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二元对立_论《换位》的二元对立结构及其后结构主义特性

论《换位》的二元对立结构及其后结构主义特性

论《换位》的二元对立结构及其后结构主义特性 本文以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洛奇的小说《换位》为研究对 象,揭示该小说如何以二元对立结构悖论性地表达具有后结 构主义特性的意义追求。

摘 要:
《换位》;
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
“块茎”;
后结构主 义 论《换位》的二元对立结构及其后结构主义特性 赵红梅1,王菊丽2 (1. 烟台职业学院基础部,山东 烟台 264025;
2. 鲁 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本论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文化批评 视野中的当代英国文人传奇小说”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09wc04) 摘 要:本文以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洛奇的小说《换位》 为研究对象,揭示该小说如何以二元对立结构悖论性地表达 具有后结构主义特性的意义追求。

英国当代著名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在谈到自己的 小说创作理念时说:
“在作家动笔写作之前,需要找到使 故事得以发展的结构思路……我本人似乎更偏爱二元对立 结构,而这正是我的结构主义观念的前奏” ① 。洛奇的小说是主题的结构性与结构的主题性的有机结合,他的学院小说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美好 的工作》)都是以二元对立的结构形式建构起来的。本文以 《换位》为研究对象,揭示洛奇如何以二元对立结构悖论性 地表达具有后结构主义特性的意义追求。

一、 情节的二元对立 说《换位》是以洛奇196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为期两个学期的讲学经历创作而成的。根据英美两所大学间 的校际交流计划,英国鲁米治大学讲师菲力浦·史沃娄和美 国尤福利亚州立大学教授莫里斯·扎普分赴对方学校,进行 为期六个月的讲学。小说的总体布局就是围绕着两个学者在 对方国家的种种经历展开的。“两条故事线索以方方面面的 对立延展开来。运用这些对立,洛奇将两种叙事话语平行起 来,对哪个都不偏不倚,整个小说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个学 者之间来回摆动”。

② 在这样的情节构建中,洛奇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文 化困境和盘托出。

在《换位》的开篇,洛奇表达了在叙述两位学者践 履异国文化经验的过程中植入二元对立的意识。“如果你愿 意的话,设想一下,这两位英文教授,每一位(碰巧都是四 十岁)都被一根有着无限弹性的脐带一样的情感、习惯与价 值观之线连在他的故乡,他受雇的地方和自家的壁炉边… …”③ 。随后发生的故事也是在两位学者在对方国家和学校生 活经历的对立性叙述中展开的。洛奇尽管列举了他们各自的 行动,在叙述中还渗透着自己的嘲讽态度,但孰优孰劣、褒 谁贬谁,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取向。虽然小说从情节上看来具 有较工整的对立结构,但这种二元对立没有传统意义上其中 的一项向另一项的倾斜,因此意义在不断的延展中失却了明 晰性,使该小说成了以结构主义之名言说后结构主义意义的 范本。

二、人物的二元对立 在《换位》中,围绕着两位主人公各自在对方国家 的经历,洛奇展示了他们个人在各方面的对立。英国讲师菲 力浦·史沃娄是一位“亦步亦趋的学舌者:缺乏自信,竭力 讨人喜欢,特别容易受别人暗示的影响 ④ ”;
他“缺乏欲望和野心 ⑤ ”,作为英国教育体制的体现,史沃娄最擅长的就是参 加考试和设计考试卷,“他常常梦见自己又参加了那种考试, 那是些多么幸福的梦啊! ⑥ ”;
因为感到被家庭责任所束缚,去美国对他来说“是 一桩多么难得的赏心乐事,没有家人同行——这将使他无忧无虑、轻松愉快(尽管这是他羞于承认的) ⑦ ”;
离开了家,他有“一种异常轻飘与自由的感觉…… 不仅是今天,而且还有整整六个月,这种状态将持续下去。

他带着伴有负罪感的欢欣紧紧拥抱着这一想法” ⑧ 。与此同时,对性冒险的向往也充斥着他的心。

与史沃娄相反,美国学者莫里斯·扎普则成绩斐然;

史沃娄所缺乏的欲望和野心,“正是扎普所充分拥有的 ⑨ ”。他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生来就不信任宇宙及其指 导精神 ⑩ ”。由于对孩子的割舍不下,扎普没有对妻子的离婚要 求迅速做出反应,而是选择了以他的资历屈尊而就的英国鲁 米治大学交换学者项目。尽管在美国尤福利亚大学的工作能 够满足他简单的需求,但他还是愿意“为了家庭的和谐而牺 牲(自己的)原则”。“如果他需要一种新环境,他完全知 道那不是英国所能提供的。他对英国人既无感情也看不上 眼”。由此可见,扎普想到英国之行而油然而生的自怜自爱 与菲利普对美国之行的“一种异常轻飘与自由的感觉”完全 对立。

