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发展习惯的策略
农村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发展习惯的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寄宿制日益成为农村 初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周要 在校呆上整整五天,甚至更多,在寝室活动、休息的时间占 据了全天24小时的三分之二。寝室是学生的家,是学生学习、 生活、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住宿生而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 相关的衣、食、住等活动也大都在寝室进行,寝室成了教室 之外的学生的第二大活动区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 堂。寝室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培养都会 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试对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 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探讨。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的特有功能 所谓寝室文化是指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的过 程中,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寝 室管理条例、寝室布置、寝 室活动和寝室成员的学习生活习惯、整体的道德风貌、 精神氛围等。充满文明、智慧、道德、艺 术的文化氛围。寝室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形成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寝室是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具有社会、家庭所无法替 代的作用。寝室文化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反映着学生的 某种思想动态,是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其对学生的 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它将会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素养的沃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 寝室是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虽然如同“家”一样, 但又和家有所不同。在家里的一切事情一般都有父母包办, 行为也不必太注意。而集体寝室是集体的活动场所,需要大 家来共同动手和营造,良好的文明风气和寝室氛围靠大家来 维护,也就是说在集体寝室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 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的自我修养,也是全体成员之 间产生相容和互补,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理性的汇同,即 产生了同学之间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这是在班级教育中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不可忽略的教育延伸阵 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质培养。
寝室的布置和装饰是寝室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每 一个寝室成员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布置要求,不同的寝室, 布置的风格也不一定一样,如低高年级的风格不同,男、女 同学的风格也不同。因此,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是一个文明 寝室的标志。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寝室如何摆放物品和如何布 置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这对学生的 思想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 惯1.建设科学、规范的保障机制,为寝室文化建设建立“绿 色通道”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寝室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更是一种学生习 惯的培养教育。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 动,由他律变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规范的道德行为。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管理。可以在寝室区成立宿管会等 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逐步建全设立楼长、楼层长、寝 室长民主选举、轮换制;
建立卫生责任区;
设立文明住宿生、 优秀寝室长等有效的激励机制;
开展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并 与学生的三好评比挂钩,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竞争意 识和集体意识。每学期我们都在评选的基础上,给优秀的舍 长、文明住宿生、优秀的岗员、会员颁发奖状、奖品,带领 他们参加学校的夏、冬令营活动,以资鼓励。激励机制的形 成使寝室形成了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更好的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二,培养学生彰显个性、团结协作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方设置传播载体,建设浓厚的文化宣传氛围。通过形式多 样、富有个性的文化宣传氛围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 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身心参与到生活 区的生活中来,促进他们在心理上与学校与老师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共鸣感,从而受到深刻而持久的感染和教育。可以 在学生床头设计以登载学生荣誉为主的床头卡;
寝室开辟由 学生自己动手布置的生活园地小板报;
设立了以寝室为单位 的学生活动奖状和流动红旗张贴的荣誉角;
每学期评出的文 明寝室,都用醒目的奖牌挂在寝室门前;
在寝室门厅处,布 置寝室文化宣传栏等。形成催人上进,团结协作交流的文化 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以至于“渐于礼仪而 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结语:
寝室文化在农村学校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 对寝室文化建设,将学生寝室建设成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 堂,为学生构造健康、活跃的文化环境,真正实现管理育人,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剑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A];
国 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
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