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等转型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创新
从中等转型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创新 本文所说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是指21世纪初,由 原来优秀的中等艺术教育升格而来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这 些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在中等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大胆改 革创新,努力探寻办学之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较 多问题,如招生、就业、教学质量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 高等艺术教育阵营中的“趋同化”现象有很大的关系。从中 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如何拉开与高等艺术教育的 距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是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发展 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虽隶属于高等教 育范畴,但在注重培养艺术人才规律以及传艺经验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和中等艺术教育基本相同或相近。譬如培养艺术 人才的规律上(特指我国民族文艺),有三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因材施教,二是以各艺术门类独立演出的编制来构架 “班级”,三是“以功保戏,以戏带功”。在传艺经验和教 学方法上,大多数的教师,在师承的基础上,长期实践和摸 索,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和思路。如萧长华先生,就是 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剧坛前贤和贡献卓著的戏曲艺术教育 家。钮骠教授在《桃李于今密似云──萧长华先生教学生涯 略述》一文中,对萧长华六十余年的戏曲教学经验,概括了 四个方面,分别是“注重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人尽其 材”、“主张学习‘普通学’”“、学有专工,力求精到”。郝寿臣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 也是一位对戏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1952年初, 在政府和同仁的重托之下,慨然受命任“艺培戏曲学校”(北 京戏校前身)校长之职。为培养京剧后代,无私地奉献出耆 年风华,在拓荒耕耘的艺苑苗圃中,倾注下全部心血,积累 下许多可贵的经验。”[1] 她在和同事的相处交往中,尊重前辈,帮助和提携青年 教师,对从艺校毕业后留校执教的学生关怀备至,在校受到 老一辈和年轻教师的交口赞誉。吴剑芳老师在戏曲教育园地 上辛勤耕耘数十载,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赢得了大家的称 道和尊敬,我认为这些荣誉和尊敬她是当之无愧的。”[3] 这段话,虽是张西华校长针对吴剑芳老师说的,但用在其他 教师身上,大多如此。正是有了像吴剑芳这样的老师,故五 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素质高,艺术 水平好,即使在今天的舞台上有许多演(奏)员依然焕发出 耀眼的光彩。如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的郝寿臣、马连良等, 培养了张学津、孙毓敏、赵葆秀等京剧名家;
浙江艺术学校 的盖叫天、姚水娟、赵松庭等,培养了王奉梅、张志明、张 兰珠、詹永明、吴蛮以及“越剧小百花”、“五朵金花”茅 威涛、方雪雯、何英、何赛飞、董柯娣等;
安徽省艺术学校, 培养了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 玲等;
湖南省艺术学校,培养了民族歌唱家张也、雷佳、王 丽达等。二升格之后的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现代大学所要求的三 大职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常态来看,高职艺 术教育中的教学,是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延续和延伸,它们 之间形成相接相连的“教学链”,两者之间有许多是(基本) 一致的。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育艺术人才规律、“演 学结合”(相当“工学结合”)等。故对这部分,高职艺术 院校要多学习,多总结,多继承,少调整,少改革,少折腾。
高职艺术教育要调整、改革的地方,不(主要)在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培育艺术人才规律、“演学结合”上,而重点应 放在引进教学人才、搭建好教学团队、选拔好学科(专业) 带头人、排(编)出知识面更宽,知识量更大,技能更提高, 更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特征的新课程、新教材来。在排出新 课程、编出新教材这点上,这些年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针 对性不强、差异性不大、缺少特色、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 在,有些课程、教材,几乎就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翻版和减缩, 这种“翻版”式、“减缩”式,初期阶段可以适当存在,但 它不属于高职艺术教育,高职艺术教育应在今后的发展和改 革中,做出重新的设计和整体的规划。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科 研,是区别中等艺术教育最大的地方。从成立之初,大多高 职艺术院校均成立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学术委员会,出台相关 科研(创作)管理条例等。在人才上,较大力度地引进科研 能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应该说,(近)十 年的高职办学,无论对科研的认识、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教学是教学,科研是科研、社会服务是社会服务的“分 离”状态依然存在,“演学结合”上升为“演学研结合”(相 当“产学研结合”)的推进力度依然缓慢,即使有的已做了 许多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如“演出周”、“演出季”、 大型演出、出访演出等,但在总结和研究上,还是不够,上 升为理论(学术)阐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对“演学研结合” 的理论思考上,很多院校还停留在对“产学研”的讨论中。
