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新常态

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 摘要: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有新的问题需要回应和解 决。从现实需求看,中国的当代背景要求高校就业工作的开 展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协助解决教育、经济、思想文化领 域的发展问题;从社会价值看,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将产生 外部溢出,实现正的社会外部性。基于此,高校就业指导与 服务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路径包括推进创新驱 动、融入区域格局、借力社会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课 程开发、唤醒生涯意识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 (2015)12-0004-04 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一种专门的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 最早源于美国,立足于解决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人职匹配问题, 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结构多元、产业分工细化、生产力变革 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从计划经济时代已存在,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毕业生分配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自主 就业遭遇愈来愈严峻的形势,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者的各种 压力愈来愈大。新常态下,高校如何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成为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思考与寻求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可 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将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协助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促进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起到 精准推动的作用。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1高校毕业生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人数,2003年 起第一批扩招后的学生212万人进入社会,之后毕业生人数 逐年增长,201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增至749万人。此间,我 国高校毛入学率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受众群体在国民人口中 的比重增加,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 达到40%。尽管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人口年增长最慢的国家 之一,但适龄生育人口规模和生育政策的调整仍将使我国高 校毕业生规模从供给上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增长。高校就业指 导服务面临协助消化结构性过剩劳动者的挑战,如何促进学 生生存技能和工作技能的掌握,如何提高个体的生存竞争力 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之一。

2就业主体生涯意识淡化 就业与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学生个体对就业的自觉、自发关注是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保证。与 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形成对比的是大学生生 涯意识的普遍缺失和淡化。这一方面源于学校就业指导与服 务环节的供给缺失,另一方面源于社会与家庭在生涯启蒙和 生涯实践中的角色缺位。就学校而言,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阶段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起来的,职 业教育、就业技能和择业理念顺其自然地融入国家和地方的 教育体系。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则面临来自外部的 巨大压力,经济转型发展、结构性失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 错位等,职业认知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无暇澄清、工作技能在 经济急速变迁中面临严峻考验,相应地,学生可以从高等教 育中获得的职业认知不足造成其生涯意识淡化、职业能力和 职业实践欠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 生涯意识,解决学生的生涯诉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3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不再 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负担轻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数 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研究 与统计均显示,刺激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不可持续。

中国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结 束,长期以来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的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所具有的建设优质人力资源储备的优势将凸显。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引领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直 面的当代视野。大学生群体经历着全球化带来的学习、生活 的改变,思想政治工作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这都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来整合现实状况中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回应学生关切,以丰富的体验、咨询和实 践摈弃说教,贴近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所需所求,协助 学生澄清价值观,指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观无法脱离社会 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才能更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因而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的有效载体之一。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1发挥社会建构功能 职业选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方式 的选择,决定了个体发展及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积极心理 学家塞里格曼认为在工作中可以找到幸福,可以通过工作来建构幸福。当个体通过职业获得幸福,其所关联的家庭和社 会也将建构出幸福,进而作用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现实角度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通过价值塑造发挥着 社会建构的作用。就业指导服务传导和引领职业价值,而职 业价值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可以通过社 会成员的价值认同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这是因为,个体认 可的价值目标对于其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力量。倘若公共权 力能够将某种社会价值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社会秩序的实 现将获得最稳固的基础。

从就业指导服务的理论发展和方法实践来看,高校就业 指导服务不仅理念受到社会建构理论的影响,其工作哲学和 方法也发挥着社会建构的作用。随着后现代的来临,咨询学 派也有所变迁,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职业辅导理论受社会建构 论的影响,强调多元差异的框架和在社会脉络中产生的“社 会互动”,咨询要去理解整个沟通脉络和历程,进而建构“世 界为何”。SFBT焦点短期咨询、叙事疗法等都有后现代建构 的痕迹。其中,SFBT问题一般化的处理使来访者自我赋能, 对改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保持社会群体的平衡存在有重要意 义。

2改进社会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投入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 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理性消费者的行为遵从效用最大 化原则。如果把教育视为一种国民消费,则在现有教育体系 中,国家财政拨款和居民个体投资是教育的主要购买方。高 等教育发展至今其办学机制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还存在 一定的脱节,人才仍存在结构性失衡。因此,从公共利益和 个人利益出发,教育的效用改进都是理性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用在于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积累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储备。在此过程中,高校就业指 导服务扮演着社会与学校联系沟通的角色,是高校感受社会 化气息和外部变化最多的工作领域,在关系到学校学科、专 业、师资、人才培养、办学方向等战略问题时是能够提供贴 近社会需求、反映投入产出价值的关键意见方,综合代表着 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的预期。高校就业指导 服务可以推动改进教育的社会效用,具体体现在:通过毕业 生和雇主的就业评价反馈给学科建设的方向;通过对用人单 位的调研、职业信息的搜集、供需比分析等反馈给学科调整 的方向;通过对学生非学术能力、可雇佣能力的培养增强其 生涯适应性和社会发展性;通过对校友发展的持续关注和支 持整合学校的社会资本,提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等。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1推进创新驱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 的动力。创新可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新驱动是获取 持续增长动力的发展模式。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 到创新的驱动,而小微企业、新兴产业最具创新精神,种子 基金、风险投资多集中此领域,足见创新可以创造潜在财富, 进而以创新创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综合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各项改革的深化,各项 政策逐步到位,市场主体的活力得以激发,改革红利逐渐释 放催生出新的创新创业空间。为推进以创新驱动的高校就业 指导服务的开展,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 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 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在高等学 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 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 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 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可持续 发展应紧密结合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创 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支持政策和服务 体系,丰富学生产学研实践,促进创新成果转换,开展创业 示范基地建设,增设创业基金或创业保障金等。

