多词儿合成,词 有词义。句式要用得妥帖,词儿要用得得当。”②造句妥帖, 用词得当,说的不就是语文品质吗?“精粹”“粗疏”指的 就是语言运用,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正反两方面的概括。二、“工于表达”事关做人 叶老指出:
所谓善于说话,决不是世俗所称口齿伶俐,虚文缴绕的 意思。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合于论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 为善于说话。所以这简短的标语实在含蕴得很丰富,分析开 来,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等等的意思。这就牵 涉得很广了,要精于思想,应当有种种的经验推断,要富于 情感,应当有种种培养陶冶,要工于表达,应当有种种的学 习准备。爽直地说,这就包括了人生的一切活动,成了所谓 正当地做人的事情了。④ 所谓善于说话就是“一言片语都合于论理,都出于至诚”。

如果说“出于至诚”主要指的是态度,“合于论理”就是思 想、感情等的内容问题。在另一处,他举例道,教师订正学 生言语的错误,“与其说‘这应当这样说’,不如说‘按诸 事理,这还有更妥当的说法’,或者‘试从实际上想,会发 见更切当的词了’。这无非因为发见贵于受来,自觉愈于外 铄的缘故”⑤。由“这应当这样说”而“按诸事理,这还有 更妥当的说法”或“试从实际上想,会发见更切当的词了”, 看起来意思好像“差不多”,只是说法变了一下而已。但在 实际上,第一种只是“告知”较正确的说法,而后面两种则 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更妥当的说法”“更切当的词”, 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实际 上和“工于表达”密切相关,不可也无法割裂;
只是“工于表达”着眼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个侧面,即语文品质方面 的高要求。由此可见,“工于表达”也是“正当地做人”的 有机组成部分了。

叶老反复强调:“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

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 ——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 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 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因此,对“修辞立其 诚”这一句古老的原则,叶老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
向来看重“修辞立其诚”,目的不在乎写成什么好文章, 却在乎绝不马虎地想。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 文字,把那想得认真的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两层功夫 合起来,就叫作“修辞立其诚”。⑦ 对“修辞立其诚”,我本来的理解是,说话与写文章态 度一定要真诚,指的就是内容而已。叶老认为这是片面的, 只是它的一层意思;
还有另一层意思,这就是一定要讲究语 言表达,注重表达的语文品质,努力做到“一个字都不乱用, 一句话都不乱说”。他一再指出遣词造句不是所谓“小节”, 若有毛病亦非什么“小毛病”,没有不认真不重视的任何理 由。

三、语言表达有“追寻”“返照”两端 语言“表达”,一般地说,是已有所要表达者在,才有 表达出来的需要或可能,即所谓表之于外、达之于人。正如叶老所指出的:
好文章有许多条件,也许可以有百端,在写作教学上势 难一一顾到,但好文章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 实而深美,又必须把这种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这种 能力的培植却责无旁贷,全在写作教学。

又说:
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是 在乎能够找到那些适合的“字眼”也就是适合的“词”。怎 样叫作适合呢?我们内面所想的是这样一件东西,所感的是 这样一种情况,而所用的“词”刚好代表这样一件东西,这 样一种情况,让别人看了不至感到两歧的意义,这就叫作适 合。⑨ 他强调的是“追寻”,即能找到合适的字词准确地“代 表”所想所感。他举了不少生动的实例。如归有光《先妣事 略》末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又如《孔乙 己》中:“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 便这么过。”他都有过非常经典的分析。我们也可以联想到 一些别的例子,语言表达都是犹如“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 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 要补充申说的是:所说只是“代表”被说的东西,而这被说 的东西并不是东西本身,只是我们对这东西、情况的感知。

由此可见,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已经留下了表达者个 人的印记,“代表”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对于学习语言表达的中小学生来说,就不能单纯学习语言表达,不仅是所用的 “字眼”合适地表达所想所感,还得考量所想所感是否准确。

于此,有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认为语文课程就管合适 地表达所想所感,至于所想所感的质量可以撇到一边;
二是 关注的重点只落在所想所感的内容,对于语言表达是否合适 却并不关心。目前似乎后一种倾向比较严重。细品叶老的意 思,所谓“合适”,既指所用字眼是否能够贴合表达者之所 想所感,也指其所想所感是否就是“这样一件东西”“这样 一种情况”,因为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实际是雪白, 写成灰白,甚至说成漆黑,语文品质能高得了吗?“语文” 难道可以闭眼不管吗? 所说所感与被说被感者有所出入,一种是语言表达的问 题,另一种则是由偏见偏激造成的。前者当然是语文问题, 后者我们也不能因其“语句通顺”等而推出语文之门,人文 原在语文中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人学会说话,就是教 人学会做人。而上文所说的“代表”,“代表”得由不称职 而勉强称职而比较称职而十分称职,也不单纯是语言表达水 平的进步,也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一如王安石写春风由 “到”而“过”而“入”而“满”而“绿”。

其实,我觉得语言表达除了“追寻”,还有“返照”的 一端。先看例子:
……要出版这部《第六交响曲》,他希望给这首乐曲再 起一个明确的,具有形象性的名字。柴可夫斯基与弟弟商量这件事情。

