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学德育工作的生要性_德育工作反思

反思中学德育工作的生要性

反思中学德育工作的生要性 反思中学德育工作的生要性范文 德育工作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

多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奉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 则,也在德育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德育工作也面 临着重大挑战: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而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新的道德规范 体系尚未十分清晰,或被广泛地认同与实践,导致道德领域 里相当程度的缺失,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教育“外在化”的表 现特征。要改变德育的这种低效局面,关键要反思这些问题, 分析和厘清问题的内在机理及其结构,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好这些问题,重构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和途径,消 除道德教育的“外在化”,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唤 醒个体道德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 要、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窘境 1.德育目标理想化。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处在颇为尴尬 的境地,其原因在于德育目标的认识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 提出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规范;
德育目标层次倒挂,德育要求 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错位。如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有 “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忘我~无私 ~奉献”等高远的理想教育目标,但是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却是一些最基本的文明礼貌等行为规范的教育。出现了小时候 接受大道理,成人后却接受小道理的这种违反教育规律和人 类发展规律的“倒洼”现象,把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集体 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在具体的表现中,往往就是以集 体观念否定竞争意识,以尊重否定创造,以一致否定个性, 以艰苦朴素否定合理消费等。过高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道德认识水平,学生只是被动肤浅地理解,即使再努力也难 以达到。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与德育的疏远,导致其道 德需要的消失,缺乏要求其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际能 力。

2.德育内容知性化。受传统的知性德育观和应试教育 的影响,学校教育把道德知识的获取当作道德学习的主要目 的,德育的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学校简单生硬地要求 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把德育等同 于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当成了简单的政治任务,忽视了学 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学习与自身的道德需要 相脱节。同时,目前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本来具有德育功能的语文、历史等课程,却在一定程度上忽 视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变成单一的知识传授,其德育 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对基础教育的德育内容也作出了具 体的指导。

3.德育方法简单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过于陈旧,重传递、轻思考,缺乏新意,~味向教育者进行单方 面灌输,学生习惯于教师“我说你听,我说你做的“~言堂”, 教师和学生缺乏情感沟通和平等对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和自主性作用。不少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时不能 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应变能力较差;
有的甚至知行 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不一,致使当前学校德育 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4.德育途径程序化、狭窄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 途径基本上以德育课堂为中心,德育途径存在简单程序化、 单一灌输化,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失。学校 内部以放几场爱国片、搞几次类似社会实践的活动来代替德 育工作,表面很热闹,但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却很少。简单 程序化、狭窄化的道德教育将德育过程变成了琐屑的行为训 练和消极防范,学校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削弱 了德育的道德功能,没有触动学生的情感,也无法引起其道 德上的共鸣。

二、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性追求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科学教育学 生: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德育内容,制定有效的德育 工作方案,采取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方法和途径才可能具有 针对性;
凡符合教育目标的价值,能把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 转变为主动、实践、流动的过程,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生活的 一部分,并能更好地自觉担负起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才可视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建构回归生活的德育。生活是道德生长的土壤,离 开了生活,道德就无法生根发芽。生活是道德的出发点,也 是道德的回归地。建构回归生活的德育就是要超越“以知识 为中心”的传统知性德育观,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 教育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际参与社会道 德改革的过程中去适应社会。把道德的发展、道德教育的过 程转变为主动、实践、流动的过程,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 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更好地担负起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

突破课堂,回归生活,不断拓展德育资源,不仅是扭转德育 低效现状的要求,更是完成现代人生活意义建构的使命。当 德育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生活道德教育和德育 理想就会以最美好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成长历程当中。因此, 在德育的内容设计上,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德 育教育的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德育工 作不是远离生活、与自己无关的纸上谈兵,所有的道德规范 和要求也不是学校和他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实现自身发展 的需要。其次,要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道德和生活的关系 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内涵是人的生活,是让人生活得幸福而有 意义,而不仅仅是习得道德知识。当学生将教育活动看做其 学习和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时,才能根据自我实践中的意识活 动,及时调节自我和非我的影响因素,才能切实理解并领会 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有利的影响内化为主体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主动追求,使自己的是 非观与行为观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德育目标,实现道德的自 我完善。

2.创新体现时代特征的智慧德育。德育工作从内容到 形式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就 要树立适应时代特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德育工 作融入时代生活,发挥德育的实效。所谓智慧德育,就是要 求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用智慧将科学的德育方法和艺术的 德育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有专家指出:智慧 德育的精髓是要求教师具备爱心、真诚和宽容;
智慧德育的 表现是要求教师做至灵活机智和艺术。因此,智慧德育要响 应时代的召唤,紧扣时代的特征。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近年来,北 京厂渠门中学提出了“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的办学 思想,把教育看做是“栽培生命”的过程,认为学校教育必 须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思想、情感和需要的基础之上,遵循生 命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 要求所有的教育方式要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找准教育的 模式,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潜能的捍卫;
要关注学生 的每一次生命活动,使其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 展价值在生命活动的实践中得到统一;
同时,也使教师的价 值得以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成 长为本,加强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迪,用知识释疑解惑,用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在品德上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趋向 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学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德育方式的体验功能。苏格 拉底式的教育认为,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 学生自身,要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冲破容器式”教育,激 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对话。我们的道德教育 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是师生相 互促进、共同寻求真理的过程。对话双方的平等地位决定了 中学德育本身应该是人性化的,这就要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 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社 会化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使其 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第三,要注重德育途径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德育途径是 教育者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德育活动所凭借或创设的空间、 领域或载体,是实施德育的渠道。从学校德育途径的具体类 别看,有课程类,如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
实践类, 如党、团、队、学生会、社团等;
环境类,如学校、家庭、 社区的文化氛围;
管理类,如学校、年级班级德育管理家长 学校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等;
传媒类,如校园广播、校刊等。

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在深入研究和认识德育途径之间的 联系、德育内容与德育的整体联系的基础上,将各条德育途 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并在其中不断进行德育反思,可以 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育人效果。德育方法的整体性体现在德育途径的整体性中,如果教育者经过德育反思,使用不同的 教育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德育内容,并促进学生将道德认识 和谐地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那将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 对性、主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