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是成语吗

成语空城计的故事

成语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 95回。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最早的空城计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 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 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 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 抵挡楚军的进犯。[1]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 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 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 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 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 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 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 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

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 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 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

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 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 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 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诸葛亮的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 乘势引大军15万向 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 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 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 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 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 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 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 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 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 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 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 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 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 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
“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 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 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 实施此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