“你的这首乐曲很悲伤,充满悲剧意味。能不能就用‘悲 剧’命名?”莫代斯特说。

…悲剧’?不行,这个名字不行,太浅白了,也不好听。” 柴可夫斯基对这个名字不满意。

莫代斯特在室内踱着步子,苦苦思索着。突然,他脑子 里又冒出一个词:
“‘悲怆’,‘悲怆’这个名字行吗?” …悲怆’?嗯,好!这个名字好!‘悲怆’。”柴可夫 斯基兴奋地拍着手。他站起来,在乐谱的首页写上了“悲怆” 两个字。

“悲怆”突然照亮了柴可夫斯基的所想所感,原来模糊 的、暖昧的、只是一种大致的“意向”在一刹那间变得清晰 透亮。精神随着合适语词的出现而发生了质的变化,获得了 质的进步。这全赖“悲怆”这个词的出现。这是柴可夫斯基 的弟弟莫代斯特的功劳。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更应当发挥这种“返照”的功能。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里的“悲怆”等;

二是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改“悲剧”为“悲怆”,都是 引导学生在感知、领悟语言作品语文品质的过程中拓展他们 的精神世界和语言世界,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品质。

表面看来,语文品质好像关注的只是语言表达的品质,实际 上也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了“立人”的作用。四、“诚实”也是一种能力 叶老认为“好”的文章应该具备“诚实”与“精密”两 个特点。他指出:
坦率地说,我以为的“语文品质”里并不包含“诚实”, 因为这似乎不是如何表达的遣词造句问题,而是有关表达内 容的写作态度问题。但叶老所提的“诚实”在作文中具有极 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
再者,诚实与否也不能说和遣 词造句没有一点关系,恰恰相反,表达品质和表达态度应该 说不但有联系,而且有时联系还相当紧密。对照叶老少年时 “恨不与君同死”“缺少了诚实”的例子,我们今天不诚不 实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诚实在不少人心目中甚至成了幼稚 的同义词或说是不敢问津的奢侈品。“内面并非真有这样的 情感,而纸面却这样说”,几乎成了作文必遵的要诀、公认 的常规,一点也不脸红,一点也不心慌,一点也没有自责, 有的还甚至感到得意。我想着重说一说自己相关的一点思 考:“诚实”不但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 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读者认为这段描写有失实 之处,因为蝉在夜里是不叫的。为此,朱自清问了好几个人, 也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又专门请教了一位相关的专家,这 位专家从一本书找到了蝉在平时夜里不叫的说法。朱自清就 复信给这位读者,告诉他再版时一定改过来。后来他自己在 有蝉的树下连续几夜都听到了蝉鸣,文章终于未改。他感慨:“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 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 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 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 例子。” 这段趣话告诉我们,有时自以为是真的却未必为真,而 可能是成见。遇到问题,能够怀疑自己原先所知是否有误, 进而进行严肃的查证,这是态度问题,也是一种能力。轻信 某种不全面的推论,以为这就是事实,更是能力问题。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敏锐的语感 叶老说:
语文老师教语言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敏锐的语感。我 觉得有些人说话出毛病,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敏锐的语感。

……我收到过这么一封信,开头说:“某某同志,您的意见 是正确的,我们准备考虑您的意见。”我倒不是看了就觉得 不舒服,但是觉得这位写信的同志的语感是不大敏锐的。

“您的意见是正确的”,领导口气!“我们准备考虑您的意 见”,既然是正确的,就不仅是考虑的问题。正确的,就应 该想法去办,“考虑”,那是还不大明白到底正确不正确, 所以要“考虑”。这位先生的语感就差一点。

在这段话中,叶老既说明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也指示 了培养的途径,这就是以语言作品的实例进行透彻到位的解 析,使学生认识到其不足或错误之所以然,进而沉淀为真切的感受。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感悟 优秀作品之为优秀的缘由,总之,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对语言 作品遣词造句的关注,也就是对其语文品质的关注。20世纪 90年代,我曾依据前辈的教诲提出过所谓的“语感中心说”。

近几年来我认识到,为了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敏锐的 语感”这一任务,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当摆在“语文品质”上。

何以故?只有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才是培养语感的抓手,离 开语言作品,无视语文品质,语感就像飘浮在空中的幽灵, 看不见,抓不住,显得有些神秘,培养语感就难以真正落到 实处。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教师自己的语感要极 其敏锐,语言表达哪怕是极为细微的差异都能及时捕捉到, 都逃不过你的眼睛和耳朵。“您的意见是正确的”,叶老一 听就听出这是“领导口气”。二是极为细微的表达差异是怎 么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的,其深层原因是什么,能说出真正 有说服力的道理来。“我们准备考虑您的意见”何以被判定 是语感“差一点”?叶老分析得清清楚楚。我们不能学那不 讲道理的坏样。要真正做到这两点的确很准,但谁让我们是 语文老师呢?而且,我们不但要做及格的语文老师,还要努 力争取做优秀的语文老师。

叶圣陶这样的发现和论点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仅举以 上一处。他总是循循善诱,字里行间充溢着他作为一位忠厚 长者对后生真挚恳切的关爱之情,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这 也许就是他让我们特别敬重和怀念的地方吧!注释:
[1][2][7][8][13]杜草甬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 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92,91,112,63,196-197. [3][4][5][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34,34,37,448. [9][11]张定远编.作文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 社,1982:42,47. [10]江山,江镕编著.第三座音乐丰碑——柴可夫斯基 [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177-177.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 州:河南教育出版,198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