1112 13 洛奇以交叉的形式将来自大西洋两岸两个不同国家、不 同文化背景和具有不同个性品质的学者及其前后的变化以 对照的形式呈现出来,建立起了这两个人物从婚姻家庭、个 人品性到学术成就的二元对立。方方面面的对立从本质上讲 是洛奇用以建构后现代文学主题意义的重要手段。

三、主题的二元对立 《换位》在主题上的二元对立主要表现在两种文化的对 立上。

《换位》以扎普和史沃娄作为异域文化体验者的经 历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对照性差异。就高等教育 体制而言,“他们两人都体现了各自已经通过的教育体系的 特性。在美国,获得学士学位并不太难。学生大部分是放任 自流……只有在研究生一级才真正有压力,学生们要经过一 连串精疲力尽的课程和苛刻的鉴定评分磨练,直到被认为有 资格接受哲学博士学位。......总之,他已作好充分的准备, 要进入一个像华尔街一样洋溢着进取精神的行业,在这一行 里,每个教师都与聘用者建立个人联系,并可以不受约束地 将自己的服务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应该说,美国的高等教 育体制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而“在英国的 教育体制下,竞争的开始与结束都要早得多……学生们有四 次像纸牌一样被洗——在中学入学、考试、普通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和高等教育文凭考试中——,幸 福的是每次都被洗在最上面的人,特别是最后一次……它暗 示在这之后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了。......菲利普 ·史沃娄就是由这一体系完完全全以这种方式早就和毁掉 的。”从中可以看出,英美两国高等教育体制下锻造的是具 有不同品性的学者。具有社会意义的是,洛奇对这两种截然 不同的教育体制赋予了同样揶揄的口吻和批评态度。从某种 意义上讲,扎普和史沃娄经历的是从文化碰撞到文化接受的 过程。

14 15 四、结语:二元结构的后结构主义意义 戴维·洛奇在接受Haffenden的采访中表示:“我很清 楚自己喜欢将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或道德取向交织一处并 使之互相对立......。我试图使完全对立的事物保持平衡;

我的小说倾向于使用二元对立——比如塑造完全相反的人 物——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洛奇在《换位》中运用二 元对立阐明自己对两个学者各自的态度却拒不表明更倾向 于哪个人,其意图就是让意义模糊化,这与德勒兹生成理论 中的“块茎”思想极其吻合。作为德勒兹最重要的思想概念 之一,“块茎”具有生成功能,而此“块茎”与其所生成的 彼“块茎”之间的关系就像“块茎”这个隐喻所传达的意义 一样,彼此相连,但是相互平等;
从一个块茎到另一个“块茎”的增殖比“块茎”本身所传达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 《换位》中二元对立的两个主体所形成的是一种“块茎”结 构,即“既是地下的、同时又是一个完全显露于地表的多元 网络,由根茎和枝条所构成:它没有中轴,没有统一的源点, 没有固定的生长取向,而只有一个多产的、无序的、多样化 的生长系统”。德勒兹的“块茎”思想,感兴趣的不是文本 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文本与其他客体......的关 系。洛奇在《换位》中创立了两个有着二元对立关系的叙述 主体,并不是为了表明这种对立传达着什么意义,而是想展 示这两个对立项之间有着彼此相依的关系;
它们没有孰轻孰 重、孰优孰劣的等级差异,它们彼此具有意义生成和增殖的 特性,因此,意义实际上是在生成的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 讲,二元对立结构不仅没有使洛奇的小说《换位》成为结构 主义的例证,反而变成了后结构主义的范本。

16 17 18 参考文献:
① Lodge, David. Author Statement. http://literature.britishcouncil.org/david-lodge ② 王菊丽著.《对话中的建构之旅——戴维·洛奇校 园小说的建构模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③ 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英】戴维·洛奇,《换 位》,罗贻荣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2,4,10, 11,18,19,10,4,38,44,19,10,11页。

16 Haffenden, John. 1985. “David Lodge” [A]. In Novelists in Interview [C]. London & New York: Methuen, p152. 17 Deleuze & Guattari. 1996.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18 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J],《外国文学》,2004, (04),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