实际上,对一所以表演为特色的高职艺术院校来说,“产学 研”中的“产”,就是“演出”中的“演”,“演学研结合” 就是“产学研结合”。所以,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科研(创作), 抓好“演学研结合”,是科研(创作)中的重中之重。高职 艺术教育中的社会服务,演出是重点,是亮点,演出搞好了, 高职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就突显了。所以,各个高职艺 术院校都非常重视艺术团建设,青年演出人才培养,学生艺 术实践锻炼,演出市场开发和拓展。在剧(节)目建设上, 采取校内外专家相结合,采取大中小剧(节)目相结合,采 取对内对外演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 青年学子,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教师),引得了社会 内外的一片赞扬声。但我们也要看到演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有三多和三少。
这“三多”是,临时性的演出比较多,流动性的演出比 较多,一般质量的演出比较多。“三少”是,常态性的演出比较少,固定性的演出比较少,高质量、高水平、吸引眼球 的演出比较少。这“三多三少”,和缺乏良好的机制有关系, “演学研结合”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一条龙有关系,缺少 优秀的创作表演人才和优秀的演出管理人才有关系。实际上, 这些优秀创作表演和演出管理人才,完全可以和教学人才结 合起来,有的特殊人才,也可以把他作为专门人才引进来, 这些“专门人才”,不能惟一个标准(即高学历、高职称) 来衡定。
三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始终高举“特色 办学”这面旗帜,在实践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即有特色的教学、 有特色的科研、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有特色的教学,主要表 现在“演学结合”上。我国传统的“演学结合”,已有几百 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戏曲),如果把它总结、整理出来, 对今天的高职艺术教育是很有帮助的,但这方面的总结和学 习借鉴较缺乏,甚至有的是空白。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 师),只知道西方常规性的教学模式,只知道“我所知道的” 教学模式(与缺乏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指导也有关系),很少 有人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几百年前即已探索出了一条培养 艺术人才的规律,这一课必须要补上,越早越好。在“演学 结合”上,还要积极推进“演学研结合”。这里所说的“演 学研结合”,不是演出是演出,教学是教学,研究是研究, 而是在学院(或系部)整体规划下,在学术(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依靠学术团队的力量,每位教师即是演出者,又 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或者有所偏重也可以)。
有特色的科研,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演学研结 合”研究,二是传统表演专业研究,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演学研结合”研究,主要由教学团队来完成,但 学院相关研究机构,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团队之中。传统表演 专业研究,从中等艺术教育到高职艺术教育一直比较重视, 有的专业教师,由于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故对这方 面的研究较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实际上和“演 学研结合”、传统表演专业研究等是融为一体的。在对待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高等职业艺术院校多有两种思路 并存,一是“非遗研究”,即把非物质文化当成遗产来研究, 二是“活态研究”,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活生生的创作 剧(节)目。实际上,前为基础,后为提升和发展,一点儿 都不矛盾。在艺术团的演出上,创作出有思想性、艺术性、 观赏性强的作品,拿出精品力作,拿出对文化建设有支撑力 的作品,是各级领导以及学院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 而且是费尽脑筋、努力实践的。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取 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五姑娘》、《一把酸枣》、《解放》 等。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优秀的作品,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创作的作品,和生活紧密结合,和民族民间艺术紧密结 合,和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二是发挥青年教师以及大学生的 创新能力,三是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生动活泼、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特点。以上三点,无论领导班子怎么更替,都要坚 持下去,把它作为高职艺术院校艺术团的办团宗旨。
在创作模式探索上,我们要有“从上到下”的模式(即 学院选好题材,定好类型,请人创作,然后由艺术团演出), 也要有一大批“从下到上”产生出来的好作品(即各师生、 各教研室、各系部的创作轰轰烈烈、成果多多,学院的学术 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以及科研、创作部门在这众多的作品中, 挑选出一些有思想性、艺术性、有潜力、可加工的作品来, 进行精心打造加工,上升为学院作品,直至追求精品力作)。
只有这样,学院的创作才能走入正常的轨道,如果只有一种, 都是有偏颇的。
在对待演出上,应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和风格,即,演 出场地“可上可下”,作品形式“可大可小”,作品风格“可 土可洋”、“可中可西”、“可雅可俗”,总之,没有固定 的模式、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框框,一切从培养锻炼学生入 手,从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入手,从社会服务入手。
四综上所述,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有三 个较为重要的关系要处理好,一是中等与高等的关系;
二是 区别高职与中职不同的地方;
三是区别高职与高等艺术教育 不同的地方。这三者关系处理好了,关系摆正了,定位明确 了,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就能够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亦拉开 与高等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以及中等艺术教育等的距离,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的作用就突显了。