2融入区域格局 因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同,区域经济具有不同的产业 体系和就业结构。高校要发挥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一 方面需要在学科设置时主动融入所在地域或国家的产业体 系,一方面需要在人才培养时满足区域就业结构的需求,就 业指导服务因具有区域化特色。有使命感的高校在就业指导 服务中会主动寻找社会发展的召命,实施就业引导工程,融 入区域格局,服务社会、高校、学生三者的协同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当前呈现新的突破,以“丝绸之路经 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架构的“一带一路”贯 穿了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的经济 联系。自贸区的试水建设显示了我国了解、尝试和应对新的 多边合作机制TPP、TTIP等的战略。这其中蕴含的金融创新、 产业承接与转移的机会与需求对调整区域就业结构、提升区 域就业质量、拓展地区就业机会的潜在作用不可低估。因此, 高校应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可紧密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版图的发展变化,在就业指导服务内容、 产业就业前景展望与分析、区域行业发展信息获得、实习实 践基地开发、学生就业理念引领等方面始终以融入区域、服 务国家战略为己任。

3借力社会平台 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离不开社会支持,高校要主动借力社 会平台开展务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大力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校地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 入地方”解决就业指导从业教师职业社会经验的不足,改善 教师的认知结构,促进相关教师实践能力和就业指导水平的 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将校园体验、志愿服 务、专业实践、企业实训、海外实习相结合,构建“五位一 体”的职业见习模块,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生涯适应提供 认知和实践平台。

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还需与行业协会、产业协会、 商会等合作,开展职业资料库建设,借力社会平台更新高校 职业指导服务的信息库。职业资料库是职业信息、岗位需求、 技能特征的数据库,能优化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随着高 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推进,建设适合我国产业特色和经济 发展的职业资料库,关注新兴职业、分类构建职业胜任力模型、更新职业咨询师的信息储备对于高校职业咨询和生涯辅 导服务的质量提升和效能改进显得更为迫切。

4加强队伍建设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发布后,辅导员队伍建设获得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动力。200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 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2006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持续关注高校就业工作及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专业化 发展。

加强就业工作的队伍建设要严把入口,结合个人意愿重 点吸收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加入专业队伍;要重视培养, 以研究培训、企业挂职、参观考察、咨询实践等过程提升就 业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提升从业人员自我效能,提高就 业指导服务咨询者与来访者的满意度;要丰富就业指导队伍 的构成,专兼结合,利用和开发好校外资源,加强与职业生 涯服务机构的合作,适度购买外包服务;要加强投入,在工 作环境保障、人员配备、场所建设、工作激励等方面形成长 效机制。同时,由于职业指导服务在国外更早开展,我国高校就 业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发展国际化的视 野,可加强与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交流,互通工作理念 和工作技巧;也可加强与国外职业发展协会如美国雇主与大 学联盟(NACE)、全美职业教育协会(AVA)、全美职业辅 导学会(NVGA)的互动,从而跟进国外队伍建设发展的新趋 势,提升职业咨询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水平、个人与团体咨 询技巧、信息资源获取能力、训练咨询能力、服务多元对象 的能力、熟悉政策法律能力等。

5完善课程开发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开发是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 工作的重点。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 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 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 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数年来,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已纳入高校 就业指导服务框架内,但也面临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上进 一步完善和开发的需求。就课程内容而言,适合我国国情的 创新创业环节与政策法律解析、职业发展的国际化视野、职 业领域发展趋势,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等都有待在课堂教学 中深化。就授课模式而言,既需考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还需思考就业指导课怎样应对MOOC冲击,将在线教育资源与实体教育课程有机融合。课程的建设发展应充分挖掘各类专 业课程的就业指导资源,借鉴国外生涯教育前沿所采用的互 动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职业导师等回应大数据时代职业 发展教育与职业技能习得的需求。

6唤醒生涯意识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开展的时间不长,覆 盖的学校类别和层次不全,在学生、家庭和社会领域的接纳 程度不够,唤醒生涯意识在工作主体上首先需要推动学校、 社会、家庭发挥主渠道作用,合理地引导学生生涯追求,积 极地协助学生生涯探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生涯选择;在工 作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及其成长的社会脉络 中挖掘学生的生涯意识,并提供遵从不同价值观的生涯类型 启迪学生思考;在工作模式上,整合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的 方法,以情景和个案导入,以唤醒学生生涯意识为基础,逐 渐帮助学生获得生涯规划、职业抉择和分阶段生涯管理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作方法上要实现分类指导,唤醒学生的 生涯发展愿望,对那些还没看清生涯发展重要性的学生,可 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企业走访、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增加其 生涯敏感性;对已有生涯意识但是遇到困惑的学生,可提供 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匹配生涯导师或学业导师,提供职业咨 询和辅导等改进其生涯认知;对于想开发自身职业能力的学 生,可提供参加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职业发展协会等 给予聚焦锻炼;在工作重点上,还需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如困难家庭学生、女大学生等的择业观、价值观和生涯意识, 从人力投入、政策实施等角度做好困难帮扶和就业援助,保 护公平、公正的生涯发展意识。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密切联系以创业带就业的实 际,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综合体制改革、 政策配套衔接落实的机遇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学校 就业创业环境营造、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更新、校企合 作等方面发挥主动性,有所作为;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唤 醒生涯发展意识、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建立面向社会、面向 未来的长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 的调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江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的国民信仰构 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9):48—49. [3]岳海洋,等.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88. [4]庄明科.职业幸福感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 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2012,(6):43. [5]马振清.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 社会效用[J].科学社会主义,2008,(6):94—95. [6]许维素.范式转移的代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 咨询哲学[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4):41—44.[7]许维素.尊重的赋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人性 观与专业价值[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5):49—50. [8]翁铁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4:121—139. [9]朱英,等.构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的